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比希
尤斯圖斯·李比希(1803—1873年)是19世紀德國著名的化學家。他對化學有一種天賦的,與生具來的興趣和使命感。李比希在追求真理和知識方麵的強烈願望,使他在童年時代就叩響了神聖的現代化學知識殿堂的大門。15歲時,他就通過親自實驗,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物質——雷酸。雖然他險些為此而喪命,但這些反而更加激發了他對化學知識更深切的渴望。21歲時,剛剛大學畢業的李比希就被破格任命為大學化學教授。他所編製的教學大綱為近代化學教學的新體製奠定了基礎,在他之前這個並未被人們認識的教學體製,卻培養出了一大批後來聞名於世的化學家。由於對有機化合物的興趣,他特別重視對某些天然產物的研究,在這方麵,他取得了前人所沒有的偉大成就。另外,李比希把相當大的一部分時間用於研究農業化學。他所得出的研究結論至今仍舊在指導著農業化學的發展。這一切,他成為他那個時代真正偉大的化學家之一。他的工作,一直深深地影響著化學科學的發展,今天依然如此。
一、化學天賦
1803年夏天,喬治·李比希和馬麗·卡羅琳娜·馬澤琳生下了一個兒子,這是出生在這位著名藥劑師——喬治·李比希幸福家庭中的第二個孩子。父母給他取的洗禮名字是尤斯圖斯。
喬治·李比希的藥房就設在達姆斯塔德城一條窄胡同中的一座樓房的第一層。這個藥房占用了好幾個大房間,在一個被大家稱為“廚房”的附屬建築物裏,尤斯圖斯·馮·李比希與奇妙的化學初次打了交道。
喬治·李比希的藥品通常都是在藥房裏配製的,隻有遇到特殊的情況,例如需要配製某種特別複雜的、醫療用的浸膏或者是蒸餾某種液體的時候,才使用那間“廚房”。在這裏,尤斯圖斯第一次體驗到了包藏在化學裏的種種“神秘”,正是這些“神秘”的東西激發了他的想象力,從此刻起,化學便成了他的前途、天職和終生理想。
在19世紀初的時候,雖然法國、英國、瑞典等國家的科學家們已經在化學方麵有了不少科學發現,可是化學仍然被人們看作是“魔術”,而研究化學的人也經常被人們稱為“巫師”或是“魔怪”。尤斯圖斯對這些普遍存在於人們頭腦中的偏見很不以為然。這個孩子懂得:化學並不是“魔術”;正是由於有了化學方麵的知識,人們才能夠創造出許多有用的東西。
有時候,尤斯圖斯整天整天地呆在鮑埃爾先生的染房裏或者呆在辛德勒的製革作坊中。他還常常到鄰居艾斯納的家去,他們一家是熬製肥皂的。艾斯納先生雖然沒有很高深的學問,但他卻十分清楚並確切地知道,需要用多少脂肪,多少堿和多少水,煮沸多久和到什麼時候應當加入多少食鹽,然後才能製得高品質的、硬挺而白淨的肥皂。在這些地方,他通過實踐看到,化學為新的生產打開了大門,而這些新興的生產則使人類的生活變得更為方便和舒適。
尤斯圖斯在父親的藥房中給父親幫忙的過程中,已經開始通過實踐初步掌握了化學所提供給他的許多有趣的知識。在他檢查各種藥品配方時,他的這些化學知識常常對他很有幫助。
有一次,一個急需的配方沒有查到,父親便派他到大公的宮廷圖書館去查找。館員海斯熱情地接待了他,並且像對待其他所有孩子一樣,也給了他一本帶有許多插圖的故事書。當他得知尤斯圖斯需要的是化學書時,他被這個孩子的認真勁兒吸引住了。從他把那些擺滿一本本厚厚的化學書的書架指給這個孩子的那一刻起,尤斯圖斯就開始從一部部大厚本的化學書籍中如饑似渴地吸取養分。尤斯圖斯成為宮廷圖書館的常客,凡是書架上擺著的化學方麵的書,他都依次通讀一遍,尤斯圖斯從這些書中學到了許多新的東西。但是,因為當時化學的知識體係還很不健全。所有這些知識都還隻是淹沒在假說和哲理的海洋中,他還很難從中理出點頭緒來。
這個喜歡追求真理的孩子,從童年時代起就形成了他自己接受事物的獨特方法。他認為僅僅停留在從書本上得到的知識是不夠的,隻有那些在實驗中能夠加以模仿再現的東西,隻有那些親眼見到並能夠親自研究過的東西才是更有意義的。為了使自己不致於陷入“神秘”的泥潭,尤斯圖斯緊緊抓住他在藥房的“廚房”裏得到的那些實驗資料。他想:必須通過實踐來檢驗他在書本中所讀到的一切。尤斯圖斯在追求真理和知識方麵所表現出來的強烈願望,使他從童年起就養成了仔細地做化學實驗的良好習慣。實驗時,他始終注意觀察實驗過程中所發生的種種現象,哪怕是細枝末節,他也從不忽略。
與他對化學的濃厚興趣比較起來,他對學校裏其他功課就隻能算是應付差事了。他愈是在藥房的“廚房”中勤奮而認真地工作,他在學校裏的學習也就愈是漫不經心和難以投入。這個孩子無論如何也弄不明白,學習那些拉丁語和希臘語的枯燥無味的語法公式和語法上的各種變格和變位對他而言到底有什麼用處。於是老師們常常指責他玩忽學業。
在一次拉丁語課上,老師發現尤斯圖斯有點心不在焉,沒有好好聽講,這個孩子雖然好像是安靜地坐在桌旁聽講,但他的目光卻投向了某個遙遠的地方,顯然,他現在思想在開小差呢。
“尤斯圖斯·李比希,請你重複一下剛才我講的動詞。”老師“招回”了魂遊幻境的李比希。
尤斯圖斯沒有作聲,他很難為情地低下了頭。老師開始嚴厲地說道:
“尤斯圖斯,我對你講過多少遍了,可是為什麼你就不想學習呢?今年你馬上要畢業了,以後就要走向新的生活,但是你卻不具備應有的知識!你將來打算幹些什麼呢?你準備今後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尤斯圖斯挺直身子,不假思索地說道:“我準備當一個化學家!”
