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1 / 1)

“令”與“為”之別:《廉頗藺相如列傳》

高中語文教材所選《史記?廉頗藺相如列傳》文中“沔池會”一段中有這樣的話:秦禦史前書曰:“某年月日,秦王與趙王會飲,令趙王鼓瑟。”而到後麵藺相如怒逼秦王擊缶之後,相如就讓趙史官記錄:“某年月日,秦王為趙王擊缶。”一般人不大會注意這裏的“令”與“為”二字的不同。兩句的差別還有一點,就是“秦王與趙王會飲”句。趙禦史記錄的沒有這句。在這裏我們倒不必在乎這一句話的有無的區別。我們隻分析這裏“令”與“為”兩個字。從這裏可以看出司馬遷作為優秀史家的高超筆法。

在“沔池會”這一段故事中,司馬遷要表現的是藺相如大義凜然、為爭國體不惜一切、大智大勇的氣魄。而要突出這一方麵,必須把他放到一個矛盾極為尖銳,甚至達到極端的場麵。在這裏,秦王與趙王的會飲,可以說是一個極其恰當的場麵。

首先是一個一貫飛揚跋扈蠻橫不講理的秦王,依仗自己的強大勢力欺負趙王,讓趙王為他奏瑟。秦王表麵上聽瑟,而實際上聽瑟之意不在音,是明擺著辱沒趙王人格,以及趙國的國體。如果趙國就這樣啞然罷會而回的話,趙國將在曆史上留下永遠的汙點。(這是用當時的標準來衡量。現在恐怕也是如此。)而這對於任何一個有氣有血的人,是難以承受的。更有甚者,秦禦史記錄的時候,竟然用了一個上級對下級使用的粗劣字眼“令”字。然而,在強弱不等的勢態下,趙王無奈地接受了。這樣,秦趙兩國的國君態勢優劣就盡顯無遺了。

而就是在這種場合下藺相如的挺身而出“請奉盆缶”,就顯得高大而威嚴了。相如毫不畏懼秦王“左右欲刃”的威脅,用“以頸血濺大王”的拚命架勢相要挾,最終逼迫秦王就範。接著藺相如顧招禦史記錄,禦史記作“為趙王擊缶”。這一個“為”字,是極其耐人尋味。——到底是什麼原因,秦王為趙王擊缶?是怕趙王?自願?還是……?讀史讀到這段的時候,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想法。這樣,藺相如就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陷秦王於更加被動的地位。趙國自然就更勝秦一籌了。

曆來我國史家著史,力求文字簡約而微顯大義。更何況司馬遷是此中名手。所以我們在閱讀分析,或者給學生講解時須細心體會這類細小不起眼的地方。這樣不僅會提高自己的賞閱古文的素養,在講課的時候也會得心應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