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視環境與教育對智力發展、提高的影響是不對的;但是,忽視遺傳在智力方麵的作用也是違反科學的。生物學告訴我們,遺傳為智力發展提供了最基本的物質基礎——大腦。分子生物學進一步為我們提供了佐證:在人類細胞核中有兩種物質,分別叫做“脫氧核糖核酸(簡稱DNA)”和“核糖核酸(簡稱RNA)”,前者是大量“遺傳密碼”的集合體。DNA是由“堿基”組成的,每3個堿基組成一個密碼,幾個密碼組成一個基因,一個基因表示一個種遺傳信息,許多基因構成一個DNA分子,因此,DNA實際上是由遺傳信息組成的。在精子與卵子結合而形成受精卵時,來自父親一半、母親一半的DNA,分別帶著父母親的個體性狀,結合而產生出一個新的生命,這個新生命也就獲得了父母親的素質和性狀特征。父母的大腦發達,思維敏捷,也是一種遺傳信息,也會反映在生殖細胞的DNA上傳給下一代。所以說遺傳決定智力的素質。

還有一項科研成果可以證明遺傳對智力的先天作用。那就是兩性之間的智力差異。英國的帕克兒童醫院人類發展研究所有一位著名生理學家,名叫赫特,他的研究告訴我們,男女之間的智力差異,與各自所含的不同染色體(即決定男女性別的遺傳基因)有關,人的細胞核內有24對染色體,其中23對相同,隻有1對決定性別的染色體不同,正是這一對極其細小的遺傳物質使大腦產生了兩個半球的偏側性差異,影響了大腦的結構。男女智力的這種差異在嬰兒時期就能表現出來。一般來說,男性嬰兒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眼睛所看到的物體上,如色彩、圖形;而女性嬰兒卻對耳朵所聽到的聲音更感興趣。女孩在生理發育上早於男孩,因此心理發展也占優勢。例如,女孩開始說話要比男孩平均早2~3個月,這種優勢一般要保持到青春期之前。小學的女生往往用語言上的優勢,以記憶、背誦的方法來獲取知識,並且能取得好成績;男孩子在小學階段大多趕不上女孩。在思維能力方麵,女孩子在考慮問題時常常帶有濃厚的感情色彩,側重於形象思維;而男孩子考慮問題具有廣泛、靈活的特性,創造性較強,偏向於邏輯。因此,在中學階段,所學的知識越來越深奧,需要較強的邏輯思維能力,所以男生會漸漸趕上女生,甚至超過女生。而這些差別與遺傳所造成的染色體差異有直接關係。因此,可以證實遺傳對智力的先天性影響。

教育與智力的關係

心理學家把環境對人的智力影響劃為兩類,一是自發因素,二是自覺因素。教育即屬於自覺因素,是人為設置的、有目的的環境因素。這種環境與一般環境的不同之處在於,教育是人類有組織、有計劃地傳遞社會經驗、發展智力的一種方式。

教育,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自我教育。對少年兒童來說,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是絕對重要的兩種形式,對促進大腦素質的發展和人才的培育起主導作用,決定一個人的成才速度和成才方向。

家庭教育對孩子的成長有無可比擬的巨大作用。嬰兒從一降生開始,就處於家庭教育的環境之中。父母是天生的教育家,他們的言語、行為也是一種對子女的有目的教育,牙牙學語、跚跚學步、白日嬉戲、夜數星月,樁樁件件,都包含著父母望子成才的心願,體現著引導孩子興趣誌向的努力。孩子的成才方向,往往在學齡之前就被父母塑成雛形。不僅如此,孩子未來的道德、行為、思想,甚至性格,都與家庭教育息息相關。人們常常用美國的兩個家族為例,來說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這兩個家庭都是維持了八代以上的大家庭。第一個家族的祖先是著名哲學家愛德華,他不僅自己德高望重,深受人們景仰,也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子孫。在他的八代子孫中,有13位大學校長,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學家,20多位議員,1位副總統。而第二個家族的祖先是臭名昭著的酒鬼和賭徒,名叫珠克,他自己是一個萬人不齒的惡棍,在他的“熏陶”下,八代子孫中,“湧現”出了300多名乞丐,7個殺人犯,60多個盜竊犯。從這兩個對比鮮明的例子中可以看出,家庭教育對後代的影響多麼重要,多麼深遠。這尤其要引起當代父母的警覺。