教室裏頓時發出了一陣哄笑聲,連一本正經的拉丁語老師也笑了。尤斯圖斯心裏實在不明白他們為什麼要笑,因為在他的頭腦中確實沒有樹立別的什麼目標。
二、離家求學
尤斯圖斯在父親的藥房裏做實驗的時間越來越多了。他尤其喜歡研究各種炸藥。他從集市上一個賣靈丹妙藥的“化學家”那裏學會了製造爆炸雷管,甚至還學會了設計製造一種壓雷管用的專用設備,於是尤斯圖斯開始在他父親的藥房中製作爆炸雷管。很快,他所製作的這種“小炸彈”成了達姆斯塔德城中大部分男孩子手中的“流行玩具”。尤斯圖斯將賣“小炸彈”的收入都交給了父親,用來幫助父親養活這一大家子人。
尤斯圖斯有時背著父親將自製的炸藥帶到學校,與同學們一起在課間休息時將學校的院子變成了真正的靶場。
有一次上課,當老師正在黑板上專心地推導一條定理時,教室裏發生了可怕的爆炸,老師一時不知所措。幾秒鍾後,老師和同學們都跑到了走廊裏。老師一溜煙似的衝向了校長辦公室,校長也聽到了爆炸聲。幸運的是尤斯圖斯沒有喪命,但不幸的是,校長將他從學校裏開除了。
嚴厲的父親對闖了禍的兒子狠狠地責罵了一頓,最後隻得幹脆讓他到藥房裏當學徒。因為這樣至少尤斯圖斯還可以掙錢口。剛巧,葛平海姆的藥劑師皮爾施需要一個助手,尤斯圖斯便成了他藥房中的夥計。
在葛平海姆藥房裏,尤斯圖斯成了皮爾施先生能幹和勤奮的助手。皮爾施先生對他非常信任,常常允許他獨立地幹些活計。在業餘的時間裏,尤斯圖斯便到皮爾斯先生撥給他的那間閣樓上做各種實驗。他在閣樓裏放置了一張舊木桌,木桌上擺滿了盛著各種化學藥品的玻璃瓶子,他醉心於將這些化學藥品製成各種炸藥的實驗,常常在閣樓上一直搞到深夜。在那裏,他第一次製得了一種後來被稱為“雷酸”的物質。
那一次,尤斯圖斯在把化學藥品進行不同方式的搭配組合,並得到了一種物質,它具有酸所具有的種種特點,而且,這種酸的銀鹽和汞鹽都能夠爆炸。因為沒有專門的器皿,尤斯圖斯將這種新物質裝進了舊手榴彈的空殼裏,放在離壁爐不遠的一個角落裏,他沒有用任何東西把空彈殼蓋起來,於是原來濕的物質很快就幹燥了。這位年輕的化學家還不知道,這種物質在幹燥狀態下即使輕微一碰也會爆炸的,但幾周後,他就親眼看到了這種情況的發生。
尤斯圖斯在實驗的前一天,安裝好了做新實驗所需的儀器,並且將各種配料都稱量好了。他把這種幹燥後的晶體物料放進了研缽中,並用研杵將其輕輕磨碎了,於是尤斯圖斯把研杵放在了桌上,意外的是研杵卻滾了下來,正好落在裝著炸藥的彈殼上。頓時,“轟”的一聲巨響震動了整個葛平海姆……
當尤斯圖斯睜開眼睛的時候,他已經可以直接看到滿天星鬥的夜空——屋頂被爆炸時的氣浪掀飛了。他發現自己躺在桌子對麵的牆邊,身上、頭上蓋滿了塌落下來的磚塊和灰土。
可憐的皮爾施先生再也不敢留用這個“可怕”的年青人了,15歲的尤斯圖斯又不得不回到了達姆斯塔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