嵊州市

嵊州市位於浙江省東部,曹娥江上遊。東接餘姚、奉化市,西連諸暨、東陽市,南臨新昌縣,北至紹興、上虞市。距省會杭州市73.5公裏。全市麵積1828平方公裏,人口大約為76萬,民族有漢、回、苗、侗、壯、佘等。

嵊州市曆史悠久,新石器時代已有人類在此繁衍生息。春秋戰國時期,先後為越、吳、楚、秦諸國轄地。秦、漢之際置剡縣。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嵊州,並分置剡城縣,八年複置剡縣。五代時改剡縣為贍縣,到北宋初又複設剡縣。宋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因“剡字二火一刀,有兵火象”而取消剡縣之名,因境內有嵊山,四麵皆秀峰,取四山為嵊之義,而改稱嵊縣。民國初屬會稽道,1949年屬紹興專區,1983年屬紹興市。1995年8月30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嵊縣,設嵊州市。

嵊州市地處浙東丘陵地帶。東部有四明山脈,西部和北部有會稽山脈,南部有天台山餘脈,其中會稽山脈主峰西白山海拔1095米,為境內最高峰。全境為群山環繞,地勢較高,自西南向東北傾斜,中部較低,略呈盆地狀,地貌構成大體為“七山一水二分田”。境內澄潭江及其支流長樂江、新昌江、黃澤江在盆地中心的城關鎮呈向心狀彙流,彙入剡溪出市境,稱曹娥江。嵊州適宜發展茶葉、蠶桑及水果等經濟作物。氣候特點為溫和濕潤,四季分明,季風顯著,屬亞熱帶季風氣候。

嵊州所處之地多佳山秀水,名勝古跡眾多,尤以剡溪為勝,有“東南山水越為最,越地風光剡領先”之譽,曆代不少文人雅士慕名來此遊息、定居。剡溪為曹娥江上遊,流經城區迤邐而東北行,全長約60多公裏。溪流清澈,水靜沙明,淺而為灘,深而為淵,其景色因時因地各有不同。剡溪沿途有王子猷雪夜訪戴停棹的艇湖遺址;溪山相映如畫的畫圖山;吳越王錢鏐駐舟賦詩的嶀浦;謝靈運遊弋的古始寧縣治(三界鎮);王羲之遊息的勝地獨秀山等勝景與古跡。李白、杜甫等曾泛舟剡溪,留有“剡溪蘊秀異,欲罷不能怠”等名句。

王羲之墓位於城東南25公裏處金庭觀後的瀑布山麓。墓地四麵環山,五老峰立於前,放鶴峰擁於後,香爐峰聳於左,卓劍峰峙於右。這裏風景秀麗,唐代裴通稱“越中山水奇麗剡為最,剡中山水以金庭為最”。相傳晉王羲之於蘭亭聚會後二年,因與揚州刺史不和,便稱病去郡,盡山水遊弋釣魚為樂,選擇佳地而隱居金庭山,最後墓葬此景秀之地。王羲之墓塚依稀可辨,祠前有兩棵千年古柏,並存有明弘治十五年“晉王右軍墓”墓碑和清道光二十九年墓道石坊。墓西有王羲之後裔舍宅“金庭觀”。獨具魅力的剡中山水加王羲之墓,使這裏成了聞名遐邇的旅遊勝地。

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溪山第一樓座落於鹿胎山,是舊城隍廟的前門,四角重簷歇山式建築,其磚雕、石雕、木雕頗有特色,素有盛名。宋代朱熹以嵊州“地多名山”慕名而來,登鹿胎山觀勝景而題“溪山第一”四字,遂以此名樓。位於鹿胎山麓的越劇博物館西鄰溪山第一樓,北毗“越劇之家”,是一座樸素、典雅的三層樓建築。嵊州不僅有古代文明的輝煌,而且是“越劇之鄉”,著名越劇表演藝術家袁雪芬、王文娟等都是嵊州人。1962年建成的“越劇之家”培養了數以百計的越劇新秀輸送到全國各地的越劇團體。在此興建的第一個越劇博物館陳列80多年來越劇發展的珍貴史料,是我國研究越劇發展史不可多得的一筆財富。

此外,嵊州還有許多其它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如東晉藝術家、詩人戴逵隱居的艇湖山;上有城樓,下為通衢的貴門更樓;相傳三國吳趙廣信、葛玄的煉丹之所鹿苑山;以懸崖峭壁稱奇,有動人傳說的清風嶺;白宅墅的朱熹訪友橋及碧波萬頃的南山水庫等,無不為遊人歎為觀止,流連忘返。

由於嵊州市地處丘陵地帶,礦產資源十分豐富。現已探明矽藻土(白泥)的儲量占全國總量的65%,屬於特大型礦藏,分布麵積大約為80平方公裏。螢石(砩石)儲量為200萬噸。黃沙、卵石儲量豐富,為優質建築和工業用沙。嵊州物產豐富,六朝時生產的剡藤紙、玉葉紙很著名,當時公文均用剡紙抄寫,稱“剡牘”。所產竹紙在南宋時名聞天下。“剡茶”在唐宋時已與紹興“日鑄茶”齊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