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6.3×1010 8.9 1.4×1018
目前記錄到的最大地震,還沒有超過8.9級的。有些微小的地震則比零級還要小,於是用負數來表示。一次8.5級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如果換算成電能,相當於我國甘肅劉家峽水電站(122.5萬千瓦)工作八九年所能發出的電量總和。這還不是它所具有的全部能量,因為有一部分能量在地震發生過程中轉變成熱能和使岩層發生斷裂位移的機械能了,還有一部分能量沒有釋放出來。試驗證明要在堅硬的花崗岩中爆炸一個相當2萬噸梯恩梯炸藥(TNT)的原子彈(8×1013焦耳),所得的結果才大致和一個5級地震(2×1012焦耳)差不多。至於那些微小地震的能量則很小,有的僅僅和一個鞭炮爆炸相似。震級每差0.1級,能量的大小約差1.4倍差0.2級,差(1.4)2倍;差0.3級,差(1.4)3倍……以此類推,震級相差1.0級時,能量相差(1.4)10倍,即大約30倍。一年中地球上全部地震釋放出來的能量約為1018~1020焦耳,其中絕大部分來自7級和7級以上的地震,這些地震被稱為大地震。7級以下、5級和5級以上的地震稱為強震或中震。5級以下、3級和3級以上的,稱為弱震或小震。3級以下、1級和1級以上的稱為微震。小於1級的稱為超微震。一次強烈地震的影響麵積有多大
1975年2月4日我國遼寧省海城發生地震,不但遠在五六百千米外的北京清楚地感到了震動,而且有感範圍很大,北至黑龍江的牡丹江,南達江蘇的淮陰,西抵內蒙的烏達、陝西的西安,東越國境線,直到瀕臨日本海一帶,乃至日本的九州也有感覺,甚至朝鮮的漢城還有輕微的破壞。這次地震的震級是7.3級,還不是很大的。更大的如1556年我國陝西華縣8級大地震,在185個縣的縣誌中都有記載,其中距離震中最遠的縣約700千米,估計它的影響麵積約110萬平方千米,大約相當於我國總麵積的1/9。再大的如1920年我國寧夏海原8.5級大地震,影響了半個中國,連北京、冀東、上海、汕頭、廣州等地都有感覺。在國外,1897年印度阿薩姆8.5級大地震影響的麵積達到了300多萬平方千米。一般地說,地震的震級越高,影響的麵積就越大,但同時還與震源深度有關。震源淺,影響麵積就要小些,但在這個範圍內的烈度就要大些;震源深,影響麵積盡管大,但在地麵造成的破壞卻要小一些。
上述影響麵積,一般是指人們能感覺到的地震而言,亦即有感地震的麵積。如用儀器觀測,一次強烈地震,全世界大部分地震台都可以記錄到,僅有少數地區由於地核不能傳播橫波和對縱波有折射作用,因而記錄不到,稱為陰影帶。下圖中弧狀實線及箭頭表示縱波的前進方向,波狀實線及箭頭表示橫波的前進方向,虛線及數字表示地震波到達地麵所需的時間(單位:分鍾)。
震中地震的震級、烈度與震源深度之間有什麼關係
震級反映地震本身的大小,隻跟地震釋放的能量有關,而烈度則表示地麵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的程度。一次地震,震級隻有一個,而烈度則各地不同。因為烈度不僅跟震級有關,同時還跟震源深度、距離震中的遠近以及地震波通過的介質條件(如岩石的性質、岩層的構造等)等多種因素有關。震中烈度與震級及震源深度的關係大致如下表所示:
震源深度(千米) 5 10 15 20 震級
震中烈度 5 4 3.5 3 三級以下
6.5 5.5 5 4.5 4
8 7 6.5 6 5
9.5 8.5 8 7.5 6
11 10 9.5 9 7
12 11.5 11 10.5 8
一般震源淺、震級大的地震,破壞麵積雖然較小,但極震區破壞則較嚴重;震源較深、震級大的地震,影響麵積比較大,而震中烈度則不太高。
1960年2月29日半夜,非洲摩洛哥瀕臨大西洋的旅遊城市阿加迪爾突然發生地震,震級隻有5.8,但是造成的破壞卻很嚴重,僅僅15秒鍾,絕大部分房屋都倒塌了。原因之一就是這次地震震源很淺,其深度僅3~5千米。因此,它所造成破壞的範圍雖小,但烈度則很大,震中區達到9~10度,而阿加迪爾城恰恰就位於這個破壞最強烈的範圍內。此外,在建設這座城市時,因這裏已長期沒有發生過強烈地震,忽視了可能發生的地震危害,沒有采取相應的抗震措施。如果在震前認識到這些規律並注意預防,災害顯然是可以減輕的。沒發生過強烈地震的地方會不會發生強烈地震
在地震帶內沒有發生過強烈地震的地方突然發生強烈地震的情況不僅有,而且並不算太少。有時還存在這樣的特點,在強烈地震發生之前,在長達數十年之內,周圍地區的有感地震很多,而在強烈地震將要發生的地區偏偏沒有,這裏便被稱為所謂的“地震空白區”。臨近強烈地震時,空白區周圍地震次數增多到最高峰,空白區內部地震活動卻仍然很少,最後,強烈地震終於在空白區內發生了。例如1830年6月12日河北磁縣7.5級大地震前就清楚地表現出這種情況,在大地震前50年內,周圍的地震很多。
因此,根據周圍地區地震增多的情況,對中間那種很少發生地震的空白區要特別注意,不要以為這裏沒有地震活動就失去警惕。當然,也要看到另一方麵,即中間這個地震少的地區是缺少發生地震的地質構造條件的“安全島”,或者是周圍地區的地震已把這個地震帶內地應力積累的大量能量釋放掉了,終於沒有發生大地震。究竟怎樣,還要求我們從實際出發,做紮紮實實的調查研究工作,才能得出正確的結論。
還應注意,強烈地震也不見得一定在已知的地震帶內發生。事實上,有時在一向認為不會發生地震的地殼比較“穩定”的部分,也發生了強烈地震。如1962年9月1日伊朗布因沙拉7.2級地震和1968年8月31日伊朗達希提-伊巴茲7.2級地震,都是發生於被認為“穩定的”“無地震”的地區。
這樣一來是不是到處都可能發生強烈地震,簡直沒有規律可尋了呢?事情亦非如此。強烈地震多發生於地震帶中,這是沒有疑問的。至於某些被認為不會發生強烈地震的地區發生了強烈地震,可能是原先認識不清或情況有了特殊的變化,隻要加強地質研究工作還是可以認識的。如伊朗這兩次地震以後,在地麵上都可以看到活動斷層跡象,證明是古老斷層重新活動的結果,隻是過去沒有認識罷了。仔細研究起來,在強烈地震發生之前,總是有前兆可尋的。發生過強烈地震的地方會不會再發生強烈地震
發生過強烈地震的地方,會不會再發生強烈地震呢?還是可能發生的,不過震中大多不是在原來的位置,而是在它附近的地方。比如1973年2月6日四川爐霍,在北緯31.1°、東經100.4°的地方發生了7.9級大地震,而在這次地震之前不到6年,即1967年8月30日,已經在這個地區的北緯31.6°、東經100.3°的地方發生過一次6.8級地震了。如果把範圍稍微擴大一點,在以爐霍為中心,南至道孚,北至甘孜,長約130千米,寬約60千米的地區內,從1904年到1973年的70年間,6級以上的地震發生了5次。智利的康塞普西翁在不到300年內發生了4次8級以上的大地震,城市幾次被毀,鄰近地區發生的大地震則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