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1 / 2)

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古人雲:“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於不疑處有疑,方是進矣。“可見,在讀書學習中敢於質疑至關重要,學習如果不質疑,就像沒有水和氧的生命一樣,不可能有勃勃生機,而且遲早會枯竭死亡的。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

一疑是深思熟的結果

愛因斯坦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如果沒有深入地思考,潛心的研究,是很難發現問題的。古代著名教育家孔子對那些學習不能發現疑問,提出疑問的人感到無可奈何,他強調為學要能“多聞闕疑”,“多見闕殆”,也就是說要有存疑精神。在實際教學中,我發現一些學生常常是“無疑可問”,這與他們不深入思考是緊密相關的。因為疑問的產生是和深思熟相聯係的,能思則能疑,思得越深,提出的問題就會越尖銳,相反,不思則無所謂疑。善不善於發現疑也能檢查學生學習是否認真思考和善不善於思考。

二疑是追求新知的起點

有了疑問,並不說明思維已達到終點,相反,他意味著思維獲得新的起點。這就要求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提出疑問以後還要進一步思考,要主動釋疑,隻有如此,學生才能獲得新知。而在教學中我也發現一些學生常常是“疑而不問”。有的是怕批評,有的是怕嘲笑,不敢問,有的是不積極,不重視,不屑問。韓愈在《師說》〉一文中說:“人非聖賢,孰能無惑?惑而不從師,其為惑矣,終不解矣。”有疑而不問,思維的鏈條就會斷裂,獲得新知的途徑也會被切斷。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質疑,釋疑,解惑。因為釋疑解惑的辦法離不開思,離不開問,離不開學。疑而促進問,問而獲得知。由此可見,疑是獲得新知的開端,“進道之萌芽”。

三疑是振奮創新的動力

孟子說:“盡信書,不如無書。”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通過質疑,能使人們擺脫書本的束縛,發現前人認識上的不足,能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而不人雲亦雲,隨波逐流,尤其是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鼓勵學生大膽質疑,對於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創造性人才尤其重要。因循守舊,墨守成規是永遠無法超越前人的,不敢質疑,不善質疑是難以深造自得,獨樹一幟的。

疑是學習的鑰匙,讀書的起點,也是增長智慧的階梯。那麼,教師在教學中應如何激發學生積極思考,培養學生大膽質疑的能力呢?

一發揚課堂民主,還學生思考的權力,創設和睦活潑能思的氛圍。

英國哲學家約翰密而曾說過:“天才隻能在自由的空氣裏自由自在的呼吸。”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就要最大限度的發揮民主教學思想,創設民主平等自由和諧主動探討和大膽質疑的教學氛圍.為學生提供較多的“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積極性。課堂教學不要把學生的思維禁錮在一些條條框框裏,要給學生充分的民主和自由。從某種意義上說,教學的民主程度越高,學生在課堂上自覺質疑的熱情就越高,創造性思維就會越活躍。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魏書生在上課時總愛把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學習方法與學生共同商量。它的這種教風,給了學生充分的自主權,讓師生真正處於平等的地位,從而把教師的意願化為學生的意願,給課堂帶來了活力和生機。在這種環境中學生以主人和高度責任感自覺學習探索,思維就會異常活躍,就容易發現問題,也會積極的去解決問題。愛因斯坦也說過:“學校憑借恐嚇和權威來管理學生是一件最壞的事,他破壞了學生深摯的感情,真誠和自信,他養成學生馴服的性格。”要讓學生敢於質疑,就必須改變教師管得過多過死的局麵,要允許學生犯錯誤,要變嚴厲批評為積極的鼓勵,還要善於運用表揚的武器,減輕學生的心理壓力,讓他們感想敢說敢做。教師應從教育的主宰者,操縱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引導者啟發者,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