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年,他收了一個叫龐憲的徒弟。徒弟很勤奮,為人忠厚仁德,後來成為研究《靈樞經》的名醫。他也是後來李時珍著書和采藥時得力的助手。

李時珍以唐慎微的《證類本草》為藍本,根據自己的分析,按藥物的名稱、形狀、產地、功用等項目編寫,將名家說法羅列進去,加以比較,由於他一邊著手書本考證,一邊進行醫療實踐,實踐經驗,幫助他解決了不少難題。但是,工作越深入,難題越多,他發現各種本草書中對藥物的名稱,形狀、產地、功用等記載往往寫不清楚,有的記載相互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書中有解釋,但是插圖少,語句含糊,不能讓人一目了解。

工作開展後,碰到的困難越來越多,他的心情越來越急。

李言聞看出兒子的心思,就對他說:“編一部《本草》,要把全國出產的藥物都重新查訪過”。“曆代醫書的作者中,許多人就是沒有對藥物進行一番實際調查,而是抄來抄去紙上猜度,所以鬧出許多分歧和笑話”。

李言聞又鼓勵兒於說:“你不是寫過《蘄蛇傳》嗎?回憶一下是怎樣寫出來的呢?”

李時珍當然不會忘記自己膽戰心驚地觀察龍峰山上的白花蛇那段經曆。

為了寫好《本草綱目》,並使這本書具有真知灼見,真正擁有實際價值,李時珍決定自己親自上山,遍采藥品,在實踐上增加自己的知識和能力。

於是,他先把要查訪的藥物開列名目,先找本地出產的,再找不容易尋到的;自己找不到,就向當地人請教。他先在蘄州周圍查訪,這裏不少人認識他。他為人謙虛,又不恥下問,不論是種田的、捕魚的、砍柴的、打獵的都要請教。人們知道他的意圖後,都樂意為他提供情況,甚至和他一起去尋找可供製藥的動植物和礦物。

一天下午,李時珍身背藥箱走進一個山穀,眼前忽然一亮,他發現滿山遍野開著一種白色的山花。這種草,莖直立,圓滑而綠,葉子很象茄子葉,花開白色,喇叭筒狀,很象牽牛花,果實圓而有芒刺,中間有許多細小的種子。他急忙向路邊的一位樵夫打聽,得知這花叫曼陀羅花,俗稱“洋金花”。據說,有些人曾用它的花釀酒喝,或者把它結的種子用酒衝服,結果,使人相當長時間裏手舞足蹈,狂笑不止,可是他自己笑了還不知道,還覺得恍恍惚惚,飄飄欲仙,挺舒服的。

李時珍聽了以後,心中一動,他知道這些症狀說明這種東西有麻醉作用。他還知道早在東漢時期名醫華佗就創造過“麻沸散”,用來進行全身麻醉。但是麻沸散到了明朝早已經失傳。他在想,莫非東漢名醫“華佗”失傳的“麻沸散”是用洋金花做原料的?

為了驗證曼陀羅的麻醉作用,李時珍親自采來了一捆曼陀羅花,在通風處攤開陰幹,然後將其研成細粉。經過反複試驗,發現這種花果然具有麻醉作用。李時珍後來給一個病人“割瘡灸火”以前,就用曼陀羅花末與火麻子花末各一半,給病人用熱酒調服三錢,然後病人不久就“昏昏如醉”,失去了知覺。這時再施行手術,病人就不會有痛苦難耐的感覺了。

今天,我國醫務人員通過大量臨床驗證,充分證實了李時珍的實驗結果是十分正確的,重新發掘了中藥麻醉這一寶貴的祖國醫學遺產。以曼陀羅為主的中藥麻醉,安全、有效,現在已經廣泛地應用於外科臨床手術中。

初次實地考察竟揭示了失傳千年的華佗“麻沸散”的秘密,這是多麼大的收獲啊,李時珍受到了鼓舞。他更樂意不恥下問,拜當地農民、漁民、樵夫、獵戶、藥農為師了。人們也樂意幫助這位名醫,把捕獲的鳥獸、采摘的藥草,送上門來供他研究。

許多“本草”書裏提到過“芸薹”(tái),但是它究竟是一種什麼藥,卻沒有寫明白,名家的注也不清楚。李時珍到山中尋找也沒有找到,便訪問種菜人,仔細地觀察了這種植物後,才知道它的俗名叫油菜,頭一年下種,第二年開花,種子可以榨油,葉子似白菜等等,找到了這種事實上人們常見到的藥材。

