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

瑞安市位於浙江省東南沿海,東臨東海,北鄰溫州,南接平陽縣,西靠文成縣。距省會杭州市470公裏。市境東西長107公裏(含內海),南北寬36公裏,陸地麵積1360平方公裏,海域和灘塗總麵積約2500平方公裏。人口115.71萬,除漢族外,還有佘、回等少數民族。

瑞安曆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後期,就有人類祖先在飛雲江兩岸繁衍生息。古屬揚州之域。春秋戰國時期先為越之屬地,後屬楚。秦並六國後設置郡縣,先屬閩中郡,後屬會稽郡。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年),孫權在永寧南境置羅陽縣,為瑞安建縣之始,至今已1750多年,初名羅陽,曾改安陽、安固。唐末昭宋天複三年(903年),傳說有白鳥棲於縣城北郊集雲閣,以為祥瑞,遂更名為瑞安。元朝元貞元年升為州。明洪武三年(1370年)複降為縣。清時,瑞安屬溫州處道,隸浙江行省。1949年建立瑞安縣人民政府。1987年4月撤縣設市,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瑞安地形屬東南沿海丘陵地區,七山二水一分田。地勢西高東低,西北部為山區丘陵,海拔一般在600米以上,巾子山為境內最高峰,海拔1320米。南部低山丘陵為主,為南雁山餘脈,逶迤東行至大嶴山,然後伏地入海,形成東海大陸架上的北龍列島。東部沿海為衝積平原和海塗,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是著名的魚米之鄉。浙江八大水係之一的飛雲江橫貫全境中部,東流入海。東部海岸線長21公裏。瑞安依山麵海,氣候濕潤,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瑞安自然資源豐富。全市有林地5.4萬公頃,經濟林木有毛竹、水竹、油桐、油茶等。果木有柑、桔、橄欖等。礦產資源有鐵、錳、銅、明礬、絹雲石等。其中絹雲石為世所罕見。

瑞安自古人文薈萃,素有東南小鄒魯之美稱。北宋時,瑞安葉適是永嘉學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此外,元代《琵琶行》的作者、南戲鼻祖高則誠、經學大師孫詒讓與現代史學家周予同、魚類學家伍獻文,也都是瑞安人。

瑞安地處北、南、中雁蕩山脈之間,自然景色頗具特色。南宋著名詩人陸遊過瑞安時曾留下了“蓬萊定不遠,隻要一帆風”的佳句。

仙岩為省級風景名勝區,距市區東北20公裏,景區麵積30.2平方公裏,周圍崗巒起伏,奇峰峙立,擅九獅一象之奇,三潭二井之勝。寺院亭榭錯落,蔚成佛國,與南北雁蕩山並稱東甌風景勝地。仙岩早在東晉時代就是遊覽區,曆史文物與文人遺跡十分豐富。唐杜光庭的《洞天福地記》稱仙岩為“天下第二十六福地”。宋理學大師朱熹醉心於仙岩山光水色,親題“溪山第一”留念。近代著名文學家朱自清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散文——《綠》,讚美仙岩風光。著名勝景還有建造於唐代貞觀年間,現為浙南最大寺院的聖壽禪寺;瀑布垂飛,急流濺沫,煙霧蒙蒙,宛如梅雨的“梅雨潭”;裂崖如澗,澗下成潭,居高俯瞰,深不可測,投石潭內,聲若雷鳴的“雷響潭”;瀑布自數十丈高巔下瀉,緣崖梳成萬根銀絲,因風飄拂如龍須的“龍須潭”;獅山、象山、積翠峰、翠微嶺、通玄洞、觀音洞、羅隱洞、化成洞等險峰怪洞奇石和栽培於唐代高達11米的世界最古老的“茶花王”。

市境內還有建於南宋的聖井石殿;創建於晚清,現與杭州文瀾閣、寧波天一閣、湖州嘉業堂合稱浙江四大藏書樓的玉海樓;建於北宋的觀音寺石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