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人際關係更加生動活潑(1 / 3)

如何讓人際關係更加生動活潑

人們的語言表達有著約定俗成的習慣性規則。在特定的情況下,人們也出於表達的需要打破習慣的約束,並反其道而行之,便形成了反語。反語是一種極端的拐彎抹角,徹底的迂回表達。

反語的用途主要有:①直接表達禁止和壓製時,以反話表達正麵的意思。②麵對荒謬不硬加駁斥,而是謬上加謬,使其荒唐之處極端放大而達到歸謬目的。③正麵語言難以表述強烈情緒時,以及語表達加強效果。④通過顛覆既定習慣,產生幽默。它的主要形式有:反話(正話反說)、反饑(反說正說)、罵話(以寫示愛、明褒暗褻)、氣話(明褒實貶)、俏皮話(反規則的幽默)等等。

在人際交往中,我們應有“第三風耳朵”捕捉弦外之音,尤其是反話,才能免於被動。

1.正話反說的“荒謬放大鏡”

有些話絕對不允許你說出來,為了避免尷尬,不妨從其反麵說起。須知真理再向前一步就可能變成謬誤,反麵的話稍加引申,就可能走到反麵的反麵。

楚莊王的一匹愛馬死了,他非常傷心,下令以上等棺木,行大夫禮節厚葬。文臣武將紛紛勸阻也無濟於事,最後楚莊王還下決心說:“誰敢再勸阻,一定要殺死他。”

很明顯,不論怎樣改頭換麵,隻要一說“不”,必是自取其辱。優孟知道了,直入宮門,仰天大哭,倒把莊王弄得異常納悶,迫不及待地問是怎麼回事。優孟說:“那馬是大王最喜歡的,卻要以大夫的禮節安葬它,太寒酸了,請用君王的禮節吧!”莊王越發想知道理由了,優孟繼續說:“請以美玉雕成棺……讓各國使節共同舉哀,以最高的禮儀祭祀它。讓各國諸侯聽到後,都知道大王以人為賤而以馬為貴啊。”至此莊王恍然大悟,趕緊請教優孟如何彌補自己的過失。終於將馬付於庖廚,烹而食之。

以優孟地位之微,如果直陳利弊,凜然赴義,固然令人肅然起敬。然而他正話反說,力挽狂瀾,所作所言豈更不令人擊節嗎?

反語是語言藝術中的迂回術,是更為極端的迂回術。正話反說便是以徹底的委婉,欲擒敵縱,取得合適的發話角度,達到比直言陳說更為有效的說服效果。

齊國有一個人得罪了齊景公,齊景公大怒,命人將這個膽大包天的人綁在了殿下,要召集左右武士來肢解這個人。為了防止別人幹預他這次殺人舉動,他甚至下令:“有敢於勸諫者,也定斬不誤。”文武百官見國王發了這麼大的火,誰還敢上前自討殺頭之冤。曼子見武士們要對那人殺頭肢解,急忙上前說:“讓我們先試第一刀。”眾人都覺得十分奇怪:晏相國平時是從不親手殺的,今天怎麼啦?隻見晏子左手抓著那個人的頭,右手磨著刀,突然仰麵向坐在一旁的齊景公問道:“古代賢明的君主要肢解人,你知道是從哪裏開始下刀嗎?”齊景公趕忙離開坐席,一邊搖手一邊說:“別動手,別動手”把這人放了吧,過錯在寡人。”那個人早已嚇得半死,等他從驚悸中恢複過來,真不敢相信頭還在自己肩上,連忙向晏子磕了三個大響頭,死裏逃生般地走了。

晏子在齊景公身邊,經常通過這種正話反說的方法,迫使齊景公改變一些荒謬的決定。比如,有一個馬夫有一次殺掉了齊景公曾經騎過的老馬,原來是那匹馬生了病,久治不愈,馬夫害怕它也把疾病傳染給馬群,就把這匹馬給宰殺了。齊景公知道後,心疼死了,就斥責那個馬夫,一氣之下竟親自操戈要殺死這個馬夫。馬夫沒想到國君為了一匹老病馬竟會殺了自己,嚇得早已麵如土色。晏子在一旁看見了,就急忙抓住齊景公手中的戈,對景公說:“你這樣急著殺死他,使他連自己的罪過都不知道就死了。我們請求為你曆數他的罪過,然後再殺也不遲。”齊景公說:“好吧,我們就讓你處置這個混蛋。”