由於李時珍不恥下問,使人獲益匪淺。他常想:豺、狼、虎、豹能否用來製藥呢?李時珍向獵人請教。獵人告訴他說:虎血可以壯神強誌,是一個好東西。一位專治蛇毒的能手告訴李時珍說,各種各樣的蛇,多到上百種,專門醫治蛇毒的草藥有八十多種。李時珍馬上把這些經驗和草藥記錄下來。有位藥農帶李時珍去挖茯苓(fúlíng),藥農看到鬆樹根上有彎彎曲曲、象絲一樣的東西,就向下挖去,結果挖出一顆褐色的大茯苓。藥農還告訴李時珍,這東西製成藥,可以利尿。

一次,有一個賣藥的,見李時珍在尋訪草藥,就從藥袋裏取出許多藥,向他介給說:“這是常山,可以治瘧疾;這是麻黃,可以治喘病;這是黃連,可以治痢疾;這是三七,可以用來止血……”

提到三七,李時珍記得這種藥在曆代本草都沒有提到,於是李時珍進一步采訪四方,研究三七這種藥。

三七,又名金不換,是一種貴重藥品。李時珍發現三七是軍中的金瘡要藥。該藥生長於廣西南丹諸州番峒深山中,是近幾年才發現的藥物。李時珍在行醫中發現三七治療跌打損傷的功效很突出,所以他考察了三七的產地、形態特征、氣味、主治、用法,將它收入《本草綱目》中,並指出三七能治一切血病,尤其對於出血和瘀血具有顯著的效果。同時,他把《瀕湖集簡方》中八個三七用方編入[附方]中。他說:三七根氣味“甘、微苦,溫,無毒。”有人講三七又名山漆,是由於它能愈合刀傷創口象漆沾東西一樣,故而得名,李時珍認為它很有道理。這種藥隻要把它嚼爛,敷在傷口上,出血馬上就能停止,青腫也會隨即消散。

《本草綱目》行世以後,李時珍的這一重大發現迅速得到推廣,三七被醫生們普遍采用,廣泛用於治療各種血症。“雲南白藥”的主要用藥就是三七。而現在,三七更廣泛地應用於戰傷救護和外傷科、婦科、內科等多種疾病的治療,近年來,發展為心血管病的常用藥。三七這一珍貴藥物的應用價值和經濟價值已經越來越大。這些,都應當有李時珍的一份功勞。

李時珍帶著徒弟龐憲和兒子建元,從蘄州出發,曆盡風霜,長途跋涉,進行實地考察。許多藥物蘄州一帶找不到,就去外地找,南方不生長,就到北方采。

第一次查訪花了他整整三年的時間。李時珍屋裏放滿了各種各樣的動植物標本,掛滿了繪有鳥、獸、蟲、草的圖畫,連他的院子裏,也種著名目繁多的藥草。

在他三十八歲那年,他到了楚王府,後來又到了京都太醫院。在那裏,他沒有追隨當時的風氣,討好皇家,煉丹隨和。而是一麵爭取國家對他編修“本草”這一工作的支持,一麵飽覽古代醫學典籍,研究在民間很少見到的名貴藥材和進口藥材。這使他大開眼界,幫助他積累了更多的知識。

當時的朝廷,可以花費巨資煉丹以求長生不老,卻不願拿出一點點資金支助李時珍作非常有價值的實際工作。

李時珍知道一切都需依靠自己去成就這番艱難的事業。於是他任職一年後,便棄官回鄉了,決定集中精力實現宏願。

在李時珍南歸途中,他念念不忘本草,隨時為重修本草收集材料。他看見北方的車夫常常帶著一種叫旋花的粉色小花,就問他們為什麼?車夫告訴他,這是“暮歸煎湯”飲用的。因為他們是幹力氣活的,這草每晚煎湯飲下,可以舒筋活血,補氣長力。李時珍從車夫身上找到了旋花的效用,並收入《本草綱目》。

回到家鄉,李時珍一麵行醫,一麵正式編修《本草綱目》,由於經過實地查訪,又到京都開闊了眼界,因此工作開始進行得很順利。幾年後,李時珍又發現了許多不很清楚的地方,於是,明世宗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已經四十七歲的李時珍,又開始了第二次外出查訪。

