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說在很久以前,有一年發生了嚴重的饑荒,居住在美國猶他州的印第安人,沒有糧食,連地麵上的樹葉、野草都幹枯了,隻有埋藏在地下的百合可供果腹,幫助人們度過了饑荒之年,得以生存下來。從那時起,百合就被看作是神聖之物。

無獨有偶,我國也有一個有趣的關於百合花的故事:古代,東海一夥海盜,搶劫了許多婦女和兒童,帶到一座孤島上。幾天後這夥海盜離開了這個孤島去繼續作惡,遇狂風船翻人亡。半月後,婦女、兒童已將島上所有食物吃光,危在旦夕,有個婦女挖來一些蒜頭形狀的草根,煮熟一嚐,香甜可口,她們便以此充饑。她們發現這種植物不僅能充饑,而且能使身體衰弱、癆傷、咳血的病人恢複健康。這種植物便是百合。

百合花含芳香油,可提製芳香浸膏。夏季采摘盛開的百合花洗淨煮湯,或將百合與綠豆、赤豆煮湯,美味可口,且能清暑生津。百合在我國食用曆史悠久,古書中就有“都波國無稼穡,以百合為糧”和“搗粉作麵食最益人,和肉更佳”的記載。古人認為百合煮粥服用可以潤肺和胃,對呼吸道和消化道的粘膜有保護作用。百合性甘平,可潤肺止咳,益氣調中,清熱寧心。它既是食物,又是藥物,長期服用,能滋補健身。

百合的藥用在曆代本草中多有記載。早在2000多年以前它就被用作鎮靜、止咳、清涼、滋潤藥,例如治療神經官能症的百合雞子黃湯,清虛熱的百合知母湯等。它還能治療久咳,適宜各種疾病的調養。《本草綱目》載:百合的根,主治“邪氣腹脹心痛,利大小便,補中益氣”;其花,主治“小兒天皰濕疹,暴幹研末,菜子油塗,良”;其子,主治“酒炒微赤,研末湯服,治腸風下血”。

家庭利用百合烹製藥膳,簡便易行。可以將百合製成“冰糖百合”,“百合蜂密”,“百合粥”“百合杏仁粥”等等,長期食用,有益健康。

二、全草類

白菜

白菜有大白菜、小白菜、油菜、元白菜等之分,各種白菜中所含的營養成分大致相同。大白菜又名結球白菜、黃芽白,與小白菜一起統稱為白菜。此外,它還有一個鮮為人知的古名,叫“菘”。古人雲:“菘性淩冬不雕,四時長見,有鬆之操,故其字會意,而本草以為交耐霜雪也。”可見,大白菜的性能與鬆樹竟有相似之處。

大白菜原產我國,是由古時南方栽培的小白菜逐漸變異而來的。祖國醫學認為大白菜性平味甘,入胃、大腸經,對人體具有補中、消食、利尿、通便、清肺熱、止痰咳、除瘴氣之功效。《本草綱目拾遺》中記載它有“甘溫無毒,利胃腸,除胸煩,解酒渴,利大小便,和中止咳,冬汁尤佳。民間常用大白菜根配蔥白或薑煎服,治傷風感冒;用大白菜和辣椒熬水洗腳,防治凍瘡;用大白菜搗爛敷患處,防治過敏性皮炎等。

現代營養學的研究表明,大白菜所含的營養成分比較全麵,其中含有的維生素、礦物質和纖維素比較豐富。大白菜中所含豐富的粗纖維能促進胃腸蠕動,減少糞便在體內的存留時間,使大便迅速通過結腸,防止大便幹結,這樣能夠減少大便中各種致癌物質與腸粘膜的接觸時間;同時還能稀釋腸道中的各種毒素,減輕致癌物質和毒素對腸粘膜的刺激強度。所以多食大白菜,既能預防和治療便秘,又能預防痔瘡及結腸癌。

大白菜中所含的鈣量相當豐富,鈣吸收到體內後,既是構成機體骨骼和牙齒的主要原料,亦在維持神經肌肉的正常活動和幫助血液凝結方麵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

大白菜所含的維生素是水溶性的,主要是B族維生素和維生素C,其中維生素C能防治壞血病,能幫助人體增強抗病能力和降低血中膽固醇;同時,維生素C又是人體結締組織中膠原蛋白的組成成分,促進傷口愈合。

