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獨立思考,個體學習。
學生的“個性學習”是合作學習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前提,因為任何知識和能力的獲得與形成必然有一個過程,學生通過自己的學習,才能發現問題,善於思考,學會發問。
2、組內討論,去粗取精。
在個體學習後,四人或六人合作小組即進入討論。通過比較、說理、摒棄一切認為有錯誤後不妥的答案,篩選出正確的、有創造性的答案供組際交流。通過討論,小組內的學習夥伴在認識問題、解決問題上會有新的提高。
個體學習後,合作小組內立即進行交流,並盡力幫助解決組內成員在自學中的困難。如:仿寫“春天來到人間”、“秋天已在眼前”表示季節變更的句子,有的同學寫的優美巧妙,有的則生搬硬套,此時合作能使他們互教互補,各有進步。
3、組際交流,評價激勵
小組的交流隻能是一個小範圍內的集思廣益,在組織交流的思維撞擊下,還會冒出一些理解更到位,更富有創意的答案。
通過“組際交流”後,教師應利用較短時間,對各小組所反映出來的學習量和質進行單項和和綜合評估,利用簡潔明快、學生喜聞樂見的各種形式(表揚肯定、符號記分)來激發他們積極向上的學習熱情。
三、從“封閉”走向開放,強化語文同各科教學、同生活的聯係。
以自主性、差異性、開放性和體驗性為主要特征的“探究性學習”是一種全新的學習方式,它打破了傳統學科知識學習相互割裂的局麵,注重跨學科、跨領域的學習和現代化教育手段的運用,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使學習能在不同內容和方法的相互交融、滲透和整合中開闊視野,提高學習效率,初步獲得現代社會所需要的語文實踐和運用能力。
1、突破學科界限,鼓勵多角度求和。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學校最大的浪費在於兒童在學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運用他已有的經驗,采用自己的方法去獲取知識。”因此,教師要開放教學內容,關注學習主體的自主建構,相信學生讓他們使用學到的知識、技能和方法來充分地開展自主學習。如有的孩子擅長用表演來表現自己的情感,有的擅長與唱歌來表達自己的感受,有的則喜歡用語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教學中要尊重每個個體的智力特點,讓他們的特殊才能得到展示,才是尊重個性的表現,才是關注人的個性化發展的體現。如《小音樂家揚科》,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音樂天才”選擇了配樂,“語言家”選擇了講故事,“畫家”選擇了畫連環畫,“藝術家”則選擇了演課本劇。這樣給學生自主選擇學習方法,給他們提供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學得興趣盎然。這樣的課堂教學形式,體現了各學科的相互融合,也使的語文觀得以體現。
2、課內外結合,優化教學資源。
語文學習的空間十分廣闊,語文能力的形成的渠道非常多。課堂學習隻是給學生語文引一條路子,更多的還在課堂之外。所以單靠課堂學習語文,是遠遠不夠的,必須為學生拓寬課外學習的渠道,開展課外語文實踐活動,讓學生走出課堂,走向社會,去探索學習,拓展視野,豐富生活,將課堂上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到生活中去解決課堂上產生的疑問。隻有通過親身實踐,才能體會到學習的作用,才能體會到探究的快樂,才會形成有用的學習本領,才會獲得成功的體驗。比如,在學習《說茶》一課後,學生興趣盎然,都有進一步了解探究的願望,教師就鼓勵學生課後搜集“茶”資料,下一課時進行小型茶藝表演及茶具展。在第二課時中,學生帶著自己精心準備的成果,積極交流,樂此不疲,效果明顯超過以往。
因此,語文教學要以課堂為依托,向課外延伸和拓展。隻有注重學生多方麵的語言實踐,才能開發學生多姿多彩的創造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