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李約瑟的藏書越來越多,他捐出的樓房隻可作藏書之用,而沒有地方讓學者工作了。李約瑟在基茲學院任院長時,院長宿舍尚有充裕的房間,1976年任滿後,劍橋大學出版社先替信托會在出版社附近租了一座預製件房屋,供東亞科學史圖書館使用,1978年又買了一座比較寬敞的房屋,租給信托會。它就是東亞科學史圖書館的現址。李約瑟擔任義務主任,魯桂珍是義務第二主任。這裏也是李約瑟從事研究工作的地方,這座灰色的三層磚樓雖然看起來有點古老,但環境優雅,是做學問的好地方。
第一室(即主任室)為公用,內藏綜合性工具書、書目、資料和圖書卡片。第八室為非洲、美國、考古學等資料研究室。為了有助於了解該館藏書範圍,所有圖書資料都由李約瑟親自標出其所在藏書室和排架位置。東亞科學史圖書館是一個專供專家們使用的研究圖書館。藏書是按李約瑟擬定的、便於使用的獨特方法分類排架的。藏書有中文和日文的古代線裝書、寫本、平精裝書刊,以及英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俄文和拉丁文等西方書刊,寫本和稿本等。除此之外,還有一些中、外文籍的縮微膠卷、照片、負片和幻燈片等。藏書範圍相當廣泛而齊全,基本可以滿足從事中國科學史的研究需要。
第五室(即藏刊抽印本的研究室)內容最為精彩。這是世界各國學者親筆簽名贈送給李約瑟的有關中國科學文化的論文抽印本,近2萬件。每件按其類別裝在大紙盒內。在這裏可以同時看到不同時期各國學者用不同文字發表在各種刊物中的有關中國科學史的大量原始論文。這是其他圖書館內很難看到的特殊收藏品。
圖書館每年都有來自亞洲、歐洲各國的學者來這裏作短期的客座研究。從來客留名薄中可以看到,該館每年接待數以百計的各國來訪者,其中包括我國科學界人士。
每個工作室和樓道都是掛中國書畫,多半是李約瑟的友人贈送給他的;其中有郭沫若寫的行草條幅,王星拱博士的小篆,還有著名書畫家齊白石、徐悲鴻和吳作人等人的藝術作品原件。室內裝飾充滿中國氣氛。中國人在這裏感到特別親切。
館長李約瑟除從事寫作、照顧館務外,每周要答複大量國內外來信,接待來訪者,工作是緊張的。實踐證明,人少,隻要效率高照樣可以多辦事,而且作得井井有條。
1976年,有人提出一項和劍橋大學新成立的羅賓遜學院建立關係的建議,打算在學院內建造一座建築物,作為東亞科技史圖書館的永久館址。以下是信托會的基金會關於這項計劃的說明:“李約瑟博士,英國皇家學會會士,英國學術院院士,曾任基茲學院院長,自1942年以後的幾十年來,廣為收藏中國和西方的文獻資料,這就是東亞科學史圖書館的發端。收藏這些文獻資料,主要是為了編撰有關中國文化區的科技、醫學和科學思想史所進行的研究工作。這項工作是由李約瑟開創的,並一直持續至今;他的合作者有20人,其中最主要的是羅賓遜學院院士魯桂珍博士。他們所寫的這部巨著,自1954年起,陸續由劍橋大學的出版社出版,書名叫《中國科學技術史》,出齊後預計將分7卷,共約20餘冊,大部分已經出版,其餘的正在不同的積極準備階段中。這項工作的一個總的效果是,它出乎意料地揭示出在漫長的年代裏,東西方各族人民為獲得對人類藉以生存的自然界的可靠而全麵的認識所共同經過的曆程。”
“但在這段時間內,人們也感到有必要把東亞科學史圖書館永久保存下來。《中國科學技術史》完成之後,這個圖書館作為一個專業性的研究機構,對許多學者的用處,不會因此而終了。這部巨著,雖然卷帙浩繁,實際上隻采用了所搜集到的資料中極少的一部分;圖書館中的中文典籍,事實上大部分沒有觸及。在西方,類似這樣的書庫還沒有第二個;可以與之相比的,隻有北京中國科學院的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圖書館。東亞科學史圖書館收藏有各歐亞文種,尤其是中文和日文的書籍、刊物、小冊子和手寫本;此外,還有大量的圖片和檔案,如筆記、照片、地圖、微型膠卷等,對今後這個領域內的研究工作特別有用。必須指出,這個圖書館收藏圖書以精選為原則,它主要是為研究科學史的學者服務;需要參考這個領域以外的文獻,必須求諸於國立圖書館或大學圖書館的非專門性的收藏書。”