雖然大白菜有以上的營養,藥用價值,但並非食用越多越好。肺塞咳嗽患者應盡量少吃或不吃大白菜;不能吃過多的大白菜,因為它纖維素含量較多,過多的纖維素有可能減少鋅,鈣及其他礦物質在腸道內的吸收,對身體產生不利的影響;因為大白菜含水量較高,易變質腐爛,如果食入體內,會導致食物中毒,出現惡心、頭痛,嚴重者可致死亡,而且其毒性成分亞硝酸鹽有致癌作用。所以應該禁食腐爛變質的大白菜。

油菜是因其籽可以用來榨油而得名,油菜又稱為“芸苔”。中醫認為油菜性涼味辛,入肝、脾經,具有清血散熱之功效。油菜營養豐富,主要含有鈣、鐵、胡蘿卜素、維生素B2和維生素C等成分。口腔潰瘍、齒齦出血、牙齒鬆動、大便秘結等患者,多吃油菜相當有益。同時,因為油菜中的植物蛋白含量較多,故油菜還是體虛體弱者的膳食佳品。對於丹毒、熱毒瘡癰等患者,食用油菜可助清熱解毒之功效。

民間常用到白菜治療各種疾病,例如:白菜幹100克,腐皮50克,紅棗10個,加清水適量煲湯,用油鹽調味佐膳,可治療老年人慢性支氣管炎、幹咳;白菜幫洗淨切成薄片,用油炒至八成熟,然後倒入醬油、糖、醋和澱粉調成的汁,炒拌勻後食用。幹白菜根1塊,紅糖50克,薑片3片,加水共煎煮,日服三次,可治療風寒感冒。

菠菜

菠菜又名“菠斯菜”、“菠棱菜”、“赤根菜”等,為藜科植物菠菜一年或兩年生草本植物。其祖藉為亞美尼亞和伊朗。菠菜的莖葉肥嫩滑利,根味甘美,且其莖葉、根、籽都有一定的治療功效。

祖國醫學認為菠菜性涼味甘,入肺、胃、腸經。具有養血、止血、斂陰潤燥、通利腸胃、健脾和中、止渴、解酒毒、熱毒之功效。可治療衄血、便血、貧血、大便澀滯、小便不暢、肺結核、高血壓、糖尿病、夜盲症等病症。唐代名醫孟詵說它能“利五髒、通腸胃熱、解酒毒”。《儒門事親》指出,凡老人久病,大便澀滯及不通者,“時服葵菜、菠菜,豬羊血,自然通利也”。把菠菜洗淨,用開水燙數分鍾(這樣草酸鈣可溶於水中而被釋出)切碎,與大米一起煮粥,既能養血潤嗓,又能幫助消化,是老年人和嬰幼兒極好的食粥。蘇聯醫學家十分推崇菠菜粥,說:“對於兒童的飲食沒有別的東西能代替它。”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有菠菜根和雞內金等分為末,用米湯飲服,治療消渴病的方劑。

菠菜的營養比較豐富,有較多的蛋白質、無機鹽和各種維生素。最突出的是胡蘿卜素含量多,居綠葉菜之首。第二個特點是核黃素含量多,在膳食中這兩種維生素容易缺乏。菠菜有補血養血作用,主要是因其富含鐵,此外,其維生素C的含量比一般蔬菜高,維生素C可以促進鐵的吸收和利用,對貧血及各種出血者有益。近年來的研究發現,菠菜中含有輔酶Q10,並含有豐富的維生素E,因而具有抗衰老和增強青春活力的作用。此外,菠菜中所含的物質可以促進胰腺的分泌功能,分泌胰島素,可以幫助消化,亦有治療糖尿病的作用。菠菜中含有一定量的食物纖維,有通便作用,可治療便秘。

民間流傳著幾個有關菠菜治病的處方,效果較好。鮮菠菜20克,開水燙熟擠出水分,香油拌勻,分早晚兩次服食,經常食用。可治療高血壓、貧血。鮮菠菜200克,蘿卜絲50克,用燒開滾油澆拌,並加少量麻油和調味品,連服數次,可治療衄血、便血、消渴等症。如果患有夜盲症,可用鮮菠菜200克,羊肝100克,煮熟後吃羊肝、菠菜並喝湯,連食數日至數周。