登山爬嶺,對於已四十七歲的老人來說,實在是很辛苦,但是一想到許多病人還在受病痛的煎熬,許多藥局還沿襲著舊本草的錯誤,他便又抖擻精神出發了。

第二次外出查訪,費去了四五年時間,他作了多次遠程旅行,足跡遍及長江南北。到過湖南、湖北、江西、廣東、安徽、江蘇、河南等地。他們餐風露宿,身上帶著一點幹糧,餓了就啃一口幹糧,渴了就捧一捧山水,摘一點野果子。無論山有多,路有多險,叢林有多深,危險有多大,哪兒盛產藥材,他們就往哪兒走。困了就席地而臥,采來了藥便小心地晾曬,精心保存,這種艱辛的披星戴月的生活,沒有使這位50多歲的老人屈服,相反,卻使他相信,隻要努力,沒有達不到的目標。

經過這次查訪,李時珍又找到許多藥物,並搜集了許多民間單方和書籍文獻,這才回家埋下頭來編修《本草綱目》。

他計劃編修的這部書,要求圖文並茂,這就需要製作許多幅藥物形態圖。再加上把手頭有幾百萬字的筆記,外出查訪的資料,整理成條理分明的一部藥典,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為盡快把這部巨著編修出來,李時珍白天除了行醫外,利用一切時機伏案工作,沒有一刻的輕鬆。同時,他還動員全家人一齊動手:有的抄寫、有的繪圖、有的校對。到了夜晚,李時珍立刻翻閱筆記,整理查對,為第二天的工作做好一切準備。日以繼夜,夜以繼日,李時珍所有的心思都放在醫學上。繁重的工作使一個健康年輕的人都深感疲倦不堪,而他卻仍然堅持著,從不放鬆一個細節。是他對事業的熱愛和那份責任心促使他付出了遠遠超過他當時年齡的人所能付出的精力。

一稿完成,又經過三次修改。大約在明神宗萬曆六年(1578年),這部凝結著李時珍一生心血、彙集和總結了古今藥典精華和廣大勞動人民藥物知識的藥物學巨著的《本草綱目》,終於完稿了。30年左右的辛苦勞動,李時珍送給人一份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禮物——《本草綱目》。

除了這部巨著之外,他還寫過《瀕湖脈學》、《奇經八脈考》、《食物本草》、《集簡方》、《蘄蛇傳》、《五髒圖論》、《命門考》、《命門三焦客難》、《瀕湖醫案》等書,為祖國的醫藥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由於長期辛勞的工作,嚴重地損害了李時珍的身體健康。書稿完成以後,要把它傳到世上,並不容易。李時珍拖著孱(chán)弱的身體,奔走了好幾年,一直沒有結果。而幾十年編撰《本草綱目》已經使他耗費了所有家財,沒有能力掏錢請人刻字印行。直到明神宗萬曆十八年(1590年)左右,南京一個出版商才答應出錢刻印。

書稿開始刻印的第二年,李時珍病勢加重,他被困在病榻上,日日惦記著這部書的出版。直到1593年初秋,這位一生為解除別人的痛苦而生活、為別人流盡最後一滴汗的“醫中之聖”離開了人世。臨死前,他一再叮囑家人要爭取機會,使這部書廣泛流傳。

當李時珍去世的消息傳開後,許多人都悲傷不已。下葬那天,從四麵八方趕來許多會葬的人,就連貧苦的人們,也要到他的墓前拋下一陌紙,以表示對這位仁德的李大夫的難忘和感激之情。

在他去世後一年多,《本草綱目》印成了書。

李時珍生前曾說過:一部有價值的書,終究是埋沒不了的。《本草綱目》出版後,各地醫生紛紛前來購買,買回去一看,果然比《證類本草》要好得多。於是更多的人搶著要買這部書。五十年內竟翻印了三次。直到今天,這部藥典仍然是每個中醫必讀的書籍,並為世界藥物學者和植物學者所重視。

