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8章 羌族
羌族人居住在獨具特色的羌寨中。羌寨中的碉房是羌族的石砌民居,一般高達三四層。底層圈養生畜,中層住人,上層儲藏糧食,屋頂為平台,既可以攤曬糧食,又可以作為老人歇息、婦女針織、孩子遊戲的場所。碉房建造時就地取材,以土石為原料,不用繪圖、吊線,全憑高超的技藝和經驗。碉房形式多樣,層次不一,結構嚴密,棱角整齊,不僅堅固、耐久、實用,而且冬暖夏涼,充分體現了羌族人獨特精湛的建築藝術。
第89章 布朗族
布朗族民間建築形式。多為幹欄式竹樓,分上下兩層,樓下關牲畜,放碓臼,樓上住人。樓下地板用龍竹剖開壓成寬竹板鋪墊而成;臥室與待客之處鋪以蔑席,進屋必須脫鞋。室內中央設火塘,供做飯、取暖、照明之用。屋內所有家具幾乎是竹子作成的,一般竹樓可住20年,每隔兩年就要用茅草翻蓋屋頂。
第90章 毛難族
毛難族的居室為幹欄式樣,幹欄內外山牆全是以木、石為結構,結實穩當。幹欄一般分為兩層,樓上住人,樓下圈牲畜,門外有曬台,采光適宜而又可以防潮。 毛難族房屋的樓柱是石柱,樓內的台階是石條,房基和山牆也大部分是由石塊製成,連門檻、曬台、牛欄、桌子、凳子、水缸、水盆等也都是石頭壘砌或雕鑿的,這些石製用品上雕刻的花鳥魚蟲更是美不勝收。
第91章 仡佬族
仡佬族民間建築。住房一般分作三間,中間為堂屋,不住人。也有分作兩間者,一間作臥室,一間作廚房。以前的建築形式有土築房、篾編房和石砌房、小樹條編織成的籬笆房、用枝枝作架蓋以茅草的塌塌房和四腳棚。塌塌房簷下有矮小牆壁,四腳棚一般成三角形,屋簷觸地。還有一種穿鬥房(也稱"高架房"),用大木柱和厚木板建成,以瓦片或薄石板蓋頂。
第92章 錫伯族
錫伯族民間建築。住房均自成院落,一般為三間,也有多至五間者。大門多向南開。鍋台砌於中間的堂屋,通東西耳房火炕。住室的窗戶有各種雕刻圖案,最常見者為牡丹和蓮花,紙糊的窗戶有剪紙裝飾。庭院內喜植果木點綴。建築與裝飾諧調一體,獨具風格。
第93章 普米族
普米族木楞房住宅有平房和樓房兩類。相比之下,平房比樓房更具傳統的代表性。 木楞房典型的平麵有單間式、雙間式、三間式三種,每一種又有帶外廊及不帶外廊的區別。 按照傳統習慣,家中長輩居住的臥室中,必須設有"高火床"。高火床離地麵高出約85厘米,兩麵是床,男家長居左,女家長居右,晚輩絕不允許使用。中間的火塘略低於床麵,靠外一端放置鐵三角,供做飯用,因為,離地麵較高,站在地上操作不方便。但是,又有一說,這是對兒媳有無本事的考驗,當熬到當婆婆的時候,便可升到高床上享清福了。"高火床"間是全家活動的中心,高火床是家庭成員的地位和權勢的標誌。
第94章 塔吉克族
塔吉克族民間建築。房屋正方平頂,木石結構。牆壁多用石塊、草皮砌成。頂部架樹枝,抹上有秸泥土,並開天窗。門向東開,一般靠近牆角。院牆內最大的住屋稱"賽然衣",另有牲畜棚圈和廚房,有的還有客房和庫房。室內寬敞,但較低矮,四周築土炕。長輩、客人和晚輩分側而居,土炕上鋪毛氈以供坐臥。牧民夏季放牧多住氈房或牧場土屋。
第95章 怒族
怒族的房屋為幹欄式,多依山而建。主要分有木板房和竹篾房兩種。貢山地區的怒族多住木板房或半土牆半木房。這種房子比較寬大,一般是垛圓木為牆,屋頂覆蓋薄石板。石板約0.5公尺見方,由屋簷鋪起,第一塊平鋪,第二塊壓著第一塊的上邊,第三塊壓著第二塊的上邊┄┄一直覆蓋到屋脊。福貢和瀘水地區的怒族住竹篾房。這種房子較矮小,多用竹篾笆做外牆和隔牆,用木板或石板覆頂。這兩種房屋一般格局為二間,外間待客,設有火塘,火塘上安置鐵三腳架,供燒飯用,內間為主人臥室及儲藏糧食。樓板用木板或竹蔑席製成,鋪設在架在斜坡地上的許多木樁上。這些木樁和房柱,象千百隻腳一樣,支撐著整個房屋。因此,人們稱之為"千腳落地的房子"。
