第九卷 少數民族建築(1 / 3)

第九卷 少數民族建築

第65章 蒙古族

"蒙古包"是滿族對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稱呼。"包",滿語是"家"、"屋"的意思。 居室。用氈塊、木料構成。蒙古語稱"蒙古勒格爾"。圓形尖頂,用一屋或兩層羊毛氈子覆蓋。在大風雪中阻力小,不積雪,包頂不存雨水。包門方而小,且連地麵,寒氣不易侵入。遷徙拆散,定居安裝。 蒙古包的最大優點是拆裝容易,搬遷簡便。架設時將"哈納"拉開便成圓形的圍牆,拆卸時將哈納疊合回體積便縮小,又能當牛、馬車的車板。一頂蒙古包隻需兩三小時就能搭蓋起來。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不大,但是包內的使用麵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采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的牧民居住和使用。

第66章 回族

清真寺又稱"禮拜寺",阿拉伯語稱作"麥斯吉德"(薏為禮拜安拉的場所)。清真寺基本上建在回族聚居區,體現了回族人"圍寺而居"特點。 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禮拜和宗教活動的場所,有的還負有傳播宗教知識、培養宗教職業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著重要位置,也是回族建築藝術的代表。 在回民數量較多的大中城市都有曆史悠久、規模較大的清真寺:如北京的牛街清真寺,廣州的懷聖寺,杭州真教寺,泉州聖友寺,南京淨覺寺,鄭州清真寺,西寧東關清真寺等。 回族清真寺一般可分為宮院型(即四周圍牆、走廊)或圓頂型(屋頂為圓拱型)兩大類,都以其莊嚴、神聖、肅穆、幽靜為總的審美特征。均由禮拜大殿、講經堂、宣禮樓、學房和沐浴室幾大部分組成,禮拜大殿為其主體建築。 早期的回族清真寺多為圓頂式,即阿拉伯式。明代以後,回族清真寺多是以木結構為主的中國古代宮殿式的建築,布局多為四合院形式。

第67章 藏族

土庫房

藏族農區城鎮人多壘石建房,房屋平頂多窗,造型及色澤質樸,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帳篷是牧民的住所,一般分為布料和牛毛帳篷兩種,有方形和橢圓形,遷移方便,結實耐用。

土庫房很重視房屋朝向的選擇,大門要對林木茂盛的高山,不能對箐溝和廟宇。房屋一般高三層,通常都貼靠高坎,錯一層布置。平麵形式為角尺形、"凹"字形或"回"字形。木梁柱承重,土牆圍護。土牆為夯築,靠外一側有明顯收分。柱距通常為九尺(當地的一尺等於45至47厘米)。因此,土庫房就以9尺╳9尺的方格網作為建築平麵和建築規模的控製,並以柱子的根數作表達,形成了一個規範的係列。層高一般為:一層8.5尺;二層9.5尺;三層7.5至8尺。樓麵、屋麵均以土填實,厚度在4寸至1寸之間。 每戶均在二樓設存放糧食的糧倉一處或兩處。並且,糧倉一律用井幹式結構,認為井幹式結構的糧倉貯存糧食最為安全可靠。該井幹式糧倉顯露在外牆麵上,增加了外牆麵色澤和質感的對比變化。 在色彩方麵,藏族最重視白、紅兩色。這與藏族的宗教信昂和生活環境有直接聯係。在塗料的使用上,紅色隻能用在護法神殿和靈塔殿的外牆上,這是古時候殺生,用熱血潑"讚卡爾"的做法演變而來的。生活、居住性的建築外牆,隻能用白色,以體現它的吉祥、溫和、善良的本性。

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是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宮堡建築,坐落於西藏拉薩市中心的紅山上。 布達拉,梵語意為"佛教聖地"。相傳七世紀時,吐蕃讚普鬆讚幹布迎娶唐文成公主,在此首建宮室。後經累世重修擴建,至清順治2年,達賴五世令第巴索南饒丹主持擴建工程,曆時8年,建成白宮部分。康熙29年,第巴桑吉嘉錯又建紅宮部分。累計工程曆時50餘年,始具今日規模。 宮體部分可分為紅宮和白宮兩大部分。主樓13層,高117.19米,東西長360米,全部為石木結構。內設宮殿、佛堂、習經室、寢宮、庫房、靈塔殿、庭院等。全部建築依山勢壘砌,群樓重疊,氣勢磅礴,體現了藏式建築的特色和藏漢文化的融合,為藏族古代建築藝術的精華。

