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海市

臨海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介於寧波、溫州兩個開放城市之間,東瀕東海,南連黃岩、椒江市,西接仙居縣,西北界天台縣,東北靠三門縣,距省會杭州市182公裏。市境東西長85公裏,南北寬45公裏,總麵積2241平方公裏,其中水域麵積143平方公裏。全市人口108萬,除漢族外,還有佘、回、滿、壯等13個少數民族。

臨海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時代就有人類繁衍。西漢時設置回浦縣。三國吳大帝時建臨海縣。自唐以後,臨海為台州、台州路、台州府治所。民國初,廢府留縣,屬會稽道。1927年廢除道製,先後屬第七、第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管理。1949年5月成立臨海縣人民政府,臨海先後屬台州、寧波、溫州等地區,現屬台州地區。1986年3月,經國務院批準撤縣設市(縣級)。1988年3月,被國務院首批列為沿海經濟開放區。

臨海背山麵水,境內以山地和丘陵為主,括蒼山脈從西南向東伸展,主峰米篩浪,海拔1382米,是浙東第一高峰。西部大雷山、赤峰山、羊岩山環立,海拔均在700—1200米之間。地勢西高東低,西南部和西北部為丘陵山地,中部為斷陷盆地,東部為濱海平原。主要河流靈江,自西向東橫貫全境,椒江在境內有44公裏。從而形成了“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地理環境。

臨海縣有江南水鄉特色,兼得山海之利,素稱魚米之鄉,是全國柑桔、茶葉、蘆筍重點生產基地縣(市)之一,全省蠶桑、長毛兔、席草、烏柏的重點生產基地。

臨海自然資源比較豐富,種類較多。礦產資源有鉛鋅、砩石、臘石、珍珠岩、優質花崗石等,儲量頗豐。此外,水產資源和水力資源也很豐富。

臨海風光秀麗,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頗具特色。位於城東的東湖,建於1071年,由北宋郡守錢暄主持開拓而成。經曆代疏浚修葺,今有前湖、後湖、小鑒湖,三湖有堤橋相連。湖中建有湖中亭、流杯亭、樵雲閣、湖山寺、忠逸祠等。終年遊人不絕。

矗立於城內東南部的巾山,亦稱巾子山,高約100米,三麵環市,南瀕靈江。相傳皇華真人得道升天時巾幘下墜,化為此山。巾山山頂有雙峰,建有大小“文峰塔”。在南山嶺之北,有一寶塔,塔麵由刻有佛像的磚砌成,故又名“千佛塔”。巾山北麵是東湖,山下有靈江環繞,古跡勝景眾多。南宋著名詩人戴複古曾讚之曰“今古詩人吟不盡,好山無數在江南”。

位於市區以東41公裏的桃渚城,建於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是明代沿海防倭衛所之一。城高7米,周長1公裏多,三麵枕山,一麵臨海,形勢極為險要,譚綸、戚繼光曾在此圍殲倭寇。城上有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所立的《明戚南塘敵功碑記》石碑一方,碑和城牆至今完好。

位於市區東部沿海的桃渚武坑和珊湖岩群是又一著名風景區。武坑重巒疊嶂,千峰競秀,怪石雄奇,自然景觀如畫似錦,人稱“小雁蕩”。南宋丞相文天祥南下桃渚,還留下了“海上仙子國,千崖玉界中”的佳句。珊瑚岩群又稱“巨人道”,屬稀有的地貌景觀,由火山爆發後的熔岩冷結而成,因形態如蓬萊仙島的珊瑚,又稱“珊瑚岩”。桃渚珊瑚岩群占地5平方公裏,已由國家地礦部列入“浙東雁蕩山——桃渚中生代火山地質自然保護區”。

位於市內的鄭廣文紀念館,是為紀念唐代著名學者鄭虔(曾任廣文館博士)所建的。1989年重修時,趙樸初先生題寫館匾。正廳端坐著鄭虔塑像,紀念館後側有一曲徑通幽小園林,有多姿的石筍和“直上洞天”等石刻,園中有花池,水碧清澈,在此小憩,似有一股清泉湧入心田。

1994年1月,國務院批準臨海市為國家級曆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