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熟讀吟誦,走進詩境
如果說激發學生學詩的興趣,能使學生親近詩歌,把學生帶到了詩的大門外,那麼熟讀吟誦,是把學生帶進詩歌大門的關鍵一步。
一般閱讀需要理性的理解,而詩歌的鑒賞是需要感情投入的,感情投入的多少直接影響著鑒賞的質量。而衡量感情投入的最基本的方式是讀,看你能不能用心的去讀,讀的過程就是“品”的過程,是一種有創造性的再現作者心理活動的過程,是接近作者主觀世界的過程。用心去讀 ,才能走進詩境。語文課堂,特別是學習詩歌的語文課堂,應該是書聲朗朗的。
由於詩歌具有音樂美,韻律美,講究節奏和韻律。所以讀詩比讀一般的文章要求更高,剛開始學詩的時候要作好正確的引導。
(一)範讀
教師應該用正確、流利、有感情的範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動聽的聲音,使學生借助聽覺形象進入文章的意境,使他們感到學習詩歌是一種美的享受。正確的範讀能起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1.有感情地範讀是準確把握詩歌感情基調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從心理學角度講,聽覺的感受能力要遠遠大於視覺。所以,聽廣播劇會使人捧腹大笑或者痛哭流泣,而很難想象一部感人的電影如果隻有圖像而沒有聲音會有觀眾把它看完。在這一理論的指引下,我們想用範讀作為調動學生情緒,把握作者感情基調的突破口。如在教李商隱《錦瑟》一詩時,用範讀來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調就起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這首詩大約作於唐宣宗大中二年,這年詩人46歲,罷鹽鐵推官後,回鄭州閑居,不久病故。詩的內容是回憶往事,情調低沉,所以在讀的時候要放慢速度,給人一種迷惘的感覺。這樣本詩哀婉的基調就好把握了。
2.範讀可以對詩歌的韻律美、音樂美有初步的感性的認識。詩歌具有韻律美,對這種韻律美的感愛是除了讀以外的任何方式都代替不了的。如聞一多的《死水》一詩,從韻律來看,各節大體均押abcd型的二四腳韻,每行詩又以四音節為主。由於內在節奏的高度和諧一致,加上嚴格的雙行押韻、每節一韻的音響效果,使全詩的節奏十分鮮明。如果教師能準確地充滿激情地範讀,就能使學生對這首詩的音樂美有初步的感知。
3.範讀能激發學生讀詩的興趣。學生不愛讀詩的原因之一也許是不會讀詩或是不能準確的讀詩,所以也就體會不到吟詩的樂趣。教師的正確範讀能把學生帶入詩的境界,使學生感受到讀詩帶來的美感,就能激起學生讀詩的興趣。
(二) 指導學生讀
高中語文課堂出現的一種不好的現象是對文章誦讀缺乏應有的重視,有的隻是重點段落找學生讀一讀,如果段落比較長就改朗讀為默讀,這是學習語文不應該出現的現象,特別是詩歌教學當中,學生如果不張開口讀簡直不感想象詩歌鑒賞怎樣進行下去。
1.指導學生出聲地朗讀
朗讀就是要出聲地讀。詩歌是講究節奏和韻律的,隻有出聲地讀才能讀出節奏和韻律感。從讀的節奏和韻律上,可以看出對詩歌感情的把握。因為節奏與情感互為表裏:喜悅之情表現為明快輕鬆之節奏,昂揚之情表現為急促有力之節奏,悲涼之情表現為低沉緩慢之節奏。同時,節奏還由韻律所支配,從而形成詩歌語言的音樂性。如再教徐誌摩的《再別康橋》時,要求學生反複地出聲地讀,感受詩歌的整體意境。這首詩像一首蕭邦的小夜曲。四行一節,第一節詩行的排列兩兩錯落有致,每的字數基本上是六七字,於參差變化中見整齊;每節押韻,追求章節的波動的旋律感。此外,“輕輕”“悄悄”等字的反複運用,增強了詩歌輕盈的節奏。詩的第一節旋律上帶著細致的彈跳性,仿佛是詩人用腳尖著地走路的聲音;詩的第二節在音樂上像是用小提琴拉滿弓奏歡樂的曲子;詩的尾節與首節句式相似,遙相互應,給人一種夢幻般的感覺。
2.指導學生熟讀成誦
學生對詩的“熟”往往理解成“背”與“默”。背的時候就默想,“默”僅僅是考試檢查的一種方式。如果說出聲地讀可以走進詩境,那麼誦讀則是整體感受詩境最好的方式,誦讀,就是熟讀成誦,通過反複朗讀達到熟練的程度,最終爛熟於心,不期然而然地背誦出來。誦讀必以朗讀為基礎,即要大聲讀,通過對作者喉舌筋肉活動技巧的模仿,在身、心兩方麵留下痕跡,使文章詞句甚至意緒從口中心中自然流出。它強調的是“反複”多遍,達到熟練,在多讀中加深理解和體驗,體會其豐富的內涵和情感,達到潛移默化的目的。古代著名教育家朱熹有兩段話,說的就是誦讀的要領:“須要讀得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牽強暗記,隻是要多誦遍數,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古人雲:‘讀書百遍,其義自見。’謂讀得熟,則不待解說,自曉其義也。”“餘嚐謂: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則眼不看仔細,心眼既不專一,卻隻浪漫(隨便)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豈不到乎?”由反複熟讀至於自然成誦,終至背出,朱自清先生稱為“記誦”,他認為:“偶然的隨意的吟誦是無用的,足以消遣,不足以受用或成學,那得下一番切實的苦功夫,便是記誦。學習文學而懶於記誦是不成的。
3.引領學生在誦讀中進入意境
我們國有誦讀詩文的優良傳統,詩文意境深邃,語言精美,聲韻和諧,隻要按照詩文偃仰起伏,做到口眼並用,心到口到,把握詩文基調,這樣不僅可以學到知識,掌握作品的藝術技巧,而且可以融會作品的精神於自己眼前和心中,讓人進入到一種可聞、可見、可感的意境裏去。例如在教舒婷的《祖國啊,我們親愛的祖國》這首詩時,主要是通過讓學生自己讀來把握作者所流露出的愛國之情。在誦讀指導中,我們特別指出要注意每一個“——祖國啊!”的感情的把握。如第一節主要是通過一係列的意象,寫出了祖國數百年來的貧困落後的曆史,這一段後麵的“——祖國啊”表達了詩人看到祖國如此的麵貌時難以言狀的悲哀之情,所以要讀出低沉痛歎息的味道。接下來在人民的痛苦中作者又看到了希望,以至於最後發出了“那就從我們的血肉之軀/上去取得/你的富饒、你的榮光、你的自由;/——祖國啊,/我們親愛的祖國!”熱情的呼喚。整首詩的感情是由低沉到興奮熱烈的,而每一個“——祖國啊!”都是這種感情變化的的集中體現,每一個都應在原來感情的基礎上有所得高。讀的時候能把握好這幾個“——祖國啊”的感情,整首詩的感情也就能很好的把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