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波市
寧波市簡稱“甬”,位於浙江東部,地處東海之濱姚江、奉化江、甬江的交彙處,是一個古老而新興的海港旅遊城市,是14個對外開放的沿海港口城市之一。1986年被國務院批準為曆史文化名城。
寧波是一座曆史悠久的古城。早在7000年前就有河姆渡新石器文化。行政建製始於公元前2000多年的夏代。春秋時為越國屬地。曆史上曾有過句章、鄞、鄮、明州、慶元等名稱。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取“海定則波寧”之意,稱寧波府。寧波由此得名。民國時,改寧波為朝縣。1927年把鄞縣縣城劃出,設立寧波市。全國解放後,寧波為省級市。全市陸域麵積9365平方公裏,總人口523萬。寧波在曆史上就是中國對外交通貿易的一個重要港口,早在唐宋時期就被列為全國三大貿易口岸之一,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陶瓷之路的起泊地。鴉片戰爭後,被辟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越窯青瓷,就通過明州(寧波)口岸遠銷朝鮮、日本、東南亞以及阿拉伯等國家和地區。
寧波是一座有著數千年豐厚積澱的曆史文化名城,名勝古跡眾多,自然景觀壯美,全市有200餘處文物保護單位,其中5處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波西南,始建於唐太和七年(公元833年)的古代水利工程,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它山堰,曆經1100餘年風霜雨雪和洪水衝擊,至今完好,仍發揮著阻鹹、蓄淡、引水、泄洪的作用。它山堰往南,便是國家旅遊風景名勝區——溪口雪竇山風景名勝區。寧波市東側,有浙江第一大湖東錢湖,相當於4個杭州西湖的麵積,素有“西子風光,太湖氣魄”的美譽。東錢湖環湖皆山,碧波萬頃,有72條溪流彙注湖中,曆史遺跡星羅棋布,有陶公釣磯、霞嶼鎖嵐、白石仙坪等10個景點以及南宋古窟、元塔二靈塔、王安石廟等名勝古跡。附近還有至今已有1600多年曆史,為我國佛教禪宗五山之第二的天童寺和至今已有1700多年曆史、珍藏佛國珍寶“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的阿育王寺。兩寺占地麵積近14萬平方米,規模宏大,殿堂巍峨。寺內有宋高宗、宋孝宗禦書匾額,有清順治、康熙、雍正的禦書碑刻,有宋代著名文學家蘇軾撰寫的《宸奎閣記》碑等等。天童寺為佛教臨濟宗的重門庭,又是日本曹洞宗的祖庭,在日本和東南亞一帶影響很大。寧波還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被譽為南國書城的天一閣;我國江南最古老、最完整的木結構“無梁殿建築”保國寺;鎮海口的明清禦外海防遺址招寶山,我國民族英雄戚繼光在此進行了壯烈的抵抗侵略戰鬥;還有南溪溫泉、月湖、七塔寺、天封塔、鹹通塔以及我國四大民間故事中的人物梁山伯的廟等等。
寧波是我國東南沿海著名的港口城市,寧波港有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北侖港區是我國4大國際深水中轉港之一,也是全世界10個能接卸30萬噸大船的港口之一。寧波是我國重要的化工基地,形成了以石油、精細化工、電力為主體,電子、冶金、建材、食品、醫藥等協調發展的工業體係。寧波農業資源豐富,是浙江省糧、棉、水產的主要產地之一。經濟作物茶葉、楊梅、水密桃、大毛竹、席草、貝母、蚶子、牡蠣等名特產品享譽海內外。
寧波有豐富的土特產品,寧波刺繡工藝曆史悠久,寧波金銀繡更為佳品,古色古香,富有地方民間風格。骨木嵌鑲為我國古老手工藝品之一,曾一直被列為貢品。朱金木雕是寧波傳統工藝品,有浮雕、透雕等形式。其他如泥金彩漆、草席、翻簧竹刻都是寧波著名工藝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