第96章 鄂溫克族
"撮羅子",鄂溫克語叫"殺欏柱"。它的外形如同鄂倫春族的"仙人住",高約3米,直徑約4米,是一種圓錐形建築物,實際上是用鬆木杆搭成的圓形窩棚,也是一種非常簡單的帳篷。"撮羅子"的遮蓋物隨季節變化有所不同,夏季一般用樺樹皮,冬季則用麂鹿皮包裹。
第97章 德昂族
德昂族民居多為幹欄式竹樓。這種竹樓多用木料做主要的框架,其他部分,例如:椽子、樓板、曬台、圍壁、門、樓梯等均用竹子為原料,房頂則覆蓋茅草。 德昂族的竹樓依山而建,坐西向東。主要有正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形式。比較典型的是以德宏地區為代表的一戶一院式的正方形竹樓。這種竹樓分主樓和附房兩部分。主樓呈正方形,樓上住人,分為臥室和客廳,供全家人起居、會客和存放糧食、雜物之用;樓下圈養牲畜。 附房多建在主樓的一側,用做堆放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腳碓。這種樓形外形別致,美觀大方。
第98章 京族
京族主要居住在石條瓦房。每塊石條長75公分,寬25公分,厚20公分。石條砌牆,房高約7米,屋頂蓋瓦,穩固涼爽,可抵台風。室內以條石或竹片木板分隔為左右偏房及堂屋共三間。廚房與畜圈在居室旁另建。近些年來,出現了不少鋼筋水泥樓房,帶有陽台和裝飾性欄杆,擺放著鮮花盆景。屋簷下還掛著一串串鮮海貨。
第99章 鄂倫春族
"仙人柱"意為"木杆屋子"。它是一種用二三十根五六米長的木杆和獸皮或樺樹皮搭蓋而成的簡陋的圓錐形房屋。 仙人柱的搭建是先用幾根頂端帶枝杈、能相互咬合的木杆支成一個斜度為60度的圓錐形架子,然後將其他木杆均勻地搭在這幾根主架之間,使之形成一個傘狀的骨架。上麵再覆蓋上麅皮或樺樹皮,這樣,夏天可防雨、冬天能禦寒的"仙人柱"就建成了。 仙人柱的頂端要留有空隙,以便裏麵生火時透風出煙,又可采光。南側或東南還要留出一個讓人進出的門。仙人柱上的覆蓋物要根據季節的更迭而變換。冬天氣候寒冷,多用麅皮覆蓋。到了春天,天氣漸暖,就可以換樺樹皮了。
仙人柱的內部陳設也很簡單,主要是住人的鋪位。鋪位有兩種:一種是地鋪,即直接在地上鋪上木頭、幹草、樺樹皮、麅皮等;另一種是床鋪,即在地上立木樁,架起床。每個仙人柱一般三麵住人,一麵是門,當中有一堆火取暖,上麵吊一口小鐵鍋,以便煮肉做飯。 仙人柱的結構簡單,拆蓋很容易,它是鄂倫春族遊獵生活的產物。
第100章 門巴族
門巴族村寨相對分散,十幾戶、幾十戶的村落,往往分幾個居民點。房屋結構因氣候差別而略有不同。 門隅一帶的住房用石頭砌牆,"人"字形屋頂上覆蓋木板,加壓石板。房屋多為木頂、竹頂或草頂的兩三層閣樓。以石塊、木板或竹籬築牆,屋頂多為"人"字形。上層放草和秸杆;下層關牲畜;中層則是一家人的居所。 墨脫地區的門巴族人的住房以幹欄結構為主,房屋與地麵相距一米左右,人字形房頂,用蕉葉或木板覆蓋,再用石板壓頂。所有建築門都朝東,因為他們認為太陽出來就照進家門,是吉祥如意的象征。
第101章 基諶族
基諶族民間建築多為幹欄式竹樓。大致有兩種:一是有一個火塘的竹樓,內居一個父係家族的全體成員,五六人至十餘人。另一種是長方形竹樓,樓同居住同一父係氏族的數代人。樓中間石頭砌邊的土台上排列著各個小家庭的火塘。火塘兩旁是各小家庭的臥室,進門右邊第一間為家長寢宿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