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語文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障礙(1 / 2)

排除語文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障礙

現代信息技術所創造的網絡文化與教學時空,正悄然地改變著我們的生活、學習、閱讀和思維方式,並逐漸成為我們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和教學理念發展的新舞台。近年來,教育部非常重視普及信息技術教育和推進信息技術建設,廣大語文教師也審時度勢、積極迎接這場全新的挑戰。利用多媒體優化課堂教學,提高教學質量,特別是來設法革除我們傳統語文教學的最弊端,現在已成為語文界同仁的共識。而任何一種新生事物的出現難免稚嫩與不足,我們對多媒體教學的理解、設計和應用也存在一些誤區、障礙,現略舉幾個實際教學案例並提出一些應對的策略。

障礙之一:以視聽欣賞取代文字品讀。語文多媒體課件往往集聲音、色彩、動畫於一體,連接古今,包羅萬象,這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學生的視聽需求,激發了他們對多媒體課的極大熱情。於是很多教師煞費苦心,力求在課件中包容大量的聲音圖象信息,並在課堂上(特別是公開課)充分運用。一架飛機空難後觸目驚心的殘骸;一幅迷人的插圖或憨態可掬的卡通形象;一段舒緩悠揚的動聽音樂;答對問題之後一陣熱烈的掌聲……多媒體教學將難以觀察到的現象、跨越時空的景物、抽象的概念等形象地演繹出來,給學生以鮮明的感性認識,這本來是好事。如有位教師教《死海不死》一文中死海的形成原因,為了便於學生理解,教師下載資料,自製了“死海形成原因”教學課件,演示給學生看,使學生準確地了解了相關的文字內容。但也有這樣一種現象:不顧教學實際、不考慮優化教學而依賴媒體調動學生,營建所謂的課堂氣氛,語文課堂上學生讀書的時間越來越少,以前的書聲琅琅也被看作“不合時宜”的教學環節而舍棄,這不能不令人擔憂。

我總覺得現在的學生接觸的東西太實際了,想象的空間太少了,缺少從容欣賞那種寄托於文字的清幽淡遠意境的心態。我們應該認識到,語文學科的內容極其豐富,尤其是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其豐富的內涵並非一個畫麵、一幅場景所能表達及包容的。簡單的“聲音”、機械的“圖解詮釋”隻會破壞語文教學美妙的韻味,不恰當的多媒體運用可能導致非預期的效果。

應對策略——排除偏離障礙,走出語文多媒體“唯尊”的誤區。語文課永遠姓“語”,而不能將語文課上成“影視欣賞課”、“電教課”“曆史課”……語文多媒體課件從本質上說隻能是一種輔助手段、課程資源,不能偏離了語文學科的“語言本位”,“必須在閱讀教學中突出語言品味、語言揣摩、語言運用等能力的培養。”比如教學《天上的街市》一文,有位老師使用FLASH做了“牛郎織女鵲橋會”的動畫、拍攝下“萬家燈火的城市”夜景,還配上了優美的鋼琴曲,課堂上學生的興趣是有了,但熱熱鬧鬧的一節課過去,似乎什麼也沒有留下。

再請看著名特級教師洪鎮濤老師同樣的一節課。他先範讀《天上的街市》,以個性化的聲音讓學生感受朗讀的魅力,接著對學生進行非常到位的朗讀指導,使音調的高低、節奏的緩急等朗讀技巧與對詩的品味結合在一起。在教第一節詩時,洪老師抓住“天上的明星現了”中的“現”字,並試換成“亮”字,引導學生辨析、品味,加深了學生對詩意的理解。然後,洪老師又把這節詩的前兩句與後兩句調換位置,通過比較、品析,使學生體悟了詩歌行文思路一致性的特點。

這堂課並無美妙的音樂、華麗的畫麵,卻又處處讓人感受到真切的“語文素養”。由此看來,教師的個人學識修養即內功才是第一位的,多媒體的運用與否、如何運用最終是由教師決定的。

“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同樣道理,也不應該以視聽欣賞代替語言文字的品味。我們教學《神奇的極光》一類科普文,可以放手叫學生去解讀文本,發現問題,小組議議。教師再相機點撥,提綱挈領地幫助他們梳理問題、提高習得語言、積累語言的能力,培養探究的意識。而多媒體展示大量的極光現象,解釋物理原理則似乎有點多餘。

障礙之二:以人機對話取代師生間的心靈呼應。現階段語文多媒體教學尚處於初始探索階段,沒有相應的科學的評價課件的標準。限於技術狀況,語文教學課件的製作大多還達不到與語文課堂教學資源和課外學習資源有效整合的高水平。

目前的課件大都是針對一篇課文,教師自己教學過程的翻版,或大段大段錄下自己的分析思路,或按照錄像勾畫線條,或圖解文段給出現成答案,沒有教師發揮教學機智的空間、餘地,沒有師生心靈呼應有的契機,這些恰恰違背了語文多媒體課件設計的本意。有些多媒體課件在播放的程序設計上缺乏可選擇性、可控製性,采用的是不可停止的播放方式,教師沒辦法隨時把它停下來,這也導致課堂上教師的被動、師生間的情感斷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