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病人忌口

病人忌口是中國醫藥理論與實踐的一項主要內容。它分為兩類,一類是由於疾病性質決定的藥物禁忌。如肝病忌辛辣;心病忌鹹;水腫忌鹽;胃病忌食酸甘;黃疸、腹瀉忌油膩;寒證忌瓜果;瘡癤、皮膚瘙癢忌魚蝦;頭暈、失眠忌胡椒、辣椒、茶;糖尿病患者忌高糖、高脂肪、低蛋白、低纖維素的食品;膽囊炎病人應限製動物脂肪攝入;急性胃腸炎者應忌酒類、咖啡、肥肉、冷茶、汽水等。

另一類是某些疾病忌某種食物。如有宿熱或熱病初愈者不宜食羊肉;虛胖或痰濕盛者宜少食豬肉;有濕熱證者不宜食牛肉;陽壯火盛者不宜吃狗肉。脾胃虛寒者忌吃兔肉;發風發瘡者忌鵝肉;瘡毒、癰疽者忌魚;中氣虛寒者忌蟹;動風、瘡疥者忌蝦;瘡瘍初起者忌豬蹄;肝病、痔漏者忌酒;腎、肺、咽、癤病者忌吃辣椒。

上述種種,對於藥膳湯羹來說,均有重要參考價值。因為有些配伍禁忌已證明有一定的科學性,經現代科學研究尚有進一步的發展。某些食物、藥物在體內相互作用而產生物理、化學或生物化學反應,或抵消或加強藥物的作用,或對身體產生不良影響,甚至加重疾病的進程。如酶製劑忌豬肝。因為豬肝中含有銅,銅離子可和酶蛋白中的活性基因作用,形成不溶性沉澱物,使酶的活性下降或消失。又如牛奶忌用酸梅晶、山楂晶、桔子晶,因為這些食物均具有酸性,酸梅晶中的檸檬酸與牛奶中的蛋白質發生凝聚反應,出現沉澱物,使牛奶失去營養價值。

五、藥膳湯羹在製作上的要求

湯羹在世界上名目繁多,技藝迥異,各有千秋。藥膳湯羹的製作技術要求很高,曾有“唱戲的腔,廚師的湯”的說法。做湯羹十分講究“色、香、味、形”。因此,做湯羹不僅選料要精細,而且對羹湯的原料的準備也要幹淨利落,除了解湯羹原料的宰殺、洗滌和除雜味常識外,在烹調製作技術上還應具有一定的藝術性和科學性。在製作湯羹時,對備料和製作技巧上有以下要求:

(一)選料精細

湯羹選料要新鮮,無腥膻氣味。常用的原料是獸禽之瘦肉,通常用清湯和白湯為基礎勾成濃汁。清湯、白湯選用雞、鴨、豬肉、排骨、豬蹄等製作。藥膳湯羹選料為湯羹加上滋補藥品。製作配料要嚴格,即確保原料貨真價實,不能以次充好,必須選擇上等優質品。同時保證原料清潔衛生,禁忌夾帶泥沙一類的東西。

(二)講究用水

湯羹要用多量的水,水的品質、純度對湯羹的質量起重要作用。做湯羹用自來水、井水均可,如有泉水、礦泉水則更好。做湯羹時水量要適中,一次加足,中間不宜加水,因為中間加水會使原料驟然受冷收縮,外層蛋白凝固使內部的各種氨基酸不能大量溶於水,影響營養物質的逸出,這樣的湯羹就不會鮮美可口。同理,也不應水沸後再投入原料。

(三)掌握火候

製作湯羹要善於根據不同的原料品質、形態,采用不同的烹調製作方法。在各種湯羹的製作中,可用氽、燉、燴、熬、煨等法。在製作湯羹時,其火候通常先用旺火,後用慢火。目的是先迅速提高冷水溫度,原料在水溫逐漸升高時,因係由外向內受熱升溫,可使營養物質大部分溢出到湯羹內。然後改為慢火,可使原料內部尚餘的養分繼續溶解於水。否則,如果繼續旺火,則原料內部的蛋白質發生凝固,不易溢出營養物質,將會影響湯羹的鮮度。

(四)調味得當

湯羹烹調技術,在於使無味的原料獲得鮮美可口的滋味。俗話說“五味調和百味香”。調味得當,一切腥膻味、油膩味、怪異味可一掃而光,代之以色、香、味、形俱佳。要把味調得恰如其分,必須在鹹、酸、甜、辣味中巧妙搭配,使其分量恰到好處。

調味有三:一是基本調味,即在原料下鍋加熱前放入調味料,即去腥膻味、油膩味;二是正式調味,在加熱過程中投入主調味品,完成其調味;三是輔助調味,因已作的調味處理有時未完全達到要求,則需再補加一些調料。

調味是營養學中一門很深的學問,難度很大。因為國人東西南北口味不同,各有偏嗜愛好,要求千差萬別,並且還受季節、氣候的影響。一位廚師做的湯羹,10人中有8~9人感到鮮美可口,他的調味技術就是很高的了。

調味中常規戒律有三:一是不能先在湯內放鹽;二是蔥薑料酒不能多放;三是醬油不能早加,更不能多加。否則,會影響色澤和鮮味。總之,要根據湯羹的需要,搭配得當,使單一味變成酸甜、甜鹹、辣鹹、香辣、香鹹、麻辣、怪香味等各種濃鬱複合味,以滿足人們不同口味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