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有一種峽灣,水淺而形狀狹小,叫做“低淺峽灣”。這種峽灣出現於低小丘陵區域。上文所述的峽灣,具有深長的穀槽及懸穀出現的地方是大山高原。蘇格蘭境內小港灣都是低淺峽灣,景色極美。

(8)沉降的岩溶海岸。海岸有橢圓形小灣,顯示它以前是灰岩坑。例如亞得裏亞海東岸,美國佛羅裏達半島西岸。

(9)沉降的冰磧海岸。例如美國紐約州長島及科德角,都成於冰磧。又,冰磧區內有鼓丘也可以沉降成為鼓丘型海岸。瑞典南部海岸屬於冰川平原海岸,小島特別多。主要是終磧、鼓丘、蛇丘和冰水沉積平原等小地貌沉降為海岸的結果。

(10)陸地沉積物形成的海岸。可分兩型:(a)衝積平原型。例如中國渤海海岸和黃海海岸衝積平原區;(b)三角洲型海岸。例如尼羅河三角洲。

(11)風積海岸。分兩型:(a)移動沙丘海岸。如風積細沙的量大於波浪及沿岸流的搬運量,就可以出現沙丘海岸。例如巴基斯坦莫克蘭海岸有風積丘,受風力吹蝕,不停止地向前移,其中有縱向沙丘、新月形沙丘或橫向沙丘;(b)穩定沙丘海岸。沙丘為海岸野草所固定,或由碳酸鈣固定下來。這碳酸鈣來自由介殼破碎後所成的粉沙。

(12)岩屑崩墜而成的海岸。這樣的海岸可向海內擴張,這是因為岸線以內的陸地表麵上有可能發生山崩,岩屑、岩塊和土層由山坡向下滑動或跌落而造成。

(二)次生海岸。當幼年海岸發生後,立即受波浪的侵蝕,又受波浪和沿海潮流的沉積,使其形狀改變而成為次生海岸。此外,紅樹林及珊瑚蟲對於海岸的改變也有作用。

事實上,所有的海岸都在受波浪的破壞和潮流的沉積,世界上並沒有純粹的幼年海岸或原始海岸。由於板塊運動,大陸上升或沉降,海岸永不能穩定,不是上升,就是沉降,不可能靜止。次生海岸又可再分為三個類型:一為浪蝕海岸;一為浪積海岸;另一個是生物海岸。

(1)浪蝕海岸。又名海蝕海岸。波浪有極大的侵蝕力,海岸岩石也有抵抗力,然而岩石性質不同,岩層排列與構造也各有差異。浪蝕海岸也分類型。(A)岩質的異同:(a)同質岩石的海岸,例如同樣的砂岩、石灰岩、玄武岩等;(b)異質岩石的海岸。由於岩石軟硬不同,抵抗力大有區別,結果海岸伸出的程度極不規律,例如山東半島、遼東半島,杭州灣以南的海岸都屬於此類。(B)構造的式樣。這與岩層的排列、層麵的傾斜角度、節理的多寡、褶曲與斷層的形態等等都有關係。

