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卷 少數民族建築(2 / 3)

程陽風雨橋

程陽風雨橋,形式和結構具有侗族獨特的藝術風格。橋上有五座亭閣,亭閣之間長廊相接,長廊之中雕梁畫棟,光彩奪目,栩栩如生,充分顯示了侗族勞動人民非凡的創造才能。1965年,我國著名詩人郭沫若曾為程陽風雨橋題了詩:

豔說林溪風雨橋,橋丈廿丈四尋高;重瓴聯閣怡神巧,到底橫流入望遠。

竹木一身堅勝鐵,茶林萬代茁新苗;何時得上三江道,學把鋤梨事體勞。

第74章 瑤族

瑤族的"叉叉房"為竹木結構的草頂房。一般為三開間帶前廊。前廊是歇息和家人團聚的場所。正房上方設有閣樓。閣樓下有火塘,用於起居和做飯。閣樓上為臥榻,有直爬梯供上下,雖然,這種房子受熏煙之苦,但很幹燥。 瑤族的"叉叉房"為"天幕係"住屋,主要流行於我國雲南的猛臘瑤區。

第75章 白族

白族建築。雲南大理白族聚居區的住宅都建有門樓,以喜州門樓最佳。通常采用中原殿閣造型,飛簷串角,但多用石灰塑成或磚瓦壘砌。除大門瓦簷裙板和門楣花飾部分用木結構外,餘以磚瓦結構為主。木質部分鑿榫鉚眼相結合,與磚瓦部分錯落有致,精巧嚴謹。樓麵以泥塑、木雕、彩畫、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磚等組織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富麗堂皇,古樸大方。

白族民居

白族民間建築。普及於雲南大理、洱源、劍川、鶴慶等白族聚居區。多為二層樓房,三開間,筒板瓦蓋頂,前伸重簷,呈前出廊格局。牆腳、門頭、窗頭、飛簷等部位用刻有幾何線條和麻點花紋的石塊(條),牆壁常用天然鵝卵石砌築。牆麵石灰粉刷,白牆青瓦,尤耀人眼目。山牆屋角習用水墨圖案裝飾,典雅大方。木雕藝術也廣泛用於格子門、橫披、板裾、耍頭、吊柱、走廊欄杆等,尤以格子門木雕最為顯眼。大理喜州、海東一帶有的民居建築還有泥塑,造塑多為龍鳳、古瓶、花卉。照壁即瓦頂飛簷的粉牆,是建築中藝術裝點最集中的地方,多用凸花青磚組合成豐富多彩的立體圖案,各組中心再作粉畫,或鑲嵌自然山水圖案的大理石。有的在兩邊塑魚,以示穩固。照壁腳下常砌花壇,花香四溢,怡靜幽雅。照壁與正房和兩側樓房構成三房一照壁的格局。此外,更高級的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等套院建築,其木雕、石刻、粉畫就更為集中突出。

第76章 土家族

土家族民間建築。傳統住房分木架屋和茅草屋二種。富有人家的木架屋常構成庭院式,多雕梁畫柱,板壁磚牆,房頂蓋瓦。在正屋邊配上吊腳樓,樓台騰空,樓上一般做"姑娘樓",是姑娘們的活動場所,也是主人陪客人聊天的地方。茅草屋以編竹為牆,茅草蓋頂,正屋中設有祖先、土王神位,側屋為臥室。

第77章 哈尼族

哈尼族蘑菇房狀如蘑菇,形式多樣。雲南紅河、元陽、綠春等地多為土牆草頂樓房,以石墊基,以木為柱,土基砌牆,屋頂鋪茅草,少數用瓦覆蓋。樓房分上、中、下三層,下層關牲畜,中屋住人並存糧食,上層堆放雜物。墨江一帶多為土基樓房,平麵屋頂。西雙版納則為竹木結構的樓房,旁設涼台,別具一格。 蘑菇房玲瓏美觀,獨具一袼。即使是寒冷的冬天,屋裏也是暖融融的;而炎熱的夏天,屋裏卻十分涼爽。最典型的是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紅河州元陽縣麻粟寨。

第78章 哈薩克族

氈房是哈薩克族民間建築。春、夏、秋三季,哈薩克牧民住"宇",是可以拆卸和搬運的圓形氈房;冬天則在冬季牧場(俗稱"冬窩子")修建平頂土房。氈房一般就地取材,用紅柳做成圓柵和頂,構成立架,然後在木柵外圍上芨芨草編成的牆籬,再包上毛氈。頂部有天窗,覆以活動的氈子,用以通風。有的房頂氈上飾有紅色或其他色彩圖案。氈房一般向東開門。

第79章 傣族

竹樓是傣族人民因地製宜,創造的一種特殊形式的民居。竹樓為幹欄式建築。 傣族竹樓是一種全用竹子建造的二層樓房。柱、梁和屋架結構用粗竹,圍牆用竹片編織,剖開的竹子壓平做樓板,門、窗也用竹子製作,屋頂蓋茅草或葵葉編的草排。 底層有的架空,用來飼養耕牛、舂米或堆放雜物,有的用竹牆圍作糧倉或廚房。二層設堂屋和臥室供人居住,並在一側或兩側設有外廊和曬台。屋頂坡度較陡,屋脊兩端設通風孔。屋簷很低而且出挑深遠,起遮陽避雨作用。廊下安裝樓梯供人上下。