“東亞科學史圖書館收藏的中文和日文書籍達6000種。如果把專題文章也包括在內,比這個數字還要更大得多。但這類文章,因為篇幅小,往往同單行本放在一起。他們包括小冊子、冊頁、複印本等。分裝在500個文件匣,共計25000種,所訂期刊共50種,裝成合訂本的達3000本。在各類圖書刊物中都有一些珍貴的資料;必須強調,今天即使經費不受限製,並得到中國當局和學者的慷慨幫助,也不可能再搜集到這麼多圖書了。所以這些圖書都已分類,大量的書目資料存放在文件櫃,按《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學科分類編排。館內也有微型膠卷的閱讀和複製設備,但這些藏書不得借出館外,即使是合作者也不例外。”
“除了館內所有圖書的中英文目錄外,還應該提一下其他有價值的資料。《中國科學技術史》已出版各卷和其後部分卷冊的參考文獻,不論它們屬於哪種文字,都可以很快地在參考卡片上查到。我們希望,這些參考文獻將綜合起來,附在該書的最後一冊,這會給讀者帶來極大的方便。此外,還有記載在參考卡片上的人物資料,收錄了中國曆史上科技和醫學方麵共4萬人的小傳。同時,另有數千計的卡片,記錄並解釋了中國古代文獻中所使用的專門名詞。”
1978年1月15日,一塊約合半英畝的土地已正式轉讓。建築物包括一個主樓和兩個側翼,有回廊相通,造型簡樸,是參照東亞的標準建築物設計的。
一所學院附設一個專業性的圖書館,是不乏先例的,例如丘吉爾學院就有一個丘吉爾檔案館。以東亞科學史圖書館而論,其研究對象在大學任何一個主要科係之外,既非東方人文學,又非西方科學史。雖然學院以往附設的專業性圖書館因為使用效率低,也很少為人所知,終於納入大學或科係圖書館的體製中,但東亞科學史圖書館將成為研究和著述活動中心,它突出地增加了學院建築物的多樣性,像磁石一樣吸引來自亞洲的那些關心該地區現代化的訪問者;同時它又是一個日益重要的研究項目的學府,這對於與它有聯係的學院,也增加了光彩。
劍橋大學東亞科學史圖書館是世界上三個重要的中國科技史資料中心之一,其他兩個是北京自然科學史研究所和日本京都人文科學研究所。它們各有特點,彼此間亦可以取長補短。李約瑟在致力於《中國科學技術史》這部不朽著作之外,又創辦這座東亞科學史圖書館,並為籌館而到處奔波,以一位年逾8旬的高齡老人來說,可謂用心良苦。到1983年,李約瑟已在劍橋大學圖書館附近的赫謝爾路和西爾威斯特路轉角處購置了一塊地,出價10萬英鎊,由英國人士捐出。圖書館藍圖已經繪製,劍橋市政局正在考慮是否批準此項計劃。建築費用約為100萬英鎊,但募得款項隻有40萬英鎊。其中,25萬英鎊來自克勞齊基金會、可口可樂公司、日本學術振興會和新加坡李氏基金會。他自己的著作版權費等,則作為圖書館的一切日常費用。
後來,李約瑟從香港直往美國,希望能夠籌措一筆建築經費。1983年,劍橋成立了“李約瑟研究所”作為今後撰寫《中國科學技術史》和研究亞洲科學史的機構,由李約瑟任義務所長,魯桂珍任義務副所長。東亞科學史圖書館附屬於這個研究所,由圖書館主任負責管理。
李約瑟這位中國科學技術史的大師,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他於1996年初去世。他曾經對自己進行這樣的剖析表白。他說:“一生生活在大學的環境裏,自然會引起對同是學者和科學家的其他人們作比較,衡量自己的才能。我一直深切感覺到,在純粹智性的洞察力方麵,我總是及不上好些我引以為榮的朋友。”
“我始終尋求的是某個領域有一個角落,我能悄悄地在那裏進行研究,沒有太多同夥的幹擾,也沒有多大的競爭;或許那就是‘獨創性’的真諦——化學胚胎學就是那樣的一個領域,中國科學史又是一個。搭建橋梁僅是同一回事的某個方麵而已,因為對河流兩岸都熟悉的人並不怎麼多,而在這少數熟悉的人之中,又不是每人都有非幹不可的緊迫感。若說某一因素最是有助於我能這樣工作,我看那是我占了同時慣於見林又見樹的便宜;換言之,就是對錯綜複雜的細節著了迷,準備追根究底找出其最細微的真相。”
李約瑟先生就是以這種“搭橋”的精神研究和傳播中國文化,為東西方文化“搭橋”。為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傑出的貢獻,作為中國人民的摯友,中國人民將永遠懷念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