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莊公平庸嗎?(2 / 2)

說他“打仗時急切求戰,是軍事上的無知”。本來,敵人來犯,我們方應以防禦為主,一般不主動出擊。但是,凡主動出擊都屬“無知”嗎?兵法上有“先發製人,後發製於人”的說法,打架也有“先下手為強”的經驗。在淝水之戰中,前秦苻堅以十倍於東晉的軍隊拉開戰幕,東晉軍隊就是在前秦人馬渡河時趁著敵人立足未穩主動出擊的,結果大獲全勝。有時候,當敵人的陣勢還未擺好時,主動出擊有可能抓住了戰機,一旦敵人做好充分的準備向我們進攻時,我們再作防禦,就很容易陷於被動。鹹豐十年,馮婉貞率領謝莊團練的戰士跟帶著洋槍洋炮的英法侵略軍作戰時,就是主動出擊的,敵人的火藥還未上膛,且拖著沉重的大炮,謝莊戰士突然衝出,以大刀長矛跟他們展開近身作戰,大獲全勝。假若你等敵人選擇了適當的距離,架好了大炮,上好了火藥,隻會使用冷兵器的謝莊團隊便隻有被動挨打的份了。所以,打仗時到底應不應該主動求戰,實在要看當時的具體情形而定,“主動求戰”本身不能成為“軍事無知”的依據。

他不明白自己怎麼會贏,也是不奇怪的。按曹劌的說法,“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們盈,故克之”。然而,“勇氣”從何而來?假若魯莊公沒有打好民心的基礎,無論你“一鼓”也好,“再鼓”也好,都不會有“勇氣”的。象那個商紂王,當薑子牙的軍隊大兵壓境時,他匆匆忙忙的將奴隸們武裝起來,開往前線,奴隸們還巴不得周朝軍隊來解放自己呢,所以不用擊鼓,便臨陣倒戈,殺向紂王了。因此,決定戰爭勝負的因素是多方麵的,可萬變不離其宗,“民心”是關鍵。失卻了民心,就算暫時在某場戰役中獲勝,最後也還是要失敗的。齊軍失敗,在於齊國發動的是侵略戰爭,屬非正義的;魯軍勝利,在於魯國的防衛戰爭是抵抗侵略的戰爭,屬正義的。沒有魯莊公打下的民心基礎,曹劌再聰明也沒有用。魯莊公是如何贏得民心的呢?上文所說的“小惠”,是不能惠及萬民的。關鍵是他“小大之獄,雖不能察,必以情”,連曹劌也肯定了他的這種做法,“忠之屬也,可以一戰”。一個國君,在處理具體案件時,能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準繩”,雖然能力有限,免不了會有差錯,但隻要盡可能做到公正,不故意歪曲法律來判決,老百姓就擁護了。魯莊公的這種“平庸”,相對於那些善於熟練地玩弄法律條文,鑽法律空子的“聰明人”來說,“平庸”得實在可愛。“咱們的領袖毛澤東”應屬於絕頂聰明的政治家了,可是曆來強調實事求是的他卻搞了個不切實際的“大躍進”。還故意在黨內“立”了一個“假想敵”——以劉少奇為首的資產階級司令部,發動了一場給黨、國家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的“文化大革命”,製造了大量的冤假錯案。與魯莊公的“平庸”相比,當然是“平庸”一些好了。民心之城不是一朝一夕可以修得起來的,得經過長期的努力。正所謂“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魯莊公當政時精心構築的牢固“心牆”,正是長勺之戰魯國能以弱勝強的根本原因。

人物形象的概括相當複雜,“貼標簽”式的評價往往會有失偏頗,將此題設置為選擇題,容易將本來血肉豐滿的人物變成幹巴巴的幾條筋,不利於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概括力。不知諸位以為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