嶽陽樓是一篇精妙絕倫的讚美詞(1 / 2)

嶽陽樓是一篇精妙絕倫的讚美詞

範仲淹的《嶽陽樓記》曆來為人們所稱道。多年來,一直被選入初中語文教材。在分析這篇文章時,人們大多認為文章主題表現的是作者憂國憂民,以天下為己任的政治抱負和雖處逆境仍不計個人得失昂揚奮進的精神麵貌。其主要依據就是文中的最後一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然則何時而樂也?其必曰:‘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乎。噫!微斯人,吾誰與歸?”。

誠然,這種分析是有道理的。如果從教育學生的憂國憂民思想出發,就應當這樣分析,引導學生向這方麵理解。

然而,我認為這樣的理解是偏頗的。至少並不全麵。如果照這樣分析,那就會令人感覺這篇文章前後的內容有矛盾。

文章開頭寫:“滕子京謫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廢具興”,取得這樣好的政績,“乃重修嶽陽樓”,並且又邀請範仲淹“作文以記之”。

這段文字平鋪直敘,簡潔明了,看似平淡。一般情況下,人們不去細加品評。但是恰恰就是這個段落,給讀者留下了許多疑問:能做到“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不會隻有滕子京一個人。範仲淹對這個政績,內心會有什麼樣的感受?滕子京為什麼隻邀請範仲淹“記之”,而不去邀請別人?範仲淹要記的話,就多記一些歌功頌德的話是了,為什麼偏偏要在後文大篇幅發那麼多的感慨呢?

顯然,照傳統那樣理解,後麵的“憂”的思想感情與“政通人和,百廢具興”的樂的意味不符。

我認為,《嶽陽樓記》這篇文章的憂國憂民思想是次要的。——它的主旨思想是讚美人,讚美的是滕子京。

要真正體會這一篇《嶽陽樓記》的本意,我們就不能不考慮範仲淹與滕子京的關係以及當時的社會情況、這兩個人的遭遇等。

範仲淹出身微寒,幼年喪父,靠自己發奮讀書考中進士,步入仕途。他在政治上積極主張革新,興利除弊。這就與當時的保守派發生矛盾。他性格耿直,不畏權貴。這對於仕途中人並不是好事。因此他得罪了權貴,在仕途上屢糟坎坷,幾遭貶謫。

但是,範仲淹並不失其憂國憂民之心,勵精圖治之誌。常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自勵。這是他的主流思想。無論何時何地,他都力主革新,在政績方麵頗有建樹。

範仲淹以如此之人格,在政治生活中,恐怕難以找到與他誌同道合,用現在的話,可稱為“同誌”的人了。而且在幾遭貶謫後,許多跟他關係不錯的人,也都漸漸地疏遠了。這不能不更令範仲淹感到悲涼與失落。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有那麼一個人,能夠像他一樣,無論遭遇如何,也不改自己誌趣,仍然能夠積極進取,成績頗顯的時候,範仲淹就會趕到莫大的欣慰,自然就會給予許多嘉許讚揚。

竟然就有這樣一個人。雖然極為少見,幾乎是絕無僅有,然而畢竟還是有這麼一個人。他就是滕子京。

滕子京和範仲淹是同年進士,曾共同防禦邊郡,抗擊西夏的入侵。兩人都學高耿直,誌趣相投,素來友善,互為知音。滕子京因事被人劾奏,範仲淹力保不已。但最終的結果是,滕子京被貶到了嶽州,也就是《嶽陽樓記》中所說的巴陵郡。第二年,範仲淹就被貶到了鄧州。兩人可稱為是:“同是天下淪落人”了。而在這當中,範仲淹一直牽掛著滕子京。因為滕子京在被貶時“憤鬱頗見辭色”。範仲淹惟恐他因而再罹禍端。

幸而,滕子京沒有讓範仲淹失望。他在被貶到嶽州以後,依然是盡職盡責,努力政務。也與範仲淹那樣,頗有建樹。隻用一年多,就使巴陵人民安居樂業。又成功擴建了嶽陽樓。這是值得高興的事情,所以就寫信給範仲淹,特請範仲淹“作文以記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