李時珍醫學智慧的結晶《本草綱目》是我國藥學寶庫中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它收藥之多,規模之大,質量之高,在當時是空前的。全書共一百九十萬字,五十二卷,記錄了包括動物、植物和礦物等藥品共一千八百九十二味,其中總結民間經驗增加的有三百七十四種,並附有曆代藥方一萬一千零九十六個,以及一千一百一十幅插圖。根據藥物的性質,李時珍又把它們分別列為火、水、土、金、草、穀、菜、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等十六部,每部又分若幹類,共六十二部。它的主要成就如下:

第一,糾正了曆代本草相沿的許多錯誤,係統地整理、總結了當時我國醫藥學發展的新成就。如把實際是兩種藥物被混為一物的葳蕤與中萎分清,把被誤列為草類的生薑、薯蕷(yù)歸為菜類,等等。

第二,提出了當時最先進的藥物分類法。把收錄的全部藥物分成十六個部分,每部再分,共六十部。分動物、植物、礦物分類。在植物學上,依據植物的生態和習性進行分類,采取“析族區類”的辦法;在動物學上,按動物由低級向高級進化的順序排列起來;在礦物方麵,按照從無機到有機的順序排列。便於查找。

第三,係統地記述了各種藥物的知識。對各種藥物的記述,包括校正、釋名、集解、正誤、修治、氣味、主治、發明、附錄、附方等項,從藥物的曆史,形態到功能、方劑等,敘述很細。豐富了本草學的知識。

第四,糾正了一些反科學的見解。如關於食水銀、雄黃可以成仙這種說法的批判,對於“草子可以變魚”的更正。

第五,豐富了世界科學寶庫。它不僅對藥物學有詳細記載,而且綜合了大量的科學資料,在植物學、動物學、礦物學、物理學、天文、氣象等方麵都有廣泛的論述,作出重要貢獻。

第六,輯錄保存了大量古代文獻,在原書佚失的情況下,由於《本草綱目》的摘錄,得以保存下來。

《本草綱目》是一部不朽的巨典,近四百年來,已在我國翻印了三十多次,得到世界人民的高度評價。

四、正直無私高尚人格

李時珍行醫以後,社會上出現了一股迷信方士邪說,相信靈丹妙藥,追求長生不死的風氣。

昏庸腐朽的明世宗(嘉靖皇帝)朱厚熜,夢想永坐帝位,長生不死,在1543年以後,他幹脆不理朝政,在宮中立祭壇,設煉丹所,成年累月召集一些方士尋求“神仙方術”煉製“仙丹”。他給方士加官進爵,把一個當過黃梅縣吏的方士陶仲文封做所謂“真人”,又加給許多高級官銜和顯耀爵位。這些方士到處設壇煉丹,逼老百姓進貢更多的錢財、珍奇藥物和土特產品,無惡不作、欺壓百姓。

各地的皇族、官僚、鄉紳紛紛效仿,甚至朝中大臣有的也戴起方士帽,穿起方士服,以討皇帝歡心。

在這種風氣下,一些醫生投其所好,終日談論“靈芝仙鶴”、“天仙地仙”的邪說,許多人也服食丹藥,一時間,一些“九轉丹”、“六一泥”之類的丹藥充斥醫藥界。

李時珍非常看不慣這些醫生的口是心非、阿諛奉承的嘴臉。他尊重科學、不顧權勢、冒著惹禍殺身的危險,挺身而出,公開揭露服食丹砂的害處,痛斥方士的邪說,反駁方士的胡言亂語,表現出高尚的人格。

靈芝,曆來被方士吹得神乎其神。李時珍指出:靈芝不過是一種可以吃的菌類,它是用“腐朽餘氣生出來的,沒有什麼神奇”,說它是祥瑞的仙草,更是荒唐無稽。

針對一些人把丹砂、水銀、砒霜、鉛錫之類合在一起,炮製“仙丹”。李時珍指出,丹砂和水銀很有害,水銀含在丹砂裏麵,是極毒的東西。人吞下去,就會“入骨鑽筋,絕陽蝕腦”中毒而死。他還引證前人的例子說:宋朝學者沈括的一個表兄,誤將一塊丹砂當成丸藥吞下,過後就糊裏糊塗,不省人事,一夜就死了。唐朝的一個官僚信了方士柳沁的邪說,服了他的丹砂,結果便血四年而死。他還引述宋代醫家寇宗爽的話說:人的軀體是血肉生成的,靠吃水穀得到營養。不吃五穀雜糧、蔬菜水果,而吃非但腸胃不能消化反而毒害人體的丹砂水銀,怎麼不自找死路呢?

