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外彙儲備陷入困境(1 / 1)

韓國外彙儲備陷入困境

香港《亞洲華爾街日報》1l月5日發表題為“韓國的外彙儲備情況越來越令人擔憂”的文章言:韓國軟弱無力的金融部門遇到的嚴重問題越來越明顯,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們所帶來的風險可能越來越大。目前最大的風險,簡單他說,就是韓國硬通貨的數量將不足以保護韓元以扶持瀕於倒閉的銀行和償還它的海外債務。韓國中央銀行說,它有305億美元的外彙儲備。但是分析家們說,它已把其中的一部分用來扶持韓元,具體數目不詳,估計在20億到200億美元之間。此外,政府已承諾將保證償還本國銀行拖欠的國際上的一部分債務。而最為嚴重的是,由於到期的短期貸款和變為呆帳的貸款越來越多,因此韓國政府將需要投入大量資金才能使脆弱的金融體係正常運轉。雖然陷於困境的韓國經濟同東南亞的經濟有很大不伺,而且比它們發達,但它卻陷入了類似的惡性循環中。短期債務的負擔越來越重,而且其中主要是外幣債務負擔。這給韓國貨幣帶來了很大壓力,今年韓元貶值12%更進一步加劇了這一償債危機。外國投資者紛紛抽身,而韓國公司和個人竟相換購美元,從而使得股市低迷,貨幣進一步貶值。由於找不到明確的解決問題方案,因而使目前這種不景氣局麵雪上加霜。上星期,美國穆迪氏投資服務公司降低了韓國4家銀行的信譽等級。國際清算銀行說,在1996年底,韓國欠外國私人的1000億美元債務中,有2/3是銀行拖欠的。銀行間的爭鬥,可能會使韓國銀行保護韓元的努力更加困難。政府幾乎每天都在幹預貨幣市場,並承諾將繼續出麵幹預。商人和經濟學家擔心,韓國的外彙儲備可能正逐漸枯竭,而這是非常危險的。

韓國危機首先表現在綜合金融公司失敗。綜合金融公司經營失敗的根源,在於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開展國際金融業務。一些綜合金融公司認為,既然能在國內用各種不規則的金融交易方法賺錢,在國際市場也應該能如此,因此,盲目地投入到別人避之不及的交易活動中去。現在的綜合舍融公司都是1994年由投資金融公司轉變而來的,對籌措外彙資金毫無經驗。但是,這些公司卻大規模地擴大海外營業,不斷地擴大公司的規模,埋下了禍根。它們借進1個月至1年的短期外彙,然後以3至5年的長期貸款貸出,犯了經營失策的錯誤。乍看起來,借進利息低的短期資金後再以高利,息長期貸出似乎可以獲得利息方麵的好處,而實際上算上經營費用後,這種交易已經無利可圖。但是,沒有經驗的綜合金融公司以小學的加減法來計算複雜的國際金融交易,認為有利可圖,甚至大量借進為期隻有1天的短期資金。結果,在起亞事件發生後,借進新的外彙資金變得十分困難,而貸方卻不斷地收回貸出的短期資金,從而使這些綜合金融公司每天都處於外彙危機之中。目前綜合金融公司掌握的200億美元的外彙資金中,有64.4%(129億美元)為短期資金,但是這些綜合金融公司卻把168億美元(占資金總額的83.7%)作為長期貸款貸出。這顯然是拆東牆補西牆的交易方法。綜合金融公司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在謀求高收益的心理下,對“危險債券”進行巨額投資,結果相當部分受損。對於東南亞和俄羅斯等收益不確定的發展中國家債券,平均每個綜合金融公司投入的資金高達4億美元。去年,俄羅斯的部分債券升值,收益增加,但今年這些債券大幅下跌,損失大大超過收益。在印度尼西亞也是如此,一些綜合金融公司在印尼設立當地法人,加強海外業務,而今年由於印尼盾貶值,損失也十分慘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