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除語文多媒體教學應用中的障礙(2 / 2)

應對策略——課件製作注重交互性,運用多媒體勿忘師生互動關係。語文多媒體教學課件是語文課程與信息技術結合的產物,顯而易見,課件可操作性、交互性越強,往往意味著製作難度越大。如果要求我們語文教師都能製作出實用完美的課件,那是不現實的。而且多媒體課堂的互動模式是建立在師生共同操作計算機的基礎上,一般應當是師生各自擁有一台計算機,學生可以兩至三人擁有一台,現在的常規教室條件尚不具備。不過,我們可以下載一些網絡教學課件或去市場購買技術成熟的教學軟件,這類多媒體教學課件都有供學生討論或發表見解的“獨立窗口”,(相當於聊天室裏,論壇BBS)能夠實現由單一的人機對話轉向生生對話、師生對話。有的教師還在嚐試利用網絡進行作文教學改革,學生的作文上傳網上,師生一起發貼評改。

當然,囿於目前的信息技術狀態和物質條件,我們也沒必要一味高呼用多媒體教學來取代傳統課堂。電腦、大屏幕畢竟是物,而語文教師則是靈氣躍動的人,是能夠真正實現與學生心靈呼應的大寫的人!我們要善於運用多媒體這個平台,製作課件時設計好師生互動的環節。

語文學科不同於其他學科的顯著之處就是除了語言文字的學習,還注重對學生情感的熏陶,媒體“武器”再先進有時也無法與語文教師相提並論。例如中學語文教材名篇《觀滄海》一文,誦讀是這課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教學任務。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前我特意截取了電視劇《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吟誦鏡頭:鮑國安所飾演的曹操麵向大海、躊躇滿誌、高聲吟誦《觀滄海》,聲音、景致、神韻可謂絕佳,可學生反應平平,可能有距離感吧。語文課代表舉手非要我再來“範讀”一次不可,其他學生也附以掌聲,看著他們一臉的期待,我頓時豪情萬丈(本來我就自配了有海潮聲的輕音樂):“東臨碣石,以觀滄海……”沒想到學生聽得十分投入,待朗誦到“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裏。幸甚至哉,歌以詠誌!”幾句時,師生一起神采飛揚、胸襟開闊,學生內心深處最好的東風被激發出來,在這一時刻,教師自己的心靈也得到陶冶,教與學的雙方都達到了一種真實的精神提升。

語文新課程標準特別強調塑造學生的人文精神。語文課堂不能少了熏陶學生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的意誌品質和性格特征。在設計多媒體輔助手段時,我們就要考慮到如何做好師生互動,比如留下足夠的交流空間,而非一節課全被音樂動畫塞滿。師生情感交流有時是依托於文本的內容,有時是教師發自肺腑的一段情感曆程,有時隻是那麼一個眼神。這種交流有聲有形的,也有無聲無息的,語文課堂上純美的心靈呼應當是語文教師追求的境界。

障礙之三:以直觀形象取代想象能力。多媒體教學最大的特點就是直觀性。但是,如果一談到多媒體,就把它等同於幾段錄象資料、幾張圖片,那則是我們理解上的障礙。這樣的多媒體輔助教學,不但不能增強學生對語言文字的解讀能力,反而替代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獲取有關信息,限製了學生想象能力的發揮,而且不利於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看電影《王子複仇記》,這就是哈姆雷特,哈姆雷特就是這個樣子的!如此以來,哪裏還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的再創造?

應對策略——創設情境不能越殂代庖,要形象更要想象。美國教育家埃根在《教師的教學策略》一書中談到,教學中不存在一種可以適應所有教學情景的模式或結構,不同的教學目標需要有不同的教學策略與之相適應,世界沒有一種萬能的教學模式。閱讀文本千差萬異,教師理應因文而異,備課時潛心與文本對話,科學設計課的教法與學法,不能隨心所欲地做個多媒體課件就了事。我們應注意到語言文字本身所具有的生動性、形象性、情感性,有的可創設一定的背景情境、誦讀情境即可,像詩詞類文章,如果用某一固定圖象來描繪詩文的意境,肯定是吃力不討好更是禁錮想象、喧賓奪主。如教學馬致遠的《秋思》,配上《孤獨的牧羊人》或蒼涼的古箏,可讓學生迅速進入這首詞的遊子情境。至於“枯藤、老樹”什麼樣,“西風瘦馬”又如何,最好讓學生慢慢體味文字,用心用情誦讀,其想象能力與思維在語言文字形象的感染下最終形成表象,他們自會勾勒出一幅幅相同又不同的殘陽遊子漂泊圖來。這圖畫正是憑借了語言的形象性,充分調動學生的想象能力、思維能力才描繪出來的,這將比任何一個無論製作多精美的多媒體課件展現出來的畫麵都更有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