有些醫生與他爭辯,並從《名醫別錄》、《雷公炮炙論》、《升煉丹藥秘決》一類書中,找到理論根據。

李時珍反駁說:是的,古代醫書是很有價值的,古代醫學家也值得我們佩服。但是,他們的思想中的錯誤,是不能堅持的。李時珍又說:“巴豆,本是毒藥,用得得法卻可以去大病,不得法就會誤人性命。可是陶弘景這位我佩服的先輩卻說,人吃了一顆巴豆就會死,老鼠吃了卻可以肥到三十斤重。我不相信。還有唐慎微講,菌桂合了龜腦子,吃七年,可以在水上步履如飛,也令人不信服。這些其實僅僅是上了道書的當,與醫學上的真理是不能相容的。”

李時珍還指出,“伏翼”就是蝙蝠,有的地方又叫夜老鼠,有人認為它是“仙鼠”,入藥服用,可以“令人肥健長生壽千歲”,這實在荒唐。他指出,伏翼白天倒懸在洞窟裏睡眠,傍晚外出飛行活動,隻不過是一種捕食蚊蟲的動物而已,服用它令人不死的說法,實際是方士騙人的話,是沒有道理的。

公元1567年,嘉靖帝吞服丹藥送了命。新皇帝穆宗繼位後,把怒氣完全發在方士身上,大肆逮捕,處死方士,廢壇醮、撤煉丹所。這樣一來,沒有人敢講煉丹服藥的事了,一些醫生嚇得連煉丹用過的雄黃等藥也不敢提了。

李時珍再次堅持真理,以科學的態度對待煉丹術。主張煉丹術要為醫藥學服務。他運用煉丹方法,親自試驗,學會了許多煉製化學藥物的方法。他說:“水銀的確不能吞服,但是它治病的功用是不可抹煞的。”他就研究過用水銀合豬油治療某些皮膚病。

李明珍的堅持真理正義的態度,表現了他不畏強權、崇高科學的高尚品格。他不顧個人安危,勇敢地反對方士的鬥誌,不僅受到人們的稱讚,更使人肅然起敬。

李時珍高尚的品質還表現在他同情貧苦病人,仁德待人方麵。

李時珍常常免費為窮人治病,他知道,疾病對窮人的威脅有多大,他就盡自己所能,竭盡全力幫助這些窮人。有時這些人帶一隻南瓜或幾尺布就算診費。李時珍不僅盡心幫他們治病,而且常常在衣食住行等方麵幫助他們度過難關。

李時珍在楚王府做奉祠正的幾年,他治好了楚王兒子的病,楚王全家非常感動。王妃為了表示感激之情,親自拿了金銀錦帛來報謝,李時珍堅決不肯接受,表現了高尚的情操。在王府裏也樹立起威信,使他可以進行著述《本草綱目》的工作。

李時珍在楚王府期間,念念不忘老百姓的生活,他常去外麵給人治病。常去蛇山觀音閣,許多走不進王府大門的病人,都跑到那裏去請他治病。

李時珍心中裝著危難中的病人,所以他才能不畏任何艱難險阻,以一種醫生的責任感以及對病人的同情心,頑強地同困難作鬥爭,寫下了巨典《本草綱目》。

李時珍還蔑視功名利祿,一心一意做有益於人類的事。

李時珍經過三次科考,都失敗了,但他並沒有就此沉淪,而是以一種樂觀的態度選擇一項更加有益的職業。他的選擇不是以社會地位的高低、功名利祿的多少為尺度的,而是以是否對人們的生活更有價值來選擇的。

他的這種輕薄功名而重視社會價值,對人生始終抱有樂觀進取的態度是令人敬佩的。

他不僅自己這樣還鼓勵身邊的人也要樂觀向上。

一次,李時珍去看望罷官回家隱居的吳明卿。吳明卿,字國倫,是當時的文壇名士,明“後七子”之一,曾經因不滿奸臣嚴嵩,不滿官場上的腐敗風氣,罷官隱居。看到閑居家中的吳明卿,他曾做一首詩《吳明卿自河南大參歸裏》:

青鎖名藩三十年,蟲沙猿鶴總堪憐。

久孤蘭杜山中待,誰遣文章海內傳?

