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語文及其它科目教學中培養巧設記憶(2 / 2)

巧記年號:1818年馬克思誕生。記為:“左一個巴掌,右一個巴掌”,——簡為——“一巴一巴”。

當然,這種方法多為“編字頭歌”式的,但也不完全相同。它的特點是:隨意的、沒有任何限製,就是無規律的規律。它最適合於不同學生聯係各自的生活、經驗、體會和自己的愛好等,來巧設記憶。也可以變為幽默有趣式的。

如,古文裏,“山北、水南”往往用“陰”字表示,有些學生就是記不住,那麼,就可以設為:“我們(長江以南的人)處於陰間”,(學生大笑)且牢記了水南為“陰”,反之則為“陽”。

再如,記一年當中的小月份:2、4、6、9、11幾個月,就巧設為:“兒(2)子死(4)了(6),死於‘9·11’”。(學生笑)且牢記了一年中的小月份。

通過以上的強化訓練,學生也就能在此基礎上,進行一些適合自己的巧妙記憶。如,我給出記“1644年清軍入關”。有的學生很快就巧設為“4×4=16”來記;給出“1578年李時珍寫成《本草剛目》”,有的學生就巧設為“7+8=15”來記。

我再舉例說,愛因斯坦記女友的電話號碼“24361”的方法為:“兩打(12為一打)與19的平方(361)”後,再讓學生記“日本富士山的最高峰為12365英尺”。有的學生馬上就想到可記為:“一年(12個月)365天”;給出“馬克思逝世於1883年”,有的學生也會巧設為:“一爬爬上山”的好方法去記憶……

強化學生的這種記憶法,效果是非常好的,非常明顯的。它完全有可能使我們記憶更多更多的東西,明顯地提高我們的記憶能力。當然我們也不排除其他的記憶法。我的體會是,突出地培養這種記憶法,效果要明顯地比其他方法好。有時,我故意在某節課,輕描淡寫地講巧記一事的方法,隔一二周,再重新叫學生記憶起來,當我一說,學生很快就反應出來了,而且記得是相當準確、牢固,且獨具風趣幽默感。

當學生腦海裏有了這種記憶方法時,我就在教學中,輔導他們一起使用。比如,高考或中考前,語文模擬試卷裏的文學常識題,時不時會出現記近代的幾部小說:《水滸傳》(施耐庵)、《三國演義》(羅貫中)、《西遊記》(吳承恩)、《三醒》(馮夢龍)、《聊齋誌異》(蒲鬆齡)、《儒林外史》(吳敬梓)、《紅樓夢》(曹雪芹)等的作者或成書先後的試題。有的學生能記住作者,但對這些小說的成書先後,始終記不住。我就要求同學們,采用巧設記憶的方法,回頭自己去巧設記法。不到一天,很快就有學生巧設為“水淹山西醒,鳥兒封巢”來記。這種方法很好,全班同學聽後,都能牢記住。我表揚了這個學生,結果全班同學的情緒很高。紛紛要求老師再出一些難記的題目給他們練記。在此基礎上,我就因勢利導,要求他們,不但能把老師所要求的難記的事物,巧妙地記住,更要求他們,自覺地樹立這種巧設記憶的意識,且時時能夠遠用它們。事後有的學生,竟能記住二十四史及其作者,還有的學生記住了我國的56個民族、32個省市自治區名,且和研究記憶的專家的方法相似。

當然,這個事例,並不排除學生們參考了一些談記憶的書,但這個實踐、這個方法都是可取的,也是有效的。

我記得,有個學者說過這樣的話:“所謂知識,實際上就是一種記憶。沒有記憶,就是沒有知識”。這話很有道理。在中學生理解能力較差的階段,采用這樣一種不受方式、方法所限的巧設記憶的方法來強化學生記憶的訓練,我認為是,不失為一種有價值的教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