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閱讀積累夯實語文根基
新修訂的《語文課程標準》對閱讀提出的總目標是:具有獨立閱讀能力,注重情感體驗,有較豐富的積累,形成良好的語感。學會運用多種閱讀方法。能初步理解,鑒賞文學作品,受到高尚情操與趣味的熏陶,發展個性,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書閱讀淺易文言文。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1~6年紀學生背誦古今優秀詩文160篇(段),7~9年紀學生背誦80篇(段)。這一措施指出了語文走的是一條“重閱讀,重積累”之路。,閱讀是方法,積累是目的,知識的積累主要通過閱讀獲得。那麼,在閱讀教學中怎樣加強積累呢?
一、加強閱讀宣傳,營造積累氛圍。
在明確閱讀目的的前提下,有的放矢,閱讀才有動力、效果。可通過各種方式大力宣傳閱讀重要。如介紹老一輩的著名作家魯迅、郭沫若、茅盾、巴金等曾在年輕時代得益於閱讀的事跡;一個大學校長在畢業典禮上對學生說:若工作時你們能做到每天閱讀半小時的書,你們將會脫穎而出,否則將一事無成,閱讀是對人終生受益的經驗;也可用名言錦句:“三日不讀書,麵目可憎”來強調閱讀的重要。
明確了閱讀重要後,就要努力營造閱讀的氛圍。開設“讀書角”,由專人保管圖書的借閱。引導學生認識讀書的三種境界:“望斷天涯路”、“衣帶漸寬終不悔”、“驀然回首,伊人卻在燈火闌珊處”,創造適於閱讀的環境,達到閱讀的心境。
二、選擇閱讀內容,跳出積累誤區。
“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入鮑肆之屋,久而不聞其臭”。閱讀內容的選擇對於塑造人格也有著同樣的效應。要讓學生讀高品味的書,做高品位的人。書分為上、中、下三品,上品書使人受益,如橄欖,越咀越有味;中品書使人無害,如雞肋,棄之可惜,食之無味;下品書使人無益,如白粉,隻要染上,危害越來越嚴重。不僅要學會分辨書的品味,還要知道對於我有用的書,才選擇。麵對信息社會中鋪天蓋地的資料,我們不能成為信息的奴隸,隻有學會篩選信息,才會成為信息的主人。否則,會象大海撈針,一場空。
對學生的閱讀內容還要有意識的調控,雖然內容都有意義,但由於性別的差異,閱讀有明顯的取向性:女生喜歡情感類,男生喜歡科技類、武俠類。就需要老師做適當的引導,讓男、女生的閱讀具有互補性,拓展閱讀麵,以免缺乏“營養”,得“貧血病”。
三、指導閱讀方法,加快積累進度
方法的重要無與倫比,方法得當,閱讀的效果才明顯,可從以下方麵指導:
(一)朗讀方法引導
訓練模式是:初讀感知語言——再讀品味語言——三讀領悟語言——四讀運用語言,讓整個課堂充滿朗朗的悅耳讀書聲,在讀中還語文以生命、活力。
模式的理論根據:“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書讀百遍,其意自見”說的是朗讀與理解的關係;“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說明量的積累會產生質的飛躍,為什麼讀書這麼重要?因為語文的根本任務是學習語言,學習語言的根本在於習得語感,語感的獲得就是讀、讀、讀。葉老說:“至於文字語言的訓練,最要緊的是訓練語感。”“多讀作品,多訓練語感,必將漸能駕禦文字。”誦讀即有聲之讀,誦讀是感知教材內容的一種手段,學習語文的一扇窗口。加強誦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增進學生對文章的理解與領悟。它最突出的特點是直覺性,一般不需要理性思維作中介,就能敏銳識別語言的內涵與情味,正誤與優劣。可以看到作者的神思匠心及文章的要義,對於文章的妙處,隻有通過反複誦讀才會體味到的,對於各種語文知識,技能的獲得,也靠反複讀,在不斷的語言感受中領悟,而非教師的講授灌輸中接受的,並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朱自清說:“吟誦,對於探究所得的,不僅能理智地了解,而且能親切體會。不知不覺之間,內容和理法就化為自己的東西。”實踐證明,誦讀可以讓學生領悟到文章的豐富的內涵,體味到其韻外之致,得到言有盡而意無窮的美感。讀出語言的味道,在讀中受到感染、熏陶,體現語言藝術的真正魅力,在抑揚讀頓挫、輕重疾徐的朗讀中可以聽出作者字詞句篇的劃分,語修邏文的處理。
誦讀的具體方法;配樂朗讀、集體朗讀、個別朗讀、兩人對讀、男女對讀、分小組讀、表演朗讀、多人交替讀、常速讀、快讀、慢讀、輕聲讀、高聲讀、競賽讀、接力讀、模仿讀、限時讀、自選讀等,學生讀得有聲有色、有滋有味、搖頭晃腦、自我陶醉、身受感染,讀之以情、讀之以趣、讀之以理、讀之以思、讀之以法,在讀中領悟語言學習的樂趣,還了學習語文的真正魅力,代替老師的枯燥的條分縷析,還語文的本來麵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