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力開發篇

智力的概念

什麼是人類的智力?不外乎有以下幾種回答:

一是,智力就是聰明的程度;二是,智力就是看人的記性好不好;三是,智力就是解決問題的能力;四是,智力就是理解事物的能力。

這些回答,都不夠全麵。因為:“聰明”,指耳聰目明,它隻反映人的感覺能力;“記性”,指人的記憶能力,一個人博聞強記,也隻能是記憶力好;“解決問題”,反映一個人的判斷能力和思維能力;“理解事物”,則是一個人的推理能力。

正確的回答應該是:智力是一種綜合的能力,是人類對客觀事物的認識能力,是各種認識能力的總和,是獲得知識的能力,是認識、理解事物和運用知識與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個問題,我們可以通過古代司馬光破缸救人的典故來說明:小孩掉進水缸時,司馬光首先以他敏銳的觀察力立即發現了險情;他的記憶能力告訴他,水是會淹死人的,靠自己的能力是無法把小夥伴拉出水缸的;他憑自己的理解力知道,水是往下流的,而人隻要露出水麵,呼吸到空氣就會得救;而推理能力告訴他,隻有打破缸,才有可能使水往下流;於是,他立刻作出判斷,果斷地用石頭砸破水缸,救出落水的小朋友,從而留下了千古美談,也為我們樹立了一個智力超人的形象。從這個典故可以看出,智力是由觀察力(或稱注意力)、記憶力、理解力(包括想象力)、推理力、判斷力等五個主要因素組成的,這五種能力是一個綜合的整體,無論缺少哪一種都不行。我們運用形象的語言來進一步描繪智力的五個要素,可以這麼說:

觀察力(或注意力),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偵探,也是人類認識活動的組織者和維護者,它可以捕捉事物的信息。

記憶力,是人類認識活動的原料倉庫。隻有倉庫中存積了大量原材料,才能產生思維活動。

理解力(想象力),是人類認識活動的翅膀。通過觀察獲得的事實,與記憶材料結合後,隻有經過理解和想象,才能產生創造性的成果。愛因斯坦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並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嚴格地說,想象力是科學研究中的實在因素。”因此,從理論上說,理解、想象的能力,是智力活動中最重要的一環。

推理力,是人類活動過程中的清道夫。他為智力活動的成功開辟道路。隻有通過推理才能剔除無用的信息,總結思維的精華,為判斷提供最佳選擇。

判斷力,為智力活動過程的果實。

以上所述,就是我們對“什麼是智力”的回答。

智力表現方式

誰都知道,人類是地球上智力最高的動物,在人類的發展史上,正是超乎其他一切動物的智力行為,才使我們今天能生活在舒適方便、異彩紛呈的環境中;正是人類運用不斷發展的智力,創造了今天的文明世界。

那麼,人類的智力表現在哪些方麵呢?

第一,智力使人類具有繁雜的思維過程。所謂“思維”,是人類高度發達的大腦在表象、概念的基礎上,進行分析、綜合、判斷、推理等認識活動的過程,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精神活動。我們平時的行為,絕大多數是思維活動的產物,是有明顯的前因後果的。思維活動,使人的行為有明確的目的,思維還能使人的實踐結果得到加工,形成知識和理論。這一點,動物卻不行,動物園的猴子、猩猩或其他動物,雖然有時也能做出不少高難度的動作,但這些行為隻是產生於低級的條件反射,經過單調的多次重複後的無目的(或本能)的行為。因此,繁雜的思維過程所產生的智力,是人類與一般動物的最主要區別。

第二,智力使人產生美好的理想。理想,是人類特有的心理特征,是人們對真理、對道德、對美的追求欲望。一個剛剛墜地的嬰兒,因為沒有智力,也就不會有理想,隻有吃與睡的本能要求。隻有智力得到高度發展之後,才能產生理想。隨著智力的不斷提高,追求理想的層次也就越來越高。四五歲的孩子追求的是一身漂亮衣服,每天有動畫片看;而到了八九歲,其理想就會轉向當三好學生、到外地旅遊之類。這兩者的層次明顯不同。

