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彙交易火暴
新台幣彙率從今年7月開始出現較大波動的影響。台北外彙市場平均每日成交量,呈現逐月升高的趨勢。9月份每日交易量達到502700萬美元,創下曆年來新高紀錄。此外,國際金融市場不穩,也使得9月份的外幣換利(IRS)和新台幣與外幣間換彙換利成交量,分別遽增為38000萬美元和26000萬美元。各較8月份大幅增加約1·5倍和1·25倍。根據中央銀行統計,包括外彙指定銀行(DBU)及國際金融業務分行(OBU)在內的全體外彙市場交易量,從7月份的平均每日的482000萬美元,增加為8月份的492000萬美元,再攀升至9月份的502000萬美元,呈現彙市規模逐月擴增現象。央行外彙局長陳煌表示,這是由於台灣外彙市場受到國際金融風暴波及,導致7至10月份新台幣彙價波動幅度較大,自然使得外彙交易量擴大。若以交易類別區分,9月份即期交易占全體外彙交易量的64·4%為最多;其次依序為換彙交易占13·4%,保證金交易占10·1%,遠期交易占9·5%,選擇權及期貨交易占2·4%。在新台幣與外幣遠期交易當中,無本金交割者(NDF)為407000萬美元,雖然成交量稍大,但無暴增情形出現。在利率性衍生金融商品方麵,9月份以外幣換利達38200萬美元為最多,這不但是8月份成交量的2·48倍,也較去年同期大幅成長70%;其次則是新台幣與外幣間換彙換利的26200萬美元,為8月份成交量的2·25倍,更較去年同期的500萬美元暴增50倍。這與9月份全球金融動蕩,廠商和銀行積極規避風險有關。至於外幣遠期利率協議(FRA)外幣間換彙換利(CCS)和商品選擇權等利率性金融商品,九月份交易量分別隻有2500萬美元、1090萬美元和980萬美元。央行統計指出,9月份新台幣對外幣交易量占全體交易量的44·1%,其中新台幣對美元交易占41·2%,新台幣對其他外幣交易占2·9%。第三種貨幣交易占55·9%,其中美元對日元交易占23·4%,美元對馬克占14·4%,美元對英鎊占5·7%,美元對瑞士法郎占6·3%。根據中央銀行統計,台灣10月份的出、進口外彙收支,分別為114億零500萬美元和106億7200萬美元,雙雙創下曆年單月新高。但由於預期新台幣貶值心理並未完全消除,也使得10月份出口外彙收入“未立即結售為新台幣”的比例寫下68·7%的曆史新高記錄,央行統計指出,10月份出、進口外彙收支抵減之後,順差達73300萬美元,出進口收支金額同為曆年來的單月最高水準(年增率分別為5·9%及18·4%),主要是受到季節性收付款增加的影響。央行在10月上半月曾經強力捍衛新台幣彙率,但是新台幣預期心理仍難以完全消除,央行在下半月放手讓新台幣大幅貶值之後,雖然彙市回歸市場機能,出口商開始逢高拋彙,但受到國際金融風暴影響,新台幣仍不時麵臨貶值壓力,因此10月份出口外彙收入未立即結售為新台幣的比例,大幅攀升至68·7%的新高水準,又由於廠商為了規避彙率風險,偏好以外幣形式持有出口外彙收入,不但使得外彙存款餘額快速增加,也因為新台幣彙率在10月下半月遽貶兩元,預期新台幣再貶空間有限,廠商進口外彙支出因而大多直接以外幣支付,這使得10月份進口外彙支出未以新台幣結購的比重提高為50·52%,遠高於8、9月份的47%左右。此外,10月份出口外彙收入及進口外彙支,各較海關進出口通關金額多出9·6%及13·7%,央行解釋其差異原因,除計價基礎不同外,在出口方麵,主要係今年上半年以來資訊、電子、電機等行業出口暢旺,其貨款部份以彙款方式延遞至10月收取,以致出口外彙收入較海關統計金額為多。另在進口方麵,由於前幾個月進口通關均有成長,部份貨款延至10月份支付,也使得進口外彙支出較多。
10月份台灣外資淨彙出金額近8億美元
由於東南亞金融危機,外資信心大渙散,出現了台灣開放外資投資以來首度“撤資”的外流情形。台灣中央銀行昨天公布10月份及11月份外資進出統計,據了解,10月份單月外資淨彙出金額(指彙入外資與彙出外資的總和)高達近8億美元,不僅創下單月資金外流的曆史新高記錄,也幾乎是前一次(注:今年9月4.1億美元)新高的二倍,且11月持續流出。這已使1991年開放外資至今,全體外資淨彙入總金額在10月份正式跌回百億美元以下,換言之,目前全體外資在台資金不到100億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