菠菜有一定的營養和藥用價值,但在食用時應注意以下幾點,一是菠菜含有大量的草酸等有機酸,草酸本身具有澀味,同時能與食物中的鈣結合成草酸鈣沉澱,不易被人體吸收。因為豆腐中含有較多的鈣,故菠菜不能與豆腐同燒。為了減少草酸對鈣吸收的影響,並減輕菠菜的澀味,吃時可將其先用開水煮或燙一下後撈出,其中80%以上的草酸便留在水中。同時,木耳、蝦未、海帶、紫菜等食物含鈣量亦豐富,不宜與菠菜同煮。二是菠菜性冷滑,腸道虛寒腹瀉患者宜少食。

芥菜

在我國,自古就有“菜重薑芥”之說。芥,是一種古老蔬菜,原產我國,曆史悠久,為十字花科植物芥菜的嫩莖葉,其根名芥菜頭,其嫩莖葉文名“雪裏蕻”。芥菜具有芥辣味,以紫芥莖葉食用最美,鮮菜除炒食外亦可生食。芥菜子可榨油或製芥辣粉。芥菜除作一般的食用外,也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祖國醫學認為芥菜性溫味辛,入肺、胃經,具有宣肺豁痰、溫中利氣之功效。芥菜頭生食或熟食能治胸悶咳嗽、痰多色白之症;芥菜莖葉煎湯外洗可治漆瘡瘙癢。《食療本草》說它能“主咳逆、下氣、明目、去頭麵風”。《本草綱目》記載它有“通肺豁痰,利膈開胃”之功用。

芥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礦物質。所含的硫胺素、核黃素、煙酸等比大白菜、洋白菜多1~2倍。因而芥菜對人體的生長發育及維持正常生理機能有效。

芥菜煎湯,洗局部,每日1~2次可治漆瘡瘙癢。如果風寒感冒引起頭痛咳嗽、痰白難出、筋骨疼痛,則可用鮮芥菜500克,洗淨切斷,生薑10克切片,加清水四碗煎至二碗,用食鹽少許調味,一日內分兩次飲用。如果牙齦腫痛潰爛,可用芥菜杆適量,燒灰存性,研末,頻敷患處。

芥菜雖有一定的營養價值和藥用價值,但飲食時也應注意。因為芥菜性溫,平素熱盛之人及瘡瘍,目疾、痔瘡、便血者均應忌食;此外,食芥菜過多易積溫成熱,引動肝火,對人體產生不利影響。

蔥又名芤、菜伯、和事草、四季蔥,是百合科多年生宿根草本植物——蔥的鮮莖和鮮葉,以其不同部位有蔥葉、蔥白等名。蔥通常簇生,葉中空圓筒形,先端銳尖,綠色具縱紋,表麵有粉狀蠟質,折斷有辛味粘液。鱗莖圓柱形,層層包裹成蔥白。須根叢生呈白色。白花多而密,叢生成球形。種子黑色,呈五角形。它原產於西伯利亞,在我國已有三千多年的栽種曆史。

傳說蔥是神農嚐百草時發現的,早在戰國時期,《山海經》就有“北單之山,多蔥韭”的記載。古代的蔥價格昂貴,普通百姓難以吃到,那時人們把蔥加以神化,視為寶物。據說中世紀時,軍隊的將士把蔥作為護身符,以為將蔥放在胸口,打仗時可免受敵人兵器殺傷。古希臘羅馬時代,發給軍隊的口糧中,蔥則必不可少。又有些民族結婚時,利用蔥舉行婚禮儀式,如古代巴爾幹半島的富拉基亞人,婚禮中的禮物就有蔥,表示希望新人健康長壽,新郎永葆男子漢的氣概。

古人把蔥當作食品,千百種飯菜都得用蔥。今人將蔥作為一種調味蔬菜。蔥香鮮柔滑,具有壓腥膻、軟硬質、解食毒的特點,為人們所青睞。因為蔥可以將蛋白質分解成腖,從而大大提高蛋白質的吸收利用率,且蔥能促進機體的消化,故被譽為增進營養的保健品。

蔥除食用外,還有著較高的藥用價值。蔥入藥始載於漢朝《神農本草經》,中醫認為其性溫味辛,入肺,胃二經。能祛風發表,通陽發汗,清肺健胃,解毒消腫,可以治療風寒感冒,身熱惡寒無汗,麵目浮腫,瘡癰腫痛,陰寒腹痛,蟲積內阻,二便不通,嘔吐腹瀉等症。唐代名醫孟詵曾指出:“蔥宜冬月食”。原因何在呢?這是因為冬天氣候轉冷,一般人草食需求量大,而以蔥烹調肉類,既能加強胃腸消化功能,又能增進食欲。再者,冬天因天寒而感冒發病率明顯增高,胃病、腹瀉、痢疾也會隨之發生。這時,適當多吃些蔥,可殺菌解毒,預防消化道病發生,防止感冒。據說,中世紀醫生治感冒,就是讓患者將蔥放在鼻下反複嗅聞。