智力與理想之間,有一個相互促進的關係。一個小學生想成為三好學生,這個理想促使他努力學習,使他的行為符合社會要求。在這個奮鬥的過程中,他的知識就會得到積累,從而提高智力;智力的提高,又會使孩子產生更高層次的理想。一般來說,孩子們對自己理想的事物總是十分熱愛,充滿感情的,這是他追求理想的動力。既然追求理想的過程也是提高智力的過程,那麼,追求理想的動力也是提高智力的動力。這就告訴我們,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任何諷刺、挖苦、打擊、責罵、冷落、侮辱的不正確教育方法,都有可能傷及孩子的自尊心和追求欲,都是扼殺孩子追求理想的行為(盡管孩子做錯了事,那樣做也會使孩子追求理想的“素質”受到傷害)。動力的削弱,會使補充孩子智力的源泉枯竭。

第三,智力使人具有高超的洞察力。所謂洞察力,是人觀察事物的能力。一個3歲的兒童,如果能認識1000個漢字,就說明他的洞察能力很強,屬於智力超常,因為他對每個漢字的細微結構都能夠鑒別。這是一種“明確性洞察”。而這一點是任何動物都做不到的。同樣,一個3歲的孩子,能在很多穿同樣衣服、同樣高矮、胖瘦相似,都是花白頭發、年齡相近的老人中,立即找到自己的爺爺,這說明孩子已抓住了爺爺區別於別的老人的關鍵性特征,即爺爺在老人群中的個性特征。這是一種非明確性的觀察力。

第四,智力使人的反應敏捷。在一個一年級的班級中,教師提出一個問題,要求在問題講完後,小朋友們應聲而答。

問題是這樣的:“第一隻老鼠高興,第二隻老鼠很高興。問:哪一隻老鼠高興?”老師話音剛落,絕大部分同學回答:“第二隻老鼠高興。”唯有一個孩子答道:“兩隻老鼠都高興。”無疑,答案隻有這位小朋友正確。

從這件事件可以看出,這位小朋友如果不是事先知道答案,那就肯定是智力較其他小朋友高,因為他有非常敏捷的反應能力。所謂反應能力,實際上是運用已有知識的能力。在一般情況下,老師的問題大多是要求小朋友在比較中“求異”,找出不同的地方;而上述問題恰好相反,要求在比較中找出相同的地方,老師沒有問“哪一隻老鼠更高興”。由於多數小朋友對“求異”的問題司空見慣,因此落入圈套,而後一位小朋友卻能極快地抓住問題的關鍵,並沒有被常規所迷惑,所以能敏捷地作出反應,表現出與眾不同的智力現象。

第五,智力能使人的行為果斷。果斷,指人對事物作出判斷和決策的及時性。在孩子中經常有這樣的現象:有的孩子對老師提出的問題反複考慮,慮而不決,優柔寡斷,很難作出及時的判斷,因此在同學中總是居於後進。長期下去,自尊心受到抑製,又反過來抑製果斷性的發揮。還有一些孩子,思想活躍,敏感性強,但他們感興趣的事物太多,注意力不集中,所以也不能在學習中形成果斷的判斷。這樣,貌似聰明的孩子卻成績很差,甚至一事無成。這種孩子,很難說是高智之人。

果斷與注意力有關,正確的邏輯思維也很重要,教育能促進和改善果斷性的形成。由於他是智力發達的重要表現形式,因此,必須在益智訓練時加以重視。

體現智力的器官

人是萬物之靈,地球上任何一種動物也無法與人的智力比擬。那麼,高超的智力是從哪裏產生的呢?古人總以為“心”是智慧的源泉,例如,人聰明被說成“心眼多”、“心靈手巧”;思考問題叫“想心思”;總是說“你心裏怎麼想的”等等。而現在人們認為,“人的智力來源於大腦”。腦科學的研究成果,將大腦產生智力的機製、原理等深奧的學問逐步揭開,使人們對自己身體的科學有了深刻的了解。

高度發達的智力,是人類與動物最主要的區別。因此,智力器官也是區別於一般動物的器官,這些區別,主要表現在手、語言器官和大腦三個方麵。

我們說手是智力器官,是因為手能表現人類的“靈性”,它能完成許多精細動作,將人類的智力充分展現出來,這是任何動物所無法做到的。此外,手是勞動的產物,手部的運動,能促進大腦的進化。因此,手是智力的動作器官,又是智力的促進器官。

人與動物的另一個重大區別,是人能說話,有豐富的語言表達能力,這是語言器官的功勞。語言也是智力的重要表現形式,是人類智力的結晶。語言是人與人之間的思想交流工具,通過交流,提高了認識,拓寬了思路,開闊了眼界,隨之促進了智力的發展。語言器官由整個呼吸器官和部分簡化器官共同組成,它與手一樣,也是智力的動作器官和促進器官。

