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州市

溫州市位於浙江省東南沿海,是浙南的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東瀕東海,南與福建毗鄰,麵積1.18萬平方公裏,總人口692.4萬,除漢族外,有佘、回、滿、苗等24個少數民族。

溫州古稱“甌”,早在4000多年前,這裏就有原始甌人繁衍生息。漢惠帝三年(公元前192年)建東甌國,封越王勾踐第七世孫騶搖為東海王,世稱東甌王,國都在今溫州市區。唐高宗上元二年(公元675年)設立溫州後,區域範圍和名稱才開始穩定。南宋時溫州在農業、造船、采礦等方麵發展很快,並成為對外貿易口岸之一,此後溫州一直為曆代路、府所處。

溫州屬於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全年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約18℃。溫州的地勢是西南高、東北低,甌江、飛雲江、鼇江、靖江自西向東入海,海岸線長355公裏。有洞頭、大門、鹿西、南麂、北麂等大小島嶼150多個,山地麵積占全市總麵積的78.2%。

溫州素以奇山秀水揚名海內外,境內雁蕩山和楠溪江被定為國家級風景區。北雁蕩山號稱“寰中絕勝”,總麵積460平方公裏,有7個景區,500多個景點,奇峰怪石,移步換景,瀑飛泉湧,洞壑幽深,古人詩雲:“欲寫龍秋難下筆,不遊雁蕩是虛生”。楠溪江100多公裏曲折的江流,清澈澄碧,有36灣72灘,灘灣風光四時晨昏變幻多姿,保持著田園式自然生態風光。沿岸還有古建築和大若岩等著名景點。

溫州市區甌江中的“江上蓬萊”——江心公園,又稱江心孤嶼,是甌江中心的一個孤嶼,麵積約9萬平方米,嶼上兩個小山頭各有一塔,東西相對。島上有江心寺、文天祥祠、革命烈士紀念館、博物館等。島上古跡甚多,林木蓊鬱,幽雅絕俗。被稱為“神水”的泰順承天氡泉泉水含氡量高,是浴療、旅遊兼得之地。烏岩嶺自然保護區內至今還保持著原始生態,珍稀野生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被譽為“溫州的西雙版納”。瑞安仙岩的梅雨亭、梅雨瀑、梅雨潭,近代文學家朱自清曾以《綠》為題,作過盡情的描寫。南雁蕩山、中雁蕩山、澤雅、瑤溪、寨寮溪、玉蒼山、百丈、洞頭半屏山等都是各具特色的旅遊勝地。

溫州曆史悠久,境內古文化遺址眾多。誠意伯廟、文信國公祠、謝公亭、會文書院等遺址,每年均吸引不少遊客以及後裔前來省親、觀光。

由於土地肥沃,山海兼利,溫州物產十分豐富。已發現礦藏有鉛、鋅、錫等40多種,探明大小礦點300多處,明礬石儲量達2.2億噸,有“世界礬都”之稱。東部平原盛產稻穀、小麥、油菜、糖蔗等,還出產甌海丁嶴的楊梅,蒼南馬站的四季柚、永嘉東皋的柿子、樂清雁蕩山的雪梨等多種傳統名果。溫州有名的水產品有大小黃魚、墨魚、鯧魚、鰻魚、梭子蟹、鳳尾魚等。此外,還有泰順的“承天雪龍”、永嘉的“烏中早”、樂清的“雁蕩毛峰”等珍品名茶,多年來中外馳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