衢州市
衢州市地處浙江省西南部,錢塘江上遊,毗鄰福建、江西、安徽三省。東接浙江金華、杭州、麗水市;西連江西上饒地區、景德鎮市;北毗安徽黃山市;南鄰福建南平市。素有“四省通衢、五路總頭”之稱。距省會杭州市200公裏,市境總麵積8849平方公裏,人口230萬,主要為漢族,其次為蒙古、滿、回、壯、佘、苗、土、水、侗、黎、布依、景頗、土家、朝鮮等少數民族。
衢州始於婺州,其城廓建於東漢初,迄今已有1797年曆史。唐武德四年,分婺州為婺、衢二州,遂為州治,始稱“衢州”。衢州因境內有三衢山,又因地當浙贛閩皖四省通衢,故名衢州,曆來是浙西重鎮、兵家必爭之地。此後千餘年,衢城曆為州府路道區的治署地所在。1949年解放後,衢縣城區設衢州市,為衢州專區駐地。後建製多有變更,1979年複置衢州市,屬金華地區。1985年撤銷金華地區,衢州市改為省轄地級市。
衢州地勢自西南向東北傾斜,南、北峰巒疊起,形成狹長的河穀平原。衢州最高峰為水門尖,海拔1452米。主要山峰有巨龍頂、白菊花尖、黃茅尖,為衢州南北屏障。主要河流為衢江。這裏氣候溫和,春早秋短,冬夏長,年均溫17.3℃,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
衢州曆史悠久,古跡眾多,是國務院第三批公布的全國曆史文化名城之一。北宋末年,因金兵入侵,中原失陷,孔子第48代嫡長孫孔端友隨宋高宗南渡,賜居衢州,襲封衍聖公,比擬曲阜規模,營造全國第二座孔氏家廟,素稱“孔氏南宗”,自此,衢州成了孔氏家族的第二故鄉。孔氏南宗家廟如今位於衢州市城東新橋街,曾三易其地。現存家廟建築為明正德十五年(1622年)重建,清康熙、雍正、乾隆年間曾多次整修,道光年間尚有拓建。家廟建製均照宋代曲阜祖廟建築格式,分孔廟、孔府兩部分。廟門外左右各立“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兩牌坊,並立有“文武官員到此下馬”碑。進內為四柱三間的“欞星門”石坊,前後有參天古銀杏樹。進大成門有甬道直通佾台、大城殿;東西兩軸線有思魯閣、崇聖祠、襲封祠、聖澤樓。
距城5公裏,有被譽為“青霞第八洞天”、“神州七十二福地”之一的“圍棋仙地”——爛柯山,傳說晉人王質進山砍柴,見二童對弈,棋局未終,斧柯已爛,故名。此處群峰盤回,唯有一徑可通。頂有巨石綿亙,下有清泉淺流。有霞洞空青、石梁驚虹、洞天一線、玉枰仙隱等勝跡,全國棋王賽曾數度在此舉行。
境內更有“三峰似鋸截,兀立衝雲天”的江郎山省級風景區,以其峰險景奇令白居易、王安石、陸遊等曆代文人騷客歎為觀止。徐霞客驚呼:移步換景與雲同變幻。還有唐末黃巢率10萬起義軍辟山開道、轉戰福建所築的仙霞關,素稱“兩浙之鎖鑰,入閩之咽喉”。
位於衢州市開化縣西北的古田山,以其山勢險峻,景色優美著稱,山中深處有古森林,蘊藏著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其中種子植物有1000多種,占浙江省木本植物種類的50%左右,為全國自然植物保護區之一。
衢州有“竹鄉桔海”之稱,僅衢縣就年產柑桔30萬噸,為全國之冠。森林覆蓋率居全省第二。以椪柑、胡柚、金針菇、白毛烏骨雞等名優特產享譽海內外。礦產資源包括石炭石、石煤、大葉臘石等50餘種。工業以化工、建材、機電、食品、輕紡、造紙六大支柱為主。
90年代,衢州列為對外開放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