第68章 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民間建築。傳統建築為方形,開天窗。屋頂一般平坦,可作曬場用。室內一般砌實心土炕,亦有可取暖的空心炕,高約30厘米,供起居坐臥。牆上開壁龕,放置食物和用具,有的壁龕還構成各種幾何圖案,並喜在牆上掛壁毯和石膏雕飾。在南疆,維吾爾族住所多有院落,呈方形。大門忌朝西開,住室在較長的前廊。

第69章 苗族

苗族民間建築。傳統建築多為木結構,以瓦或杉樹皮、茅草等覆蓋屋頂。黔中或黔西地區也有以薄石板蓋屋頂者。各地房屋形式不盡相同。山區多吊腳樓,在二、三層階梯的坡地上,利用山坡的自然地勢,於下方豎立較長的木柱,上方則豎立較短的木柱來支撐,上鋪樓板,蓋房屋;樓下不住人,用於堆放雜物或關養家畜。海南省和雲南昭通地區的苗族則住長方形的茅草房或十分簡陋的杈杈房,即以樹幹交叉搭棚,上蓋茅草,以樹枝或竹片編牆,塗以泥土。

第70章 彝族

彝族民間建築。多建於斜坡上。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梁,梁上鋪木板、木條或竹子,上麵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曬場。有的大梁架在木柱上,擔上墊木,鋪茅草或稻草,草上覆蓋稀泥,再放細土捶實而成。多為平房,部分為二屋或三層。

土掌房冬暖夏涼,防火性能好,非常實用。

第71章 壯族

壯族喜歡依山傍水而居。在清山綠水之間,點綴著一棟棟幹欄式木樓,這就是壯族人民的傳統民居。木樓上麵住人,下麵圈牲畜。無論是什麼房子,都要把神龕放在整個房子的中軸線上。前廳用來舉行慶典和社交活動,兩邊廂房住人,後廳為生活區。屋內的生活以火塘為中心,每日三餐都在火塘邊進行。

布依族

布依族民居多為幹欄式樓房或半邊樓(前半部正麵看是樓,後半部背麵看是平方)式的石板房。貴州的鎮寧、安順等布依族地區盛產優質石料,當地布依族因地製宜,就地取材,用石料修造出一幢幢頗具民族特色的石板房。

石板房以石條或石塊砌牆,牆可壘至5至6米高;以石板蓋頂,風雨不透。總之,除檁條、椽子是木料外,其餘全是石料,甚至家用的桌、凳、灶、缽都是石頭鑿的。一切都樸實無華,固若金湯。這種房屋冬暖夏涼,防潮放火,隻是采光較差。

第72章 朝鮮族

在鄉下常見的一般有草房和瓦房兩種形式。多麵向南或東南、西南,有院落。屋頂多四個斜麵構成,主室上蓋為大"人"字形,兩翼斜坡較小,用穀草或灰瓦片覆蓋。每套房屋正麵開一扇或四扇門,同時開窗。後麵一般亦設門和窗。內分為寢室、廚房等。有的在正房蓋廂房,作為住房和倉庫。室內用土磚或平埋的片石鋪成平炕。進屋脫鞋,席炕而坐。室外屋基離地60-70厘米,外有台階。

第73章 侗族

侗族民間建築。流行於貴州天柱、錦屏、三穗、劍河等地。木結構。屋壁用杉木板安裝,有的喜用桐油漆刷外壁。屋頂用杉木皮或瓦覆蓋,屋簷潔白,有的還雕有花鳥圖案。以三間三層為一幢最常見,中間的一間為堂屋,作為供奉祖宗專用,左右間可分成二至三間作火塘、臥室、廚房,樓上作糧倉和客房。有的屋旁加偏廈或一間配房,作煮豬食或做碓房、柴房之用。一般二至三小房家庭同住一幢大房子。多半男住樓上,女住樓下。錦屏啟蒙地區,樓上住人,樓下喂養牲口。

侗寨鼓樓

侗寨鼓樓,外形象個多麵體的寶塔。一般高20多米,11層至頂,全靠16根杉木柱支撐。樓心寬闊平整,約10平方米見方,中間用石條砌有大火塘,四周有木欄杆,設有長條木凳,供歇息使用。樓的尖頂處,築有寶葫蘆或千年鶴,象征寨子吉祥平安。樓簷角突出翹起,給人以玲瓏雅致,如飛似躍之感。 鼓樓是侗族人民的標誌,也是侗族人民團結的象征。每個侗寨至少有一座鼓樓,有的侗寨多達四五座。過去鼓樓都懸掛牛皮長鼓一麵,平時村寨裏如有重大事項,即登樓擊鼓,召眾商議。有的地方發生火災、匪盜,也擊鼓呼救,這樣,一寨傳一寨,信息很快傳到深山遠寨,鼓聲所及,人們聞聲而來。所以,侗族人對鼓樓、長鼓特別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