孩子長到入學年齡,就要走向學校,接受學校教育。學校教育對智力的發展有著更強的目的性,是有計劃、有組織地提高孩子智力的場所,有著得天獨厚的條件。無論在小學、中學、大學,還是在幼兒園,都有一批受過專門訓練、具有專門知識的教師;都有係統的教材、教具;還有必要的學習環境、圖書資料、儀器設備……這些條件,在科學的益智理論指導下,在教師們的努力下,遺傳因素所造就的一個個大腦,就會被誘導、被激發,各自向不同程度的最優化智力發展。可以說,學校教育是促使遺傳因素最優化、家庭教育係統化、社會教育明朗化、環境因素知識化的智力發展因素。

教育的過程是平凡的、艱苦的,但教育的效果卻是神奇的。得不到良好的教育,再聰明的大腦也會變得愚笨;經受過有效的長期教育,遺傳素質一般的人也有可能成為天才。“狼孩”或“豬孩”也許原先有著正常人的大腦,但沒有正常人的教育,他們便失去了正常人的智力。這方麵的例子很多,據說100多年前有位外國的王子,小時候聰穎超人,天資不凡,是王位的最佳繼承人,但被惡人綁架,與世隔絕十幾年,到重見天日時,已經變成愚癡之人。雖經百般努力,盡心施教。智力進步仍不明顯。死後解剖發現,他大腦的溝、回浮淺而簡單,連類人猿也不如。——這就是缺乏教育和環境影響的結果。

與此相反,教育改變人類生理,使凡人成為天才的故事更是不乏其例。著名的大音樂家貝多芬、哲學大師黑格爾等人,從小都被認為智力平庸,沒有培養前途。教師曾給貝多芬下過結論,指明他不可能成為作曲家;黑格爾被人們稱之為“木頭人”。然而良好的學校教育加上刻苦自學,在付出辛勤的勞動之後,他們卻成了偉大的天才。

早期教育對智力發展的作用更大。科學研究證明,學習某些知識,有各自的最佳時期;而絕大部分知識的最佳啟蒙時期是在4~8歲。六七歲以前所學的東西,往往終生不忘,繪畫、音樂等形象性、知覺性的知識,在4歲左右最為敏感,這時候最容易培養或發現繪畫、音樂苗子;而朗讀、外語則在小學低年級時進行啟蒙教育更有成效……因此,要求全社會重視教育,是提高中華民族智力素質的最有效的措施。

綜上所述,遺傳、環境、教育是關係智力發展的三個因素。這三個因素是一個統一的整體,缺一不可。打個比方:一個人的智力發展如同一棵樹木的成材,遺傳因素是樹的種籽,種籽的優劣決定著這棵樹能不能成長;環境因素是培育種籽的土壤,土壤的優劣決定著小樹的根基能否紮牢,也決定著樹的營養充裕與否;而教育則好比陽光、雨露和肥料,它決定著樹木的生長速度和樹木生長的質量。

當然,這三種因素對一個人來說並不是僵死的,一成不變的。人們可以通過主觀努力去改善他們,使之有益於智力的提高。例如,可以通過父母之間的優化組合、采用優生方法、醫學方法以及胎教方法來改善遺傳因素;通過優化環境、改造環境來構築環境因素;利用教育的技巧來加強教育因素。

男孩女孩的智力對比

智力有沒有性別差異?男孩女孩誰聰明?這是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們都在探討的一個問題。

現實生活中有這樣一種現象:在小學階段,多數女孩比男孩的成績好;進中學以後,女孩漸漸就不如男孩了。這種情況,是由於智力的性別差異造成的。

智力有性別差異,這是肯定的。但如果以成績的好壞來判斷男不如女,或女不如男,那就有些片麵了。因為學習成績隻能反映智力的一個側麵。實際上,智力的性別差異,隻說在智力的各個方麵,男女兩性各有所長、各有所短,而不能說誰聰明,誰愚笨。

科學家做過這樣的實驗:將男女孩兒單蒙上眼睛,用左右手分別去觸摸各種物體,然後讓他們說出物體的形狀。結果發現,女孩的兩隻手觸摸的感覺沒有什麼差別,而男孩子左手的準確率卻比右手高。這種左手強於右手的差別是從6歲左右開始才有的。