波浪侵蝕所造成的海岸形態有海岬或岩礁,鬆軟的岩層被蝕去形成小港灣。小型浪蝕地貌有多種,例如浪蝕小崖、浪蝕階地、浪蝕台地、海蝕洞、海崖、海橋、海穹及浪蝕岩柱等。

(2)浪積海岸。又名海積海岸。由波浪、潮流運來的泥沙,堆積而成為下列幾種小地貌。例如:沙嘴、沙洲、海濱或海灘。

進一步看,沙嘴可出現於灣口,一端連接陸地,一端伸入海內。沙嘴的脊通常是直的,如受沿岸流的影響,可向陸彎曲如鉤。沙嘴的壽命有時隻維持數小時而消失;有時可曆許多年而連續增長。例如美國東海岸科德角。另外,尚有一種濱外沙洲。“沙洲”一詞,原來應用於大河水道以內由泥沙堆積而成的小島;現今也應用於濱線以外的細長形沙壩。由波浪及沿岸流挖掘濱外海床,把所得到的泥沙在濱外重新沉積,形成一條細長形沙脊,叫做海底沙洲。又名暗沙洲。繼續擴大而又增高,出離海麵即成為濱外沙洲,也叫做“岸洲”。濱外沙洲由海底向上擴展,沙嘴由陸地向海伸長。如果吵嘴伸長把小港灣封閉,這小港灣成為小湖,叫做瀉湖。濱外沙洲也可以阻塞小港灣,成為瀉湖,例如杭州西湖的前身就是一個瀉湖(太湖麵積很大。它的成因是地盤向下窪曲,先成為淺盆,而後積水成湖)。沙洲也可以把岸外小島連接陸地,形成一個“連島沙洲”,這島叫做陸連島。江蘇省黃海內的許多沙脊都是濱外沙洲。

大河口附近有由潮流淤積而成的低地,表麵平坦,叫做“潮灘”,由泥土淤成,例如黃河口、恒河口、密西西比河口。

海灘是波浪和沿岸流共同作用的結果。通過選擇作用,顆粒大小甚為整齊。有些海灘細沙平鋪,非常鬆軟,是海水浴場最佳的場地,例如北戴河浴場、青島市浴場、蓬萊浴場,這些細沙由石英粒組成。另一種由珊瑚細粒組成,例如馬來西亞浮羅交怡島(又名淩家衛島)。

(3)生物海岸。有些海岸由植物組成;也有些海岸由動物的骨骼組成。前者有鹽水野草海岸及紅樹林海岸;後者隻有一種,是珊瑚海岸。這三種海岸常出現於熱帶。例如野草海岸出現於牙買加島及澳大利亞北岸,大多在小河口或潮流口內。紅樹林海岸完全在熱帶以內,這種樹很高大,生長在海水內,海南島南岸很多。馬六甲海峽兩岸全是紅樹林遮蔽海水,望不見海岸。由赤道向外行,緯度越高,紅樹越矮,也越稀,最後變為灌木狀。影響紅樹生長的條件有四:(a)最冷月份的平均溫度必須在20℃以上;(b)年溫差不大,冬夏之差不能超過5℃;(c)海床由粘土沉積物構成;(d)海麵永不出現大浪,幼年紅樹最怕大浪。

珊瑚海岸組成的物質非常複雜,主體是碳酸鈣,由珊瑚蟲的骨骼疊置而成。珊瑚蟲形似圓筒,互相結合共同生活,分泌石灰質及角質,形成共同的骨骼。這種骨骼很奇特,有些是樹枝狀,有些是塊狀,堆積成礁。其中雜有軟體動物殼、珊瑚藻、有孔蟲及棘皮動物等生物的碎屑。這礁的外圍尚有石灰質藻類,分泌石灰質,使珊瑚礁的構造加強。老珊瑚蟲死了,新的珊瑚蟲又在礁麵上產生。因此,珊瑚礁可以一直向外擴展到潮水所及之地。它們生活在22℃以上的海洋中。最適宜的水溫為25~29℃之間。主要分布由北緯30°向南到南緯30°,且集中在大洋的西半部。因為西半部有暖洋流,東半部有涼洋流。珊瑚生存的水深多不過20米,它最喜愛清潔而且流動的海水。大河河口以外的海水多泥質,珊瑚蟲不能生存。

珊瑚礁有多種類型。1896年達爾文將其分為三類:(a)裾礁;(b)堡礁;(c)環礁。1968年費爾布裏奇將其分為下列五類:(a)裾礁。也稱岸礁,位於海岸邊緣;(b)平頂礁。通常為橢圓形,位於大陸架上或大洋內台地之上,水深20米或40米,印度洋馬爾代夫群島有之;(c)堡礁。澳大利亞東北岸長達1300公裏的大堡礁,是最佳的實例;(d)環礁。這是開敞的海麵上環狀珊瑚礁,中為瀉湖,且有潮流口,潮水可以流入瀉湖,例如南沙群島中鄭和群礁;(e)礁群島。全部由珊瑚礁構成的群島。往年航海剛開始時,航海者記載太平洋內有兩大類群島:一為高群島,即火山群島,例如夏威夷群島;另一為低群島,就是本書所述的珊瑚礁群島。

