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閱讀與解題(1 / 2)

古文閱讀與解題

十年來,語文高考各知識點檢測命題形式與內容上雖幾經變化,但文言文閱讀考查卻總是變中求穩,有律可尋。我謹對近五年來高考文言文部分的設題情況及解題技巧作一粗略分析以供眾考生參考。

一、讀透原文

讀透原文是解題的關鍵,考生接觸文章以後先測覽文章1-2遍,先求“通達”,即對文章中的基本名詞術語例如人名、地名、官職名以及其他文化習俗名要心中有數,接著可憑借設題內容進一步確定文章中的精讀,跳讀部分(設題部分要細讀、防陷阱;未設題部分可粗讀、不多糾纏),據此文章的基本情節,內容已經有了粗略了解,可再次借助最後一個題點的設題內容,進一步解決尚未落實的疑難情節。這時,解題的時機基本成熟,可進入作答各題點階段。

二、明確考查內容,謹防設題陷阱

1、考查常用實詞在特定語境中的意義:

一般實詞在不同語境中所表達的意義是不盡相同的,而命題者通常將甲語境中的義項移用至乙語境從中混殽考生視覺,造成錯誤。例如“嚐置二簿識民善惡”(《資治通鑒》)“識”;識別。在古漢語中“識”有兩音,念“shi”時有“知道”,“識別”“見識”等義項;而念“zhi”時有“記住”、“標誌”等義項,本例題中的“識”應念“zhi”取“記住”義項。又例如2002年高考第11題“(廣)專以射為戲競死”“竟死”:竟然因此而死。古漢語中“竟”有“竟然”、“自始自終”等義。要判定其正確義項,隻要把備選義項代入原文原句,結合上下語境義,如果造成上下語意不暢或矛盾者,那麼可斷定使用該義項必然有誤。如將上例中的“競然”義代入原句,全句意思為“李廣竟然因此死於射箭”,顯然與後文“李廣自殺身亡”矛盾。

由於部分實詞的詞義古今有較大差異,命題人有意將古義譯為今義而迷惑考生:

例如“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禦於家邦”(《孟子?齊桓晉文之事章》)“家”家庭,這裏明顯用今義取代古義。春秋時期,大夫受封的城邑,叫采邑,這便是大夫的家。原句中的“家”是指大夫的采邑,而非現代漢語中家庭的“家”,所以,“以禦於家邦“應譯成進而治理自己的采邑和邦國。”解答此類考點,一般考生總是先確定詞彙的現代漢語義,用現代漢語義去估測句子的語境義,這種思維容易形成一種定勢難以自撥,我覺得解題還是要立足文章的整體才有較大的視覺能力,在字詞前後語境上多分析就不易出錯。

2、考查常用文言虛詞在語境中的意義作用

該題點設題通常采用如下形式:

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組是:

A.今如此以百騎走,匈奴追身我立盡

今以鍾磐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

B.是時會暮,胡兵終怪之

會天大雨,道不通,度己失期

C.既出塞,出東道

始皇既沒,餘威震幹殊俗

D.百姓聞之,無老壯皆為垂涕

事無大小,悉以谘之,然後施行

(2002年高考第12題)

這種設題形式的四組備選句子,每組各有一句出自考生熟知的教材中,命題人有意讓學生憑借已有的思維優勢去推斷查核另一陌生的知識內容,體現了“課本知識,課外設題”的精神,這說明平時文言文字、詞教學要嚴謹到位,學生學習要務實勤奮。

3、理解並直譯文中關鍵性句子

2002年高考該題點考查形式由往年的客觀選擇改為主觀直譯且置於Ⅱ卷中的筆試中進行。直譯文句對考生無疑加大難度,因為以往的客觀選擇題,考生往往不排除利用猜押的思維心理得出答案的可能,而主觀直譯卻要求考生要具備嫻熟的語言表達基本功,否則譯文非不通達即不得體。

一般說來,翻譯句子有提供比較詳細的語言背景,如2002年高考文言譯句是Ⅰ卷中語段內容的延續,所以譯句子對考生來說實際上是在原有的思維基礎上進一步拓展思維,具體說就是對古漢語字詞的再度考查,如何譯好句子,我認為:

(1)譯好古義:

例如“下視其轍,登軾而望之”(《左傳、曹劌論戰》)要譯成“下了戰車、察看齊軍戰車痕跡,又登上戰車,扶著車前橫木瞭望齊軍敗逃情況。”如果把“下”譯為“俯下身子”、“登”譯為“登上車前橫木”就錯了。

(2)譯出字詞的活用義

例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戰國策、齊策》)要譯成“我的妻子認為我美,是偏愛我。”句中“美”由原先的形容詞活用為意動詞“認為美”,“私”由原先的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偏愛,如果譯文沒有體現這種變化,就錯了。

(3)要譯出某些虛詞的語氣

例如“技盍至此乎!”(《庖丁解牛》)譯文①技術非常高明譯文②技術怎麼高明到這樣的地步。“盍”在句中表達一種強烈的讚歎語氣,而譯文①譯成一般陳述語氣,大大削弱了原句的讚歎力度,而譯文②則十分貼切譯出原文的語氣。一般說來,實詞譯得準,能傳真虛詞譯得好,能傳神,但要達到傳神境界,實屬不易,但做為教學方向,可深思力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