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朋友們,當你們已開始對甜言蜜語膩味的時候,不要忘了玩玩鬥嘴這愛情碰碰車!
5.莫將罵言聽成讚語
清朝有一縣令,被分配到山東省候補,第一次謁見撫軍。按照慣例,凡是部屬圭參見長官,必須穿蟒袍補服(所謂蟒施是清代官員的公服,用緞做成,一般為夾層,視官階大小,上繡五蟒至九蟒不等。補服是加在蟒泡上的外褂)。即使酷暑也不能免除。因為當時正是炎熱的夏季,這位縣令剛在撫軍的廳堂坐下,就汗流使背,熱不可當。於是拿起隨身攜帶的圓扇振臂狂揮。撫軍說:“為什麼不脫掉外褂?”縣令說:“是,是。”於是讓他的仆人幫他脫掉了外褂。過了一會兒,揮扇如故,撫軍笑著說:“為什麼不解帶寬袍?”縣令說:“是,是。”於是離開座位一件一件解帶去袍。回到座位上,縣令自顧自地在撫軍麵前談笑風生,不自覺地把扇子換到右手,又從右手換到左手,不停地換來換會地扇個不停,把風扇得颯颯有聲。撫軍起初以為他是耐不住地熱,繼而為他的放肆而生氣了,於是斜視著眼睛用反語戲弄他說:“怎麼不連襯衫也脫去,那樣比較涼快。”這縣令應聲就脫去襯衫。撫軍看他這般無知無禮,立即拱手說:“清茶。”撫軍的左右立即傳呼“送客”。因為清時官場習慣,屬員謁見長官,長官不願意再繼續談下去,就以“清茶”示意。茶碗一端,侍役就高呼“送客”,這時客人必須立即辭出。縣令聽到“送客”,倉促間沒有辦法,來不及穿戴,急忙取了帽子戴在頭上,左邊腋下夾著抱服,右肘掛上念珠,提著短衣,踉蹌而出,猶如雜劇中扮演小醜登場。撫軍署中的官吏小廝,吃吃地笑得直不起腰來。縣令剛回到公館,撫軍命令他回原籍學習的告示牌,已經高高地懸掛在大門外麵了。
縣令的耳朵出了差錯,誤將撫國的氣話當成了真心話,丟了自己的烏紗帽。這種聽不出反話的“聾子”,怎能繼續留任下去。令人奇怪的是,這種縣令竟也有“同誌”。
山東一進士任知縣,誰知讀書,不理民事,政出多門,被人控告,於是被逮捕,收關在刑部監獄裏。
進士被關押在牢裏很坦然。他睡的是一張巨大的床。進士每天橫躺在那張大床上。披覽典籍,覺得很方便。三年過去了,遇上了朝廷大赦天下,進士被赦免,將要出獄,獄中的管理人員來向他道賀,進士在獄中來回走動,不忍離去,說:“這地方很安靜,讀書最好,可惜不能在這裏呆一輩子。另外我們到這裏幾年,有一件事始終弄不懂。”獄吏問他什麼事不懂。進士說:“我們曾經反複琢磨,還是須要請教。此張床特別大,當初是先把床放在這裏,然後再蓋房子的嗎?”獄吏聽了,忍不住笑了,說:“是這樣。魯班的巧妙用心,被您明眼人一口道破了!”進士說:“豈敢,我們不過是管中窺豹,略見一斑罷了。”
所謂“嘻笑怒罵皆文章”,在與人交談時應該有“第三隻耳朵”來捕捉對方的弦外之音,方能達到真正的交流。這個進士書讀了不少,卻不能解讀一個獄吏的話中“文章”,被人嘲笑也渾然不覺,真是愚腐至極、麻木到家了。可以想見,這種呆子談情說愛時,是一定沒有打情罵俏的情趣,交朋結友也開不了玩笑,講不成幽默。這都是因為他們的神經末梢大多已是年久失靈,不再敏感。別人在罵他,他卻以為在誇他,雖長了一雙耳朵又有何用呢!用諧德反諷。
一、反諷
反諷一詞來源於古希臘,其定義是一個不斷發展的過程。
古典時期有三種含義:1.佯裝無知。在阿裏斯托芳的喜劇裏,總有一個這樣的角色,他在自以為高明的對手麵前說傻話,但最後證明這些傻話是真理,從而使對手認輸。2.蘇格拉底式的反諷(對方在他的請教和追問下不自覺露出破綻)3.羅馬式反諷(字麵意義與實指意義不符或相反),人們稱俄底浦斯王是\"萬全的人主,聰慧的神明\",然而卻不知他處在何處,他是怎樣降生的。
