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及其它科目教學中培養巧設記憶(1 / 2)

在語文及其它科目教學中培養巧設記憶

名人們有驚人的記憶力,我們一般人不可能有那樣驚人的記憶力的。但也不是說,就沒有好記心的,隻要方法得當,是可以培養出比較牢固的記憶力的。至於一些專門研究記憶力方法之書上,所提出的各種各樣的,不下於千種的記憶法,可行不可行呢?當然可行,但是效果不佳,而且難以記住其方法,就更甭說去實行嘍!那麼,哪一種記憶方法最適宜於學生使用呢?是——巧設記憶法。這種方法多為“編字頭歌”式的,但也不完全是。它的特點是:隨意的、沒有任何限製,就是無規律的規律。它最適合於不同學生聯係各自的生活、經驗、體會和自己的愛好等,來巧設記憶。

曆史上,古今中外有許多記憶力驚人的事例。比如,《漢書·張安世傳》載:西漢時的承相張安世,記憶力特別強。黃帝到河東去巡視,遺失了三匣子書,張安世憑記憶,把書的內容全都寫了出來。後來又找到了那三匣子書,相互校對,證明張安世記得一字不差。

我國古典名著《三國演義》描寫益州別駕張鬆,隻把曹操撰寫的《孟德新書》看了一遍,便從頭到尾,朗誦一遍,竟無一字差錯。足智多謀的承相府主簿楊修,對他十分敬服,驚歎張鬆“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

威廉·李卜克內西說:“馬克思的記憶力是罕見的,他從不忘記什麼”。

郭沫若在二十歲前,就可以把《千家詩》、《唐詩三百首》、《詩經》全都背出來。茅盾能把一百二十回本的《紅樓夢》背出來。日本索尼電器公司的職員友奇英哲,能背出圓周率小數點後的20000位……

以上名人們的驚人的記憶力,確實令我們折服、羨慕。我們當然也夢想自己,要是有同樣的記憶力,那該多好!可是,事實並非如此,我們一般人不可能有這樣驚人的記憶力的。但也不是說,就沒有好記心的,隻要方法得當,我認為是可以培養出比較牢固的記憶力的。至於一些專門研究記憶力方法之書上,所提出的各種各樣的記憶法,如“對象性記憶法”、“思維性記憶法”、“外傾性記憶法”、“輕鬆的休息,有助於長時間記憶同樣內容的記憶法”、“學習後馬上睡眠的記憶法”、“口念字母表有助於想出忘記的知識的記憶法”等等、等等,不下於千種記憶法。這些方法,可行不可行呢?我想當然可行,但是效果不佳,而且難以記住其方法,就更甭說去實行嘍!那麼,哪一種記憶方法最適宜於學生使用呢?我認為是——巧設記憶法。

這種巧設記憶的方法,它雖然無明顯的規律,無固定的方式可套,但實踐得多了,自然也能體味出個中樂趣,且尋摸出一條無規律的規律來。

比如,我在教學生記漢字字體:甲古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七個階段的演變時,就體會到,有些學生,盡管記了多遍、多日,但一出現這樣的試題,還是做錯了。於是我就采用巧設記憶的方法,將上麵七個階段、順序巧設為:“押(甲)金小了(隸),楷(提)草鞋(行)”——簡為——“押金小了,就會給別人提草鞋”。(學生笑)講解時再聯係生活提示為:比如賭博時,你押金少,就得替別人服務(提草鞋)。這樣一變,就使學生牢牢地記住了七種字體及其次第。

再比如過記數學公式:(a+b)2=a2+2ab+b2,就可以編這樣的順口溜:“首平方,尾平方,首尾兩倍在中央”。如果忘記此公式,隻要按順口溜,一下就可寫出。

巧記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則可將其變為:“兩(梁)趟(唐)進(晉)漢州(周)”——簡為——“兩趟去漢州”,即牢記了五代。

同樣,巧記南北朝中的南朝的四個朝代“宋、齊、梁、陳”,將其變為:“送(宋)去(齊)良(梁)晨(陳)美景”——簡為——“送去良晨(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