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岸環境
人類喜歡海人類是喜歡水的。石器時代的人類喜愛住在泉水、湖畔、河岸附近,因為這些地方容易取得飲水。航海時代開始,人類住在海岸附近地區,如美國,全國人口有90%住在距海或湖(五大湖)100公裏以內。內陸居民也集中於河岸附近。歐洲除蘇聯外,各國大都市也都集中在大河附近或距海200公裏以內之地,英國人口集中在距海80公裏以內,較遠的也不過距海150公裏。澳大利亞、新西蘭及南美洲人口密集地區,全是海岸港口都市。日本人口密度很大,幾乎全部住在距海岸50公裏以內。印度人口除恒河兩岸外,絕大部分住在沿海地區。中國地大人多,然而住在距海岸200公裏以內的人口約占全中國人口的一半。這說明近海的地方,氣候具有海洋性,溫和多雨,同時海運發達,進出口方便,因此人人喜愛住在沿海地區。
如果高的海岸比較平坦,可以建屋居住,既可以避免波浪襲擊,又可以保持視野開敞,爽朗胸襟。例如美國西海岸西雅圖市,凡麵臨海峽住宅都可以望見海麵波浪,視野空曠,比後排住宅(受包圍,如坐井觀天似的)價格可高出一半或一倍以上。又從前中國杭州灣北岸有一名人住宅,門聯上寫著“樓觀滄海日,門對浙江潮”,象這樣的住宅環境,比往年慈禧太後住在頤和園裏可暢快多啦!這是海洋對於人民居住的誘惑力。中國人十分重視農業,平原地區或山間小盆地平原內塞滿了人。現今交通工具及建築技術進步,可在沿海山坡上建屋,擴大視野,例如香港島、青島、煙台、舟山群島和鼓浪嶼等地。
人類更喜愛海濱浴場。比利時國雖小,人口多,隻有一段不很長的沙質海濱,本國人和聯邦德國人、英國人(英國多岩岸,少沙岸)於夏季內擠滿了這片柔軟潔白的細沙海灘。美國紐約市科尼島(ConeyIsland)沙濱,夏季也擠滿了遊客;著名的佛羅裏達州東西兩岸棕櫚沙濱,已成為迷人的風景區。舒適的臥椅放在棕櫚樹下,旅遊者躺著就可以看到海麵白浪起伏,空中海鷗翱翔,耳聽樹葉沙沙聲。地中海南岸很荒涼,沒有富國;地中海北岸,法國尼斯(Nice)海岸、摩納哥海岸、意大利聖雷莫(SanRemo)海岸,都有豪華酒店、一流旅店、夜總會、浴場。
海濱對於遊客具有吸引力,不能破壞。美國立法保護,把好的海濱建為國家海濱,例如科德角國家海濱(CapeCodNationalSeashore)、佛羅裏達州卡納維拉爾角(CapeCa-naveral)、北卡羅來納州哈特勒斯角(CapeHatteras)及加利福尼亞州雷斯角(PointReyes,在舊金山以北)。在那裏,尚有娛樂性海上垂釣、海麵劃船、海上揚帆,海麵上看鯨呼吸和海豚躍水等娛樂活動。
各大陸都有海峽。歐亞大陸海峽最多,最著名的多佛爾海峽(StraitofDover,也叫做加來海峽),介於英、法兩國之間,運輸最繁忙。偏偏有人喜愛用遊泳方法渡過這海峽。波斯灣口有霍爾木茲海峽(StraitofHormuz),為各國油輪出入必經之路,偏偏有敵對國家用炮火射擊。直布羅陀海峽現今已由各國和平使用。白令海峽由於位置偏僻,很少有人重視,但距今1~2萬年前的遠古亞洲人就是踩著白令海峽冰橋進入美洲,成為現今印第安人的先世。亞洲南部馬六甲海峽非常美麗,現今為日本油輪必經之地。我們曾去旅遊過,認為這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海峽,因為這裏天氣良好,是赤道無風帶,氣流和緩,不似多佛爾海峽內那麼風狂浪猛;第二由於無狂風,海麵平靜如鏡,無駭人的白浪。海麵往來船舶駛過,似油的波紋永不破碎,景象極美。
中國海岸線很長,除少數地方已開發為漁港和商港外,大部分還是天然景色。開發海岸,不僅需要科技與資金,而且也需要提倡。
海岸新分類海岸很複雜,這些海岸都屬於大環境。文中將其分為三大類來介紹一下:(1)人造海岸。指用現代的科學技術改變天然海岸,例如當前荷蘭填海為陸;新加坡島南岸填海為陸;日本東京灣填海作新碼頭;美國聖迭戈填海作新港口。這些都是現今的人造海岸。(2)古老海岸。冰期以前的古海岸、冰期以內的古海岸、冰期以後的新海岸,各不相同。例如中國江蘇省,冰期內海岸沉在黃海內,距現今的海岸有100~200公裏遠。冰期以後又移到現今江蘇省海岸以西,約有100公裏遠。這種巨大變化,與久遠的時間有關係。(3)有史時期前後的海岸。由於時間不長,雖有變化,但不劇烈。這一類海岸是本書詳細分類的範圍。因為第一類屬於人造海岸,不夠複雜,不值得作進一步研究。第二類變動太大,時代距今又太遠,已非人類生存大環境,也不需要討論。這第三類可以作為重新分類的依據。分類的理論及方法也依據西方海岸地貌專家的貢獻。
