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注意譯文的規範與簡潔
譯文規範,即用規範的現代漢語直譯原句,遣詞造句要符合現代漢語的習慣規律。
如“君子哉若人”(《論語?公冶長》)按古漢語語序譯是“君子啊,這個人!”但這不符合現代漢語語序,應譯為“這個人是君子啊!”所謂譯文簡潔,指譯文不得囉唆,拖泥帶水。例如2002年高考第16題(2)“及死之日,天下知與不知,皆為盡哀”譯文是“到死的那天,天下熟知和不熟知他的人,都為他竭盡哀悼。”有些考生譯文冗長,加上許多無關的內容,既不準確也不得體而因此失分。
4、賞析作品中的形象意義
近年來高考文言文閱讀材料的選擇與時政熱點不無聯係,設題內容有以下幾種傾向:
(1)表現人物除惡打黑當仁不讓
(2)表現人物勤於政務孜孜不倦
(3)表現人物用兵神算銳不可當
(4)表現人物懷柔有方夷狄歸順
作品中的人物或文官或武將都以肯定頌揚正麵立論為主導,為此命題人通黨采用與題幹無關的信息“魚龍混雜”以假亂真而迷惑考生。
例如2001年高考第15題:以下句子分別偏為四組,全部表現田單“兵不厭詐”手段的一組①燕王以為然,使騎劫代樂毅。②乃令甲卒皆伏,便老弱女子乘城。③遺使約降於燕,燕軍皆呼萬歲。④令即墨富豪遺燕將,燕軍由此益懈。⑤牛尾熱,怒而奔燕軍,燕軍夜大驚。⑥燕軍視之皆龍文,所觸盡死傷。
A、①③⑤B、①④⑥C、②③④D、②⑤⑥
解答此題,首先必須明確成語“兵不厭詐”義即“作戰時不排除使用欺詐策略手段迷惑對方。”據此可以排除①項(燕王行為),A、B項不可選,⑤、⑥項都是“田單用計的結果而非用計手段”,故排除D項,答案為C。一般說來,解答此題,可用反問思維法去排查與題幹無關的項,即可快速準確選中答案。
5、綜合評價作品思想內容:
此題為文言閱讀最後一道題點,側重考查學生對文章信息的全麵把握,一般說來通常有兩種沒題陷阱。
(1)無中生有:選項中所陳述的信息內容在文章中壓根就無,純屬子虛烏有,而命題人卻有意識地利用句子中部分有多種義項的實詞來個移花接木,讓學生不知所措。說明白些其實質仍然是查檢字詞。
例如《元史.儒學》有這麼一段話“程萬海方顯貴裏,其家氣焰熏灼,即違法,不不敢嗬問,其樹外門,侵官道,長孺亟命撤之。”命題者這樣表述“……長孺秉公執法,亟命權貴程萬海砍掉侵占官道的門外大樹。”學生沒有讀透末字“撤”的意義,很顯然“長孺不是撤樹”(文意不通),而是“撤去他侵占官道而修建的外門。”命題人巧將文中的“樹”譯成名詞“門外種的樹”,卻不知在這裏是動詞“建造”。因為設題十分精巧,陷阱隱蔽極深,考生若不細致分析上下語義,深入思考,極易上當。
(2)混雜信息:
命題人往往將某人為官前後的政績,或一個人在不同地點的行為,或多個人的行為品質混雜一團以惑視聽。考生在作答思維時由於對原材料信息把握不準容易在視屏上出現“雪花點”如同電視收視屏上出現的幹擾信號,覺得表述的信息似是而非卻又難以判定,最終憑運氣。會形成這樣的結果,主要原因是沒有讀透文章。因此考生在閱讀過程中要克服草率麻痹的通病,對有設點的文中信息的閱讀宜細不宜粗,而在枝節情節上又不必過分攪纏而造成思維疲勞。
高考文言文閱讀設題由來已久,早在“文革”前,無論是高中文言文教學還是高考文言文考查,都被列為重點。恢複高考至今20幾年來,高考試卷的命題形式與內容要求始終在不斷的變化完善之中,但我覺得唯有文言文閱讀這塊天地,操作性極強,比較現代文學作品賞析,文言文閱讀固然有一定的語言文字障礙難度,但學生的得分率卻不低,其原因就是文言文閱讀的實在可操作性。
時下的熱點是改革,今後的高考也必將與社會其他行業的改革同步而與時俱進。但無論如何改,文言文閱讀考查內容是不會被刪去的,這是我們民族傳統文化中的一顆璨燦明珠,改革僅在考查形式上的變化,今後的若幹年內我敢斷言,文言文閱讀考查形式將逐步從客觀選擇的形式上解脫出來,而采用主觀評析的形式,這是傳統文化的回歸。實際上也隻有這樣考查,才能真正檢測學生的文言基本功。
時代要求我們對文言文教學更加務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