我們已經知道,大腦的右半球對空間識別的能力較強,而左半球的語言功能較強。男孩子的左手分辨能力強於右手,就說明了他們的空間識別能力好;6歲以後出現這種情況,說明6歲以後左右大腦開始分化,空間識別能力漸漸完全集中於大腦右半球;與此相應,語言功能也漸漸完全集中於左半球。女孩子左右手的分辨能力沒有區別,提示她們的語言功能沒有完全集中在左半球。實驗證明,女孩是在同時使用左右大腦的過程中來處理語言信息的,在她們大腦後部的視聽語言中樞,聯係左右腦之間的神經通道明顯多於男性,所以女孩在語言能力上超過男孩,具有語言和對聲音分辨的優勢。在嬰幼兒時期,女孩學說話的年齡比男孩平均要早2~4個月,也是這個道理。

有利必有弊。女孩的語言能力強,但卻因為她們的語言功能不能向左腦集中,就要使用右腦來分擔語言功能。因此,右半腦不能“專心致誌”地從事空間識別功能,所以,她們的抽象思維能力和空間想象力就不如男孩。

這樣,我們就知道了為什麼小學時女生成績好於男生,初中時差距逐漸縮小,高中時女生逐漸落後的原因了;小學課程偏重於機械記憶,而女生具有機械記憶優勢;而初、高中課程逐漸變得以抽象思維為主,所以男生要占優勢。

為什麼男孩和女孩的大腦兩半球會有這樣的優勢差異呢?原來,男孩在胚胎時期就有大量雄性激素從睾丸中遊離出來,這些激素會延緩大腦左半球的發育,而促進右側半球的發育,使得與大腦右半球相聯係的左手取得優勢。

在人群中,左撇子在男性中占多數,約為女性的2倍,也是這個道理。

兒童智力的測定

中醫具有一套“司外揣內”的診斷方法,就是從外表來觀察內髒的情況。這種方法對智力發育情況的觀察也同樣適用。這種方法雖然不像現代心理學那樣精確,但卻簡便易行,十分適用。對於家庭來說,也可以隨時運用。

中醫擅長望診,所謂“望而知之謂之神”。其理論根據是“髒腑藏之內,必象形於外”,有內在實質必然有相應的表象。

對兒童來說,首先望其形體,看看發育情況。大多數情況下,體質發育與智力發育在兒童來說,是大致平衡的,因為體力、智力都要依賴“精”的滋養,智力不良多屬先天之精不足。因此,凡是患有五軟(即頭軟、項軟、手足軟、肌肉軟、口軟。“口軟”指唇色淡白、咀嚼無力,口流清涎)、五遲(立遲、行遲、發遲、齒遲、語遲)的孩子,其智力大多有缺陷。

望診注重“望神”。神又主要表現在眼睛上,智力正常的孩子,目光清澈靈動,眼珠轉動靈敏,眉間似有靈氣,呈現出稚秀之色;考慮問題時一本正經,雖然憨態可掬,但卻目光閃動。而智力低下或癡呆兒則正好相反,看上去目光呆滯,麵部表情僵死,眼珠轉動緩慢。

再就要望腦部。中醫認為“腦為元神之府”,頭顱為大腦所居之處,大腦發育可觀察頭顱。尤其是囟門所在的地方,更是小孩子大腦發育的關鍵部位。一般來說,智力較高,大腦發育良好的孩子,頭部飽滿圓潤,無畸形,囟門愈合較好。而癡呆或智力障礙的孩子,往往頭顱發育不良,頭型短小,或頭顱畸形,囟門閉合不全。癡呆兒則多為兩眼外高內低,兩眼離鼻梁較遠,鼻梁根部又低又平,成天半張著嘴,伸舌,口水不斷。

除了望診之外,我國古代還常常利用一些遊戲來判斷兒童智力水平的高低。如大家所熟悉的七巧板,不僅是訓練、開發智力的玩具,也是檢測智力的工具。可將孩子們集中起來,同時拚組,分別記下老師布置的圖形需要多少時間來完成;或在規定時間內自己能創造幾個圖形。

影響智力病因

無論中醫和西醫,都有一套對智力不足或智力減退等的病理認識。兩種醫學理論各有千秋,可以互補為用。現簡介如下:

一是遺傳因素。

遺傳因素,中醫又稱為稟賦。這一點可參閱前麵“智力與遺傳有沒有關係”一題。

二是身體虛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