大腦,是最神奇、最富有魅力的智能器官,人的智力高低與它有直接的關係。腦在人體內所占的體積不大,以容量計算,隻有1400毫升左右;以重量計算,也隻有1.5千克上下;以體積計算,隻占成人體積的2%。但是,如果把遍布大腦表層的皺褶(稱為“溝”或“回”)展平,麵積可達0.762平方米;大腦所需要的氧氣,占全身需氧量的25%;大腦內分布著密密麻麻的血管,流過大腦的血液占全身血循環量的1/6。小小的大腦,受到特殊的保護:堅硬的顱骨,三層富有韌勁的腦膜;腦膜之間充滿腦脊液的腔穴;還有腦毛細血管構築的“血腦屏障”,都能起到護腦防震、新陳代謝、滋潤營養的作用。

在小小的人腦中,生活著比地球人口多十幾倍的腦細胞,其中80%是膠質細胞,它是神經細胞的“後勤”,提供神經細胞所需的養分。而神經細胞才是演奏“智力交響曲”的主角。這些“主角”約有一百四五十億。

這麼多的神經細胞是怎樣工作的呢?別看它們數量多,卻不是雜亂無章地“亂彈琴”,而是井然有序,分工合作,配合默契地各司其職。比如說,大腦皮層內的神經細胞共分兩大類:一是“報告軍情”的傳入細胞;一是“傳達指令”的傳出細胞。在功能分工上,有的管感覺,稱為感覺神經;有的管運動,稱運動神經;有的管語言;有的管記憶……在運動神經中,又有管左半身、管右半身的不同分工。

那麼,大腦皮層是如何劃分不同職責範圍的呢?對這個問題的研究,要感謝一位名叫布洛卡的法國醫生,是他第一次發現中風患者不能說話,是因為大腦左額葉的一個範圍出現了病變。這就等於發現了大腦皮層的語言中樞。人們為了記念他,就把這些區域稱為“布洛卡區”。

現在,對於大腦皮層的功能定位已經了解得比較清楚了,並且繪製出了比較精確的人腦皮層功能定位圖。

大腦又是如何進行智力活動的呢?這個問題很深奧,科學家的探索遠遠達不到完全清楚的解釋,隻能提供一個大致的輪廓。我們在這裏也隻能簡單地介紹有關智力活動在大腦兩半球不同分工的一些常識。

現代科學已經證明,人類的不同智力,如語言能力、音樂能力、辨別空間和方位的能力,是由左右兩側大腦半球分別擔負的。一般來說,左腦負責語言及其相關的理性思維能力,右腦負責辨別方位能力、音樂能力和有關形象思維能力。以至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因腦手術而損傷右腦的人,出門後拐一兩個彎就找不到自己的家門;因腦手術而損傷左腦的音樂家,盡管已成為“半癡呆”,卻仍能寫出動聽的音樂作品。

兩側腦半球雖然有上述的不同分工,但一個人的智力是否正常,即需要兩個半球的相互聯係、相互協同和相互製約。腦科學研究發現,左右腦半球之間,有一個名叫“胼胝體”的組織,其中的1億7千多萬根神經纖維專門負責傳遞兩側的信息。如果胼胝體功能障礙,或手術切除胼胝體(醫學上稱為“割裂腦”),會造成兩側大腦音訊不通,就會“各行其事”,出現令人費解的行為,如一隻手抱住孩子,另一隻手卻去把孩子推開。

正是由於左右半腦的協同作用才能使智力正常發揮功能,因此,我們的健腦益智訓練必須同樣注意兩側大腦的不同特點,同時加強理性思維(如語言、推理、判斷等)和形象思維(和音樂、體育、繪畫等)的訓練,切不可偏重或偏廢。

遺傳對智力的影響

毋庸諱言,父母的素質好,智力高,生出的孩子一般都會具有高智力的基因。目前有些國家建立了“精子銀行”,用來貯存智力超常、身體健康的著名科學家的精子,專門用來作人工授精,希望能培育出高智力的優秀人才。有一位迫切希望生出“龍子”的婦女,接受美國加利福尼亞“精子貯存中心”所貯的28號精子後,產下了世界上第一位“諾貝爾嬰兒”,取名“多龍”。孩子的“父親”是一位智慧超群、身體健康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多龍的媽媽堅信智力來自遺傳,所以采用了這種方法來創造“神童”。小多龍也不負眾望,剛出生4個月,就達到了平常10個月孩子的記憶力水平,1歲多就在遊泳、行走、攀登等方麵的能力上遙遙領先於同齡兒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