以蔥入藥可治多種疾病,民間常用的就有多例:蔥白10克,水煎連服三天,可預防流感。若治風寒感冒,蔥白4~5條,淡豆鼓20克,生薑50克,水煎趁熱飲。若不想進食,蔥與活鯉魚煮湯服食,則食欲頓開。糯米煮粥,快要熟時放入數根蔥,略沸食之,治傷風鼻塞,產後血暈。如果胃痛,胃酸過多,消化不良,可以將40根蔥白搗爛,調入200克紅糖,蒸熟後取15克日服三次,連服數日即可。蔥白30克切細,同100克粳米煮粥,每日三次食完,三天為一療程,可以治療痢疾。取蔥搗爛,入數滴菜油,以水稍煎後,用川芝,鬱金粉與之衝服,可以治風濕身痛,蔥白20根,紅棗20枚,水煎日服二次,可以治吐瀉煩躁、睡臥不安。

以蔥入藥,不僅內服甚佳,外用也可奏效。譬如小兒禿瘡,以冷泔洗淨,取羊角蔥搗泥,調入蜂蜜塗敷,則顯效。將蔥葉插入鼻內,可以治頭目疼痛。蔥與生薑各500克,搗爛絞汁入醋熬膏攤布上,敷治關節疼痛發冷。蔥白,酒糟各適量,搗爛趁熱敷臍上,可治小兒大便大通。如果小便不通,取蔥白、蓮葉各適量搗爛,以蜂蜜調和敷下腹部即可。蔥白8根,硫磺30克,共搗出汁敷臍上,連續數日,可治小兒遺尿。蔥炙熱取汁,塗止刀傷出血顯效。連須蔥白切細炒熟,拌入適量鬆香搗爛如膏,趁熱外敷,可治跌打損傷腫痛。如果被蜘蛛咬後生瘡,用連莖蔥葉,入一條蚯蚓在內,待化成水後,取汁後咬處即愈。

現代醫學研究表明,蔥除含蛋白質、脂肪、糖類、多種維生素、胡蘿卜素、粗纖維、煙酸、鈣、鎂、鐵外,還含蔥蒜辣素、揮發油、二烯丙基硫醚等成分。可抑製白喉杆菌、結核杆菌、痢疾杆菌、鏈球菌,能誘導血球產生幹擾素,增強人體免疫作用,提高抵抗病毒侵襲的能力。所以一年四季常吃一些蔥,可預防呼吸道及腸道傳染病流行,中美科研人員合作調研證明,從蔥內提煉出的蔥素,能防止胃癌細胞生長,服食越多,患癌的危險越少。還可軟化血管,消化凝血塊,避免血栓發生,防止心髒病。故經常吃蔥的人,膽固醇不易在血管壁上沉積,患動脈硬化及冠心病的機會顯著減少。除此,還可降低血糖,尤對老年糖尿病患者為宜。

蔥雖然藥食兼優,但由於它對汗腺的刺激性較強,所以狐臭患者及體虛多汗者不可食,凡服中藥地黃、常山者勿食。

莧菜

莧菜又名刺莧菜,野莧菜,米莧,為莧科植物莧的莖葉。主要產於廣東,廣西和長江流域的一些地區,生長於荒地、林旁、路旁、溝邊和園邊上。莧菜外形高大,莖直立,分枝較少,綠色。它以肥而嫩者為上乘,食用味道鮮美,同時可供藥用。

莧菜入藥始載於漢朝《神農本草經》,中醫認為莧菜、莧子、莧根均有藥用價值,其性涼味甘無毒。莧菜清熱解毒,除濕止痢,通利二便,收斂止血,對赤白下痢、裏急後重、暑熱便秘者最宜。民間常用一把紫莧菜,水煎後取汁,同60克糯米共煮粥,空腹連食三至七天,可治產前產後赤白下痢。取莧菜30~60克,鳳尾草30克,煎湯日服二至三次,連服一周,可治腸炎,痢疾。以莧菜、蕹菜各60克,水煎代茶飲,可治濕熱水腫、水便不利。用莧菜50克煎湯,加適量蜂蜜調服,可治扁桃體炎、咽喉腫痛。若用大量紅莧菜煎湯,日服二次,可透發麻疹。