19世紀上半葉德國浪漫主義文學理論對反諷的概念進行了改造,使其從修辭學概念擴展為一種文學創作原則。德國文論家弗.施萊格裏就宣稱,作為一種創作原早,反諷是\"認識到一個事實:世界本質上是詭論式的,一種模棱兩可的態度才能抓住世界的矛盾整體性\"。
20世紀到新批評手裏,反諷得到了進一步闡發。艾略特、瑞恰茲、燕卜蓀都談到過反諷。布魯克斯對反諷作了比較詳備的解釋,他把反諷定義為\"語境對一個陳述語的明顯的歪曲\"。例如\"陽光燦爛的日子\",這句話在一定的語境下可以與它的字麵意義相反。語境能使一句話的含義顛倒,這就是反諷。
反諷最顯著的特征:即言非所指,也就是一個陳述的實際內涵與它表麵意義相互矛盾,而從詩學角度看,則正如瑞恰茲所說,反諷來自於\"對立物的均衡\",即通常互相衝突,互相排斥,互相抵消的方麵,在詩中結合為一種平衡狀態,反諷的這種詩學特征,最終還是依賴語境的作用而完成。
詩歌中的反諷首先是一種語言技巧,從語言技巧運用的角度反諷的類型可分為誇大敘述、正話反說、詩論等。
在詩歌的文本解讀中,還有主題層麵形成的反諷:即本文複雜的主題意義出現相反相成的兩重或多重表現,形成強烈的反諷意味。
二、反諷的解讀
德國詩人海森畢特爾是德國具體主義詩派中一員,他的詩也不可避免地帶有具體主義詩派玩弄文字的弊病,不過不算是十分嚴重,《那又怎樣》這首詩基本上每句都是正反相悖的,在第一段中十二句,便是十二對悖論,表麵很正派的人實際上卻是最腐敗的人,老實人卻令人難以置信地是告密者,活力與萎軟,貞節與縱欲,大度與小氣......這十二對悖論是對現實生活中的一些表麵現象與現象背後的實際情況不相符的事實的揭示。這一些悖論例子的排列,本身看來並無很深的內涵,與蒲柏的那首充滿哲理思考的悖論詩《論人》相比(猶豫不決,要靈還是要肉,/生下隻為死亡,思考隻為犯錯;/他的理智如此,不管是/想多想少,一樣是無知......),甚至還有玩文字遊戲之嫌,可是,本詩的精彩之處卻是巧妙地運用了反諷手法,這反諷效果從何處而來呢?讓我們看看詩題吧----《sowhat》(那又怎樣),一邊是一個清醒的現實主義者,對糟糕的社會現象進行有力的揭示和強烈的批判,他唾沫橫飛,大義凜然,可是另一邊似乎一副難得糊塗,看穿世事的樣子,麵對著大放厥詞的甲方輕描淡寫地說上一句\"sowhat\"――那又怎樣呢?言下之意即你能去改變這一現實嗎?又有誰會聽你的,你何苦這樣喋喋不休,不嫌累,不嫌煩?別一副\"天下皆濁我們獨\"的樣子,夥計,你還嫩著呢!從而詩人對待現實一正一反(批判與無所謂)的態度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產生了強烈的反諷效果,使這首本屬具體主義詩派的詩具有了新的審美意義,使本詩的主題意義有了多重表現,1.詩人並不想去揭露批判社會弊病,而隻要對那些不知深淺的\"激進派\"以嘲諷,2.詩人在對\"激進派\"的作法\"sowhat\"否定後,卻實際上正是對黑暗現實進行了更深刻的揭露,從而從成了強烈的反諷效果。同樣,第二、三、四、五節卻能分別與詩題產生反諷效果,就不贅述了。
海森畢特爾的另一首詩《一九六五年德國製造的俄狄浦斯情節》也在幾個層麵上使用了反諷手法:
1、俄狄浦斯情節,即戀母情節,而詩中卻沒有出現媽媽(mother)這個詞眼,映入眼簾的滿是\"爸爸\"這個詞眼。