晏子舉著戈走近馬夫,對他說:“你為我們的國君養馬,卻把馬給殺掉了,此罪當死。你使我們的國君因為馬被殺而不得不殺掉養馬的人,此罪又當死。你使我們的國君因為馬被殺而殺掉了養馬人的事,傳遍四鄰諸侯,使得人人皆知我們的國君愛馬不愛人,得一不仁不義之名,此罪又當死。鑒於此,非殺了你不可。”晏子還要再說什麼,齊景公連忙說:“夫子放了他吧,免得讓我們落個不仁的惡名,讓天下人笑話。”就這樣,那個馬夫也被晏子巧妙地救了下來。

我們發現:正話反說可以放大荒謬,讓人更為明白地見到了荒謬的真麵目,從而達到了更好的幼諫效果。

漢武帝劉徹的乳母曾經在宮外犯了罪,武帝知道後,想依法處置她。乳母想起了能言善辯的東方朔,請他搭救。東方朔對她說:“這不是唇舌之爭,你如果想獲得解救,就在將抓走你的時候,隻是不斷地回頭注視武帝,但千萬不要說一句話,這樣做,也許有一線希望。”當傳訊這位乳母時,這位乳母有意走到武帝麵前,要向他辭行。當時東方朔正在旁邊侍坐。隻見乳母麵帶愁容地不停地看著漢武帝。於是,東方朔就對乳母說:“你也太癡了,皇帝現在已經長大了,哪裏還會靠你的乳汁養活呢?”武帝聽出東方朔是話中有話,麵部頓時露出淒然難堪之色,當即赦免了乳母的罪過。

總之,說反話的效果源於它的“顯微鏡”作用,荒謬之上再加上更荒謬,則荒謬就無處躲藏,顯而易見了。

2.反話諷刺更為辛辣

柳治徽是我國著名曆史學者。所著(中國文化史),70餘萬言,多次印行,影響很大。

有一天,一位自詡為“新學者”的青年跑到柳老那裏,說:“線裝書陳腐不堪,對社會簡直一點用處都沒有,不如付之一炬。”

柳老微微一笑,口氣平和地說:“你這個主意,我們非常讚同。但我們還有更好的建議。這行動不做便罷,要做須做得徹底。否則,這兒燒毀,那兒沒燒毀,還是起不了很大作用。應當來一個全國統一行動,把所有的線裝書通通付之一炬。不,這不夠,把我國的線裝書全燒毀,世界各國圖書館還有許多線裝書被珍藏,不把這些書統統燒光,說不定它們還會‘走私’進來,又重新在中國蔓延,這樣,我們就會前功盡棄了。所以,不僅中國的線裝書要燒掉,全世界的線裝書都要統一行動,全部燒光。這樣,不但線裝書不會在中國蔓延,而且外國許多漢學家,也不會孜孜不倦地鑽古紙堆了。否則,他們如果來華訪問,在經史子集上提出些問題,和我們商榷,我們瞠目結舌,無言對答,豈不貽笑大方,太難為清了嗎?”年輕的“新學者”聽後,麵紅耳赤,隻好匆匆地道別。

柳老作為一個堂堂的大曆史學家,竟然讚同焚燒線裝書,甚至必須燒完全世界的,其反諷之功實為老辣圓熟。“新學者”就是再遲鈍,也不會聽不出話中之刺。

反諷之創意始於抓住聽眾的判斷。用適度的誇張和乍聽之下頗有道理的反話,使人從“信其有理”到“發現矛盾”,再進而抓住你要表達的思想核心。

例如,歐斯卡·魏德常常說些機智的反話。他寫過“我們不讚成任何違反自然忽視的事”,“君子就是從未無意中動粗的人”,“我們隨時都可善待我們毫不關心的人。”這些誇張的反話乍聽之下很有道理,細細玩味才發現其矛盾的地方。