第80章 黎族

竹架棚房子狀如倒扣的船隻,是黎族的傳統住房。黎族稱其為"布隆亭竿"。"布隆亭竿"有輔地形、高架形和向金子型過渡三種。 這三種建築的共同特點是茅草覆頂,木頭或竹子的粱柱,編竹抹泥牆、竹條牆或椰葉牆;屋內設火灶,灶上方懸掛竹筏,做烤幹食物作用,屋頂側麵開天窗。"布隆亭竿"中沒有間隔和睡床,居住者一般在灶旁鋪席席地而睡。

第81章 佤族

佤族民間建築。房屋形式各地有所不同。一般多為草木結構的樓房,上屋住人,下層棲畜。室內有主、客、鬼三個火塘。主火塘供做飯用,客火塘用作調製牲畜家禽飼料,鬼火塘專供祭祀之用。有的人家在牆上懸掛許多帶犄角的牛頭骨,以炫耀"富有",形成一種特殊的室內裝飾風習。

第82章 佘族

清代以前,佘族的住房大都是以竹子為架搭成的"懸草寮"。這種茅寮稱"千柱落腳"或稱"千枝落地",四麵通風,呈"介"字形。 架料多縛成框格型,寮麵的茅草也是打成草匾之後蓋上。大多沒有隔間。前後開門,不開窗戶,沒有煙囪。一般占地20平方米左右,寮高3米,牆高2米左右。有的"山寮"成"人"形。它僅在寮中央豎1排3至5根樹叉,叉上架著橫杠,兩邊斜靠若幹木條,紮上橫條(竹片),覆蓋茅草而成。茅寮結構低矮,陽光不足,泥土地麵十分潮濕。

"土牆厝"

清代,佘族地區出現了"土牆厝"。土牆厝為土木結構,四麵以土築牆,屋架直接安裝在山牆上,屋頂呈"金"字形,瓦片屋麵,土木結構的住宅有4扇、6扇、8扇、10扇之分,有的10扇厝可以住一、二十戶人。

第83章 高山族

高山族的傳統住屋一般用竹子做圍牆,用木棍做立柱與橫梁,以茅草蓋頂。高山族喜歡一個宗支同住一處,每個村莊都建有未婚男子的集體宿舍-公廨。未婚男子在公廨接受生活、生理、道德方麵的教育,婚後才可離開。公廨建在村寨中央,公廨廣場是村裏人的活動中心。

第84章 水族

水族傳統民居為幹欄式建築,多用杉鬆木建造,屋頂用杉樹皮或瓦片覆蓋。樓房分上下兩層,樓下圈牲畜,樓上住人;平房一般為三間,兩側為臥室及灶房。

第85章 納西族

納西族傳統建築藝術。著名的有麗江白沙大寶積宮、琉璃殿、大定閣、五鳳樓等,均係明代所建。建築、裝飾、雕刻、繪畫揉合了納西、漢、藏等民族的風格,形成豐富多彩的特點。牆上均保存著珍貴壁畫,筆法兼有藏畫的洗練和勻稱,又具有唐代道釋畫的風格。

第86章 柯爾克孜族

柯爾克孜族民間建築。牧民多住氈房,稱"勃孜吾"。以紅柳作柵欄,呈方格形,先圍芨芨草編織的氈蓋。帳篷多以粗毛繩係於木樁或石頭上。帳內陳設有序,對門木架放置盛衣物的大林箱,上置衣物被褥。箱子前空地鋪氈毯,白天是招待客人的坐席,晚上則是臥鋪。天窗下支三角鍋架,是燒茶煮飯的地方。有的在壁上掛繡花帷簾,並有各式家具。定居的柯爾克孜族多住平頂方形土屋,有壁龕和天窗。

第87章 達斡爾族

達斡爾族民間建築。達斡爾人喜依山傍水而居。建築格局具有傳統中軸式特征,正方形,分正房、倉房、畜欄、菜院等。 多向南,三間或五間不等。中間為廚房,鍋台內側接烘炕。兩側為居室,居室有"凹"形炕,開南窗、西窗。倉房多為木製閣樓,離地1米左右,通風幹燥,宜於穀物貯藏。房頂"人"字形草冠,上有木構框架,室內棚頂多為柳編"人"字形頂蓋,居室與廚房間有牆與隔扇門。隔扇上多木雕或花紋,有滿、漢文的"福"、"祿"、"壽"或八寶、吉祥如意等紋飾。是達斡爾族傳統建築與滿族建築相結合的形式。在從事農業的鄂溫克人中也頗為流行。 達斡爾人的居室以西屋為貴。西屋以南炕為上,多由長輩居住。兒子、兒媳及其孩子多居北炕或東屋。西炕則專供客人起居。炕麵大都鋪葦席或毛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