2、爸爸希特勒統治的時代已經過去,可殘餘仍在。陰影依舊在,我們要求祛除一切希特勒的陰影,可原納粹的宣傳部長約瑟夫.戈培爾現在卻要掌權。
3、希特勒是個瘋子,\"屠夫\",他的宣傳部長也是一樣,可現在他卻要以\"理智者\"的身份掌權,這就是一九六五年德國製造的俄狄浦斯情節。
這三個層麵上的反諷手法的運用,表現出詩人對1965年德國政治的不滿與嘲諷。
中國古代詩歌中也有運用反諷的例子,如李商隱的《賈生》。《史記·.屈賈列傳》記載:\"賈生征見。孝文帝方受厘,坐宣室(未央宮前殿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問鬼神之本。賈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狀。至夜半,文帝前席(有坐席上移膝靠近對方)。既罷,上曰:\'吾久不見賈生,自以為過之,今不及也\'\"。在一般封建文人心目中,這大概是值得大加渲染的君臣遇合盛事。但詩人李商隱卻獨具匠心,寫出新意。
賈誼,西漢初期的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和文學家,但由於受到守舊派的詆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多年以後,文帝求賢訪臣,本應是探討國家大事,向賈誼詢問治國的方針策略,沒想到卻是問鬼神之事。李商隱抓住這一不為人們所注意\"問鬼神\"之事,運用反諷手法,造成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強烈的諷刺效果。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起筆從正麵著手,絲毫不含貶意。首句特標\"求\"\"訪\",仿佛熱烈頌揚文帝求賢心意之切、之殷;待賢態度之誠、之謙,真所謂求賢若渴,虛懷若穀。\"求賢\"而至\"訪逐臣\",更可見其網羅賢才已達到\"野無遺賢\"的程度。\"賈生才調\"用\"更無倫\"來讚歎,令人心儀賈生少年才俊、議論風發、華采照人的精神風貌。文帝與賈生探討不知不覺竟\"夜半前席\",把文帝當時那種虛心垂詢、凝神傾聽以至\"不自知膝之前於席\"的情狀描繪得維妙維肖,使曆史陳跡變成了充滿生活氣息、鮮明可觸的畫麵。通過這個細節的渲染,把文帝由\"求\"而\"訪\"而\"讚\"而對賈誼之才的推重推向最高點,但轉折的筆調也在之高潮之中開始了,不過,詩人並不露筋突骨,硬轉逆折,而是用詠歎之筆輕輕撥轉,即在\"夜半虛前席\"前加了\"可憐\"兩字,可憐,即可惜。而之貌似輕描淡寫的\"可憐\",好像比不上\"可悲\"\"可歎\"情感色彩來得更強烈,但與後一句\"不問蒼生問鬼神\"一起與前兩句形成強烈的反諷。一個帝王,如此鄭重求賢,虛心垂詢,對賈生推重歎服,乃至\"夜半前席\",讓我們以為是在商討治國安民之道,結果卻是為\"問鬼神\"的本源問題。這是怎樣的求賢?而賈誼滿腹經綸和安邦治國之道,王上不問他這些,大老遠地召來,卻是被問鬼神之事。這是帝王的悲哀,還是賈誼的悲哀?在這強烈的反諷之中,我們看到一個帝王一個臣子的悲哀,看到一個國家一個朝代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