有的反諷使用者有意通過自我嘲諷的方式將同情、慰藉和愛傳達給對方:

有一位推銷旅行用品的新手,在路上碰到一位老前輩,就向他大訴苦。“我們做得太不好。”他說,“我們每到一個地方就受人侮辱。”

麵對這種訴苦,老前輩無疑是深有感觸的,他覺得需要幫助這年輕人,但他卻有自己獨特的表達方式:

“那太糟了,”老前輩甚表同情,“我們沒法了解那種情況。40多年來我們到處旅行推銷,我們拿出來的樣品曾經被人丟到窗外,我們自己也曾經被人扔出去過,被人蹭下樓梯,被人一拳揍在鼻子上。但是我們想我們比較幸運些,我們從來沒有被人侮辱過。”

天哪,這還不叫侮辱?這是不折不扣的侮辱!這位老推銷員運用反語和自我解嘲的方式,表達了他對那位年輕人的關心和同情。這種方式之所以有力量,還在於它傳遞這樣一種重要信息;這一切對於一個推銷員來說,都算不了什麼!從而給對方以戰勝困難的信心和力量。

清朝有一學上名童引年,頗有名氣,因此自視才高。一天,童引年遊覽吳山,驟然下起了大雨,匆忙間到一戶農家避雨。家中有一老者,拿出一把紙扇請引年題字。引年輕視老者,隨便題幾字敷衍。他故意把羈(灶)字誤寫成龜字;孔雀兩字,顛倒錯寫。心想鄉下人愚笨不識文字,不懂詞義,也不改正,並假托同年朋友黃殿撰的名字就把扇子還給老史。

沒想到那鄉下老史拿著扇子看了看,笑著說:“老拙一直認為“酒鱉”二字,沒有貼切的對,今天扇頭上‘榮龜’兩字,難道不是天設地造的對子嗎?”又審視良久說:“我們這鄉下老妄自小沒有讀書,不知雀孔是什麼東西?想來就是庚倉勞伯之類吧廠接著又露出肅然起敬的樣子說:“中翰才名,足以響徹宇宙,何必假托殿撰之名。請你一定寫上自己大名,稱呼也須斟酌,殿撰其實是愚老門下的學生。”

引年聽著老史的話,心中羞愧汗流如雨。立即叩其姓氏住址,這才知道老者原來是浙中名進士,僑居吳地已經十年了。

3.顛來倒去的幽默美學

在一般情況下,表達總有一個固定的順序,總要一絲不苟地遵守著習慣這個約定俗成的法則。

那麼,在交際時,如果故意顛倒一下這種習慣了的順序,將會產生何種效果呢?答案是,隻要你顛倒得巧妙,就一定會產生美麗的效果。不信,請看下例廣告:

①成年人必須有孩子陪同方可進入本店!(見於兒童用品商店)

②小朋友,請拉緊媽媽的手,別把媽媽丟了!(見於兒童樂園)

這是兩則極美妙的廣告,其特點是顛倒了主語與謂語的順序,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種顛倒,才一舉突出了“此處兒童第一”的服務宗旨,自然,如此顛倒,對於成年人也是一個極巧妙的提醒!

讓我們再看另一種類型的顛倒。

①每小時車速40公裏,您可以活到80歲!每小時車速80公裏,您隻能活到40歲!

③一位畫家問門采爾:“我們用三天時間畫的畫,為什麼三年也沒賣掉?”門采爾回答:“那是因為您沒有用三年的時間畫,用三天的時間賣!”

這第二種顛倒是原句式基本不變,但句中表示數量的字眼已顛倒了位置。顯然,這是用顛倒法表達的機智的提醒——前者突出了謹慎駕駛的重要性,後者突出了精益求精的重要性,而且,正是因為妙用了顛倒,真心實意的提醒才表達得格外不同凡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