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姚市
餘姚市地處浙江省東部,東鄰鄞縣、寧波市,南接奉化市、嵊州市,西連上虞市,北毗慈溪市,西北瀕杭州灣,距省會杭州市約100公裏。全市麵積1527平方公裏,1993年全市人口81.70萬,幾乎全是漢族。市花為杜鵑,市果為楊梅。
餘姚相傳是舜後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名“餘姚”。秦朝時置餘姚縣,隋並入句章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複置餘姚縣,元代為州,明初複為縣,1985年7月16日撤縣設市。
餘姚境內地形由平原、丘陵、低山等組成,地勢南高北低,低山和丘陵約占全市總麵積的56%。主要山峰有四明山、大長山、前明山、東崗山、將軍帽等,最高峰大長山海拔979米。主要河流有姚江、東江、中江、長冷江、青山江等,並有牟山、四明等湖泊。由於地處沿海,緯度較低,受季風影響明顯,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其主要特征是四季分明,溫暖多雨,年均溫度16.3℃。
餘姚是“姚江學派”和“浙東史學”的發源地。著名的餘姚四賢——嚴子陵、王陽明、朱舜水、黃梨洲,在曆史上均占有一席之地。這裏是革命老根據地,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頗多。在羅江鄉河姆渡村的河姆渡文化遺址,是新石器時代的遺址之一,屬於7000年前的母係氏族公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從4萬平方米的新時器時代遺址中發掘的數千件文物證明,這一帶居民在世界上最早掌握了水稻栽培技術;當時這裏的紡織工藝,雖然還沒有脫離原始階段,但已經有相當的水平;在建築方麵,已經廣泛應用榫卯結構,是迄今所知的最早的“幹欄式”木構技術;製陶技術也已經被掌握,並且還有構圖精美的雙鳥牙雕圖騰和原始樂器,說明這裏是我國最早的文化發源地之一。
位於餘姚城西的龍泉山名勝區,在山頂眺望,全城景色盡收眼底。山腰有泉,泉水不大,但終年不涸,故此名龍泉山。相傳宋高宗曾登臨此山飲水,覺得泉好風景更好,因在此建“更好亭”。南麓山腰有中天閣,明教育家王陽明曾回故裏於此處講學,所以也稱“王陽明講學處”。今梨洲文獻館即設在此處。
中共浙東區委會舊址位於梁弄區讓賢鄉橫坎頭村,二層樓木結構,有正樓4間,東西側廂房4間。門正中立有紀念碑,高2.25米,張愛萍將軍題詞,已辟為四明山革命紀念館,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位於陸埠鎮化安山的黃梨洲墓,是明清之際思想家、史學家黃宗羲之墓。他與弟宗炎、宗會合稱“浙東三黃”,他生前自營土壙,中置石床,不置棺槨,病危時寫下《梨洲未命》:後事從簡,卒葬壙內。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素有“浙東第一橋”之稱的通濟橋,為姚江上最高最長的橋,位於餘姚城,始建於宋慶曆年間,原為木結構,後改為石橋。橋的北堍有舜江樓,即餘姚古縣城城樓。現存的舜江樓為清光緒五年重修。舜江樓與通濟橋構成“長虹騰空、躍閣鎮流”的古建築體,莊嚴典雅,氣勢非凡。
餘姚是一個以糧、棉生產為主,農林牧副漁全麵發展的綜合性農業經濟區。餘姚的楊梅,在曆史上與閩粵荔枝齊名,早在漢時即為貢品,現為國家定點楊梅產地之一,每年6月26日為楊梅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