原始海岸與次生海岸所謂“原始海岸”就是剛出現的幼年海岸。所謂“次生海岸”就是原始海岸因受外力而有明顯的改變。分述如下。
(一)原始海岸,即新出現而還未受波浪侵蝕的海岸,又可以分為十二類。
(1)火山海岸。世界活火山很多,火山爆發出現火山錐,錐的坡麵與海麵相接,形成火山海岸,最典型的如夏威夷島。火山海岸又可分為三小類:(a)玄武岩熔岩流海岸。熔岩流又可細分為二種類型:一為“塊狀熔岩”,一為“繩狀熔岩”。這兩種熔岩流都從地殼下方流出來的,但因凝結的方式不同凝結後的狀態也彼此不同。如果凝結較快,熔岩流裏含有大量的氣體被封閉,熔岩扭曲成為繩狀,或扭曲而成為複雜的皺紋,這就是繩狀熔岩。如果熔岩流凝結很慢,氣體已散失,可凝結為大塊,狀似枕頭,例如島上冒納羅亞火山和冒納開亞火山。(b)火山灰海岸。由火山口噴出的火山灰堆積而成的海岸。這火山灰除灰外,尚有浮石、火山渣、火山礫在內。火山灰海岸常形成高崖,例如夏威夷島科納海岸。(c)火山口海岸。火山爆發為火山口或破火山口,海水侵入,形成灣形海岸。這種海岸出現於意大利半島西岸中部。夏威夷瓦胡島東南岸科科角也有這種海岸類型,科科角包圍的半環狀海灣以前就是一個火山口。中國廣西以南北部灣內潿洲島的海岸也是火山型。
(2)冰蓋邊緣海岸。例如南極大陸邊緣和格陵蘭島邊緣。由巨冰形成海岸,是一種特殊的海岸類型。冰雪下方是永凍的土層。冰雪融化的冷水及斷裂而落入海內的浮冰可使海水更冷。南極大陸羅斯冰棚,全是雪冰的冰,不是冰川的冰。這雪冰是永久性的,厚達300~400米,麵積有55萬平方公裏。冰崖以外海麵有大塊浮冰,俗名冰山,妨害航運。
(3)斷層海岸。岩層或岩體中出現斷裂麵,岩層(或大塊岩體)出現“位移”(displacement)。這位移是相對的移動。有時隻移動數厘米,有時可移數千米或數萬米遠。有兩型:(a)斷層崖海岸。斷層崖有的很直,有的卻曲曲折折;有時與海岸平行,也可能與海岸斜交。最典型的斷層海岸是伊朗的南海岸,東接巴基斯坦海岸,叫做莫克蘭海岸,這一條東西向海岸長達1000公裏,無港灣。至於多曲折的斷層海岸,其最佳的實例是英國威爾士西南岸彭布羅克海岸;(b)斷層槽海岸即地塹海岸。這是已沉降在海麵以下的地塹,海水侵入地塹,形成斷層槽海岸。例如北美洲加利福尼亞灣和亞、非之間的紅海,都是長形的大地塹海灣。
(4)褶皺海岸。海岸與褶皺山脈平行,叫做褶皺海岸。分兩型:(a)海岸與背斜脊平行;(b)海岸與向斜穀平行。例如波斯灣北岸伊朗紮格羅斯山地海岸,兩型都有。
(5)沉積物擠起為穹窿而成為海岸。例如鹽穹窿。地下鹽層因內部膨脹而向上隆起,使地麵成為穹窿,又與海接觸而成為海岸。除鹽穹窿外,尚有天然氣穹窿、石油穹窿、泥火山穹窿等。
(6)穀灣海岸。這是沉降河穀形成的。中國杭州灣及長江口都是三角形,類似喇叭,屬這種海岸。愛爾蘭島西南岸,其地質構造是嶺穀平行區,沉降至海麵以下後,凡是山嶺的都成為小半島,凡是山穀的都成為小港灣,其風景很美,但航行不便。這類海岸叫做橫向海岸。1886年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看到西班牙西北岸喇叭狀河口海岸,稱做“裏亞斯海岸”(RiasCoast)。河穀僅受流水侵蝕,絕無冰川侵蝕。美國東岸切薩皮克灣和特拉華灣都是溺穀型,具有喇叭狀河口。又南斯拉夫西岸也是沉降型,但海岸與嶺穀平行,叫做達爾馬提亞型海岸,這類海岸又叫做縱向海岸。
(7)峽灣海岸。所謂峽灣(fjord或fiord)是海水進入由冰川侵蝕而成的槽狀穀內形成的。冰期時代,冰川的冰充滿了冰蝕穀,並由穀口伸入海內。後來,冰川消失,海水流入穀內,即可形成峽灣。穀灣與峽灣,二者成因截然不同。世界上最著名的峽灣海岸是挪威西岸。此外,新西蘭南島西岸、阿根廷巴塔哥尼亞海岸也是峽灣型。
挪威西岸鬆恩峽灣,中部最深,有1244米。當冰川還在時,最厚的部分在中部,最薄的部分在穀口。冰川融化,末端留下終磧,使灣口水淺,而且終磧可形成“暗坎”,妨礙航運。又,峽灣中部由於冰層特厚,冰川消失以後水深最大。峽灣穀底因受冰川壓力而沉降;冰川消失後,又因失去壓力而上升。海岸由沉降型再變為隆起型。挪威海岸迄今仍在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