珊瑚礁群島可細分為五型:(a)簡單的細沙型珊瑚洲(simiplesandcays,cay的意義是珊瑚質沙洲,也寫作kay或key),形狀與普通沙洲無差別;(b)有植物生長的珊瑚沙洲;(c)卵石珊瑚洲;(d)由波浪築成卵石堤岸的珊瑚沙洲,其上生長植物;(e)更新世內老珊瑚礁。風平浪靜未受摧殘的古老珊瑚礁,由於地盤上升,使珊瑚礁接近海麵。在這上麵又出現環狀珊瑚礁,即上麵所述的礁湖。

據達爾文的解釋,環礁出現的地區是海床沉降的地區,或海麵上升的地區。礁的形狀似一個指環,其中有瀉湖,並有潮流口。符合上述達爾文理論的海域,有南中國海、印尼附近海域、馬爾代夫群島及南太平洋社會群島。但也有不符合達爾文理論卻有珊瑚礁的海域,那就是澳大利亞東北岸大陸架上的環礁,與海床升降毫無關係。這海域有大型環礁,然而海床並無升降現象。環礁發生於海麵下400米深處或500米深處,逐漸向上發展,直到露出海麵,形成環礁。大堡礁景色十分壯觀。又例如中太平洋海底火山錐,高出附近海床有2000~3000米高,但未出離海麵。在海麵下尚有一兩百米深,受海浪的衝擊,火山錐的頂部被削平,形成海底平頂山。海水把珊瑚蟲帶到這海底平頂山的表麵上,它逐漸發展成礁,出離海麵,形成環礁。這平頂山並無沉降的證據。

港口類型和腹地沿海岸常有港口。所謂港口,是水陸運輸工具互相連接的地方,有時也是小型船隻與大型船隻交換貨物的地方。這是一個服務地區,它對於貨物與旅客集散做不同形式的服務。所謂腹地,是港口進出貨物的集散範圍。集散需要輸送工具,主要工具是鐵路、公路、河運和空運,其次是馱運。

(一)港口類型。港口由於功能不同,可分為三大類:(a)漁港;(b)工商業港;(c)軍港。這三類所需要的條件盡管不同,但其中也有相同之處。例如,港口必須能避開大浪的衝擊,以求安全。港口必須有足夠的水深和廣大的水麵。至於設備方麵,漁港必須有製造漁船和修理漁船的能力,並有處理漁獲物的各種設備;工商業港口應有造船和修理船隻的各種設備,並有多樣碼頭、倉庫和運輸工具;軍港應有堅強而可靠的防禦工事,有修理戰艦及潛艇的設備,並有安全的軍火庫。

合乎理想的港口應具備下列條件:(a)麵積廣大,可以容納較多的船舶同時停泊。例如美國上紐約灣、荷蘭鹿特丹都是沉降型溺穀港口,可同時容納許多大船進出。據說,平均每1噸位需要20平方米的水麵,這樣大船移動才方便;(b)水深。大港口水深需13米才安全;(c)港內海底物質以泥沙為最佳,適於拋錨;(d)港口水道規律,船舶出入方便;(e)位於盛行風的背風側,這樣港內風浪較小,例如青島市附近的膠州灣;(f)港口距大河口較遠,可以避免泥沙沉積,例如法國馬賽港;(g)冬不結冰,四季可以通航;(h)潮差不宜太大,1~3米為宜。如果太大,必須有特別設備;(i)沿岸有廣大的平坦地區,適合建立倉庫及市街之用;(j)腹地必須廣大;(k)位於國際航線之上或接近國際航線。所謂國際航線,現今僅有兩條。第一條是北大西洋航線,西端大港口有蒙特利爾、紐約;東端大港口有鹿特丹、安特衛普和倫敦。第二條是北太平洋航線,西端有香港、上海、神戶、大阪、橫濱;東端有舊金山和洛杉磯。中國地大人眾,應該有一座世界性大港口,這大港口將是人工港,出現於寧波港與南通港之間,由多樣功能組成的一個港口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