白雪詩歌千古調,清溪日醉五湖船。

鱸魚味美秋風起,好約同遊訪洞天。

這首詩的大意是:一位享有盛名的人物,輾轉官場數十年,由於朝廷昏暗,忠奸不辨,突然一朝罷職,成了犧牲品,實在令人惋惜。可是,你總是獨處家中,企圖潔身自好,這麼一來,又有誰去寫詩作文流傳於世呢?你滿腹才華,應當象李白那樣吟陽春白雪之歌,詠流傳千古之調;你應當和朋友們出去遊玩,飲美酒,蕩輕舟,飽覽大自然的無限風光,借以消愁遣興。等到秋天,正當鱸魚肥美的時候,我們相約幾位同伴,一起到五湖去觀賞那“洞天福地”的勝景吧!

從李時珍的這篇訪友贈慰之作,可以看出,一方麵,他對吳明卿的遭遇感到憤憤不平,一方麵又不同意他消極的處世態度。他讚賞吳明卿的才華,勉勵他雖然在官場上失敗了,但卻可以在文壇上大顯身手,這種態度正與他本人完全一致。他在科舉場上的失意,反而促成了他在科學上的偉大成功。表現出他對於權勢利祿的傲然輕蔑。

而且,李時珍以醫學發展為己任,他為了這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巨著,為了更多的受疾病煎熬的人們,他斷然離開庸碌無為的官場。這是1557年的事,他被推薦到京都太醫院任院判,但他並沒有把功名利祿放在心上,他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太醫院所屬的壽藥房、禦藥庫以及那裏收集的大量醫學書籍上,他沒有追隨那些庸碌的醫生去討好奉迎皇帝,而是埋下頭來為《本草綱目》的修訂,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任職僅僅一年,他便辭職回到清靜的蘄州,去全心全意地在醫學海洋裏遨遊。

李時珍行醫不分貴賤,不阿諛奉承權貴,不受分外之財,而是恪守醫德、治病救人,勸人為善。

一次,他去荊府富順王處看病。富順王朱厚焜特別溺愛他的小兒子,想廢掉現在做世子的大兒子(按照明朝諸王世襲的規定立為世子者將繼承王位)。剛好世子得了病,富順王把李時珍請去,李時珍知道他的意思,看完病後開了一個處方,特意取名“附子和氣湯”。這是借“附子”與“父子”的諧音,規勸富順王以父子之大義為重,不要以好惡行事。李時珍的崇高品德和以醫行義的巧妙方法,使富順王深受感動,終於放棄了原來的錯誤想法。

李時珍還常與窮苦百姓生活在一起,不恥下問地向農民、漁夫、賣藥人請教,與他們同吃、同住,一起研究草木的生長狀況和特性效用。他謙虛求教,講究禮貌,再加上他勤奮刻苦,不辭辛苦,終於獲取了別人得不到的各種知識、各種醫藥單方,為豐富《本草綱目》的內容做出了積極的努力。

李時珍在科學上是個坦坦白白的人。如果有什麼問題自己沒有搞清楚他就直截了當地說不了解,沒見過,決不掩飾。表現出對科學的嚴肅認真的態度。

例如《舊唐書》上曾記載一種食蛇的鼠,李時珍既沒有見到過,也沒能查到更多的有關資料。他就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難以斷定《舊唐書》所載是否可靠,隻好留待後人去研究。他在“食蛇鼠”一目下寫到:“按《唐書》雲:罽(jì)賓國(今阿富汗東北一帶)貢食蛇鼠,喙尖尾赤,能食蛇,有被蛇螫者,以鼠嗅而尿之即愈。今雖不聞說此,恐時有貢者,存此以備考證。”李時珍所講的這種食蛇鼠,很可能是今天我國雲南和印度、緬甸一帶所產的蛇獴(méng)。蛇獴又名獴哥,四肢短小,很象鼬(yòu)鼠,善捕毒蛇,對蛇毒有一種特殊的抵抗力。

在四百年前的封建時代,李時珍能這樣堅持實事求是,科學、誠實的態度值得人們學習。

李時珍離開我們將近四個世紀了,但是他勤奮治學的動人事跡,堅持正義、仁德誠懇的高尚品格以及他對醫藥科學的傑出貢獻是不朽的,他把自己的一生獻給了醫學。人民永遠紀念這位偉大的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