莧菜子益精明目,治青盲翳障、目霧不明、乳糜血尿。如民間以莧子、青葙子、蟬花適量,燉豬肝服食,治眼霧不明及白翳。取莧菜子炒黃研末,每服15克,用紅糖水衝服,治乳糜血尿。

莧菜和莧菜根外用也不遜色,如取莧菜加水適量煎湯,洗治油漆過敏引起的皮膚瘙癢。取莧菜根火煆研末,冰片少許吹入喉中治白喉。取其末揩牙,再以紅燈籠草根煎湯漱口,可治牙痛。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莧菜營養豐富,富含蛋白質、脂肪、糖類、粗纖維、胡蘿卜素、維生素B1、B2、C、尼克酸、鈣、磷、鐵,經過試驗,所含蛋白質比牛奶更能充分被人體吸收,所含胡蘿卜素比茄果類高2倍以上,其鐵的含量是菠菜的1倍,鈣的含量則為3倍,屬鮮蔬菜中之最。更為重要的是,莧菜不含草酸,其鈣、鐵進入人體後很容易吸收利用。因此,莧菜對小兒生長發育及骨折的愈合,具有促進作用。然而對脾陽不振,脾虛便溏者,則不宜多食。

韭菜

韭菜又名起陽草、草鍾乳、扁菜、北陽草等,為百合科植物韭菜的莖葉。它的根橫臥有須,上有圓柱形簇生鱗莖。基生葉細長扁平,先端銳尖,邊緣粗糙,光滑柔軟,翠綠色。夏季抽花莖,頂端集生小白花成傘形花序。種子小,呈黑色。韭菜有很多品種,具有特殊的辛甘香味,可謂色、香、味具佳,清朝乾隆皇帝偏愛“寒月食韭菜”,故禦膳中列“韭黃內餃”為佳肴。韭菜的根、葉、籽都具有很高的藥用價值。

據悉,某農村有個婦女誤食縫衣針,經醫生攝片診斷,針尖已刺入胃壁肌層。當即令其家屬取韭菜切成二至三寸,入鹽不放油炒至半熟,給患者吞食。吃後不久,縫衣針隨大便排出。這位醫生所以“用韭排針”,原來從《滇南本草》“食金、銀、銅器於腹內,食韭菜立下”中得到啟示。

韭菜入藥始載於南朝梁人陶弘景《名醫別錄》,祖國醫學認為韭菜性溫味辛無毒,入肝、胃、腎三經。具有溫中行氣、健胃提神、溫腎助陽、益肝健脾、行氣理血、止汗固澀之功,主治噎膈反胃,氣血瘀阻,胸痹腹痛、陽痿遺精、吐血衄血、跌打損傷等病。平時用香油炸黃的胡桃肉,調入適量食鹽炒韭菜,或以韭菜加佐料炒雞蛋,佐餐隨量食用,則為腰膝冷痛,腎虛陽痿、遺精夢泄等患者輔助食療佳品。若取生地浸入韭菜汁內,然後曬幹搗爛製成丸,白蘿卜煎湯送服,治嘔吐、衄血、淋血等一切血症,療效甚佳。再如鄉間有個中年男性患噎膈症,胸中刺痛,吃啥吐啥,求醫問藥也不見好轉,過後巧遇民間草醫,以韭菜搗汁與生鵝血調勻,給患者徐徐咽服,堅持一段時間,居然奇跡般地好了。若治肺結核,將韭菜搗爛取汁10數滴,加紅糖適量以溫開水送服。若治體虛盜汗,則取韭菜250克,蛇肉100克,加水適量煮湯,以油鹽調味服食。

韭菜子也可以入藥。例如治療腰膝冷痛、腎虛陽痿、夢泄遺精、夜間尿頻等症,可用韭菜子研末,早晚各取10克,以溫開水送服;或韭菜子100克研末,分三次以酒衝服;或以10克韭菜子,水煎取汁入山藥粥內,加適量蜂密服食。韭菜子研末,每取5克以開水衝服,治習慣性便秘。

韭菜根雖其貌不揚,也可入藥。例如韭菜根洗淨搗爛絞汁,每取10~20毫升,用開水衝服,治反複流鼻血。韭菜根、陳皮各15克,水煎加少量陳酒同服,治胸肋疼痛。韭菜根一把,搗爛取汁,開水衝服,治嘔吐。韭菜根500克,搗爛絞汁,加少許豬油煮開飲服,治腹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