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與語文教學藝術
語文課具有豐富的審美教育因素,教材中編選了大量的文質兼美的文學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是對學生進行語文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培養語文能力的範本,而且可以借助其明顯的思想性,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更重要的是這些作品以其美
的形象,美的意境,美的情感給學生以美的感染,從而起到為一般思想滲透教育所不能起到的靈魂淨化和升華的功能作用。
一、用形象啟發學生
用形象啟發學生是語文教學藝術的基本手段之一。我們知道在語文教學中,語言隻是起到過渡或橋梁的作用,關鍵是要去啟發學生的想象和聯想。
文學語言本身就具有形象性和音樂美,而形象與繪畫密切相關。語文曆老師講課時,有這樣的體會:繪畫、音樂形象和語言形象的完善結合有助於學生獲得更鮮明、更深刻、更具有活力的藝術形象,學生的想象翅膀則更是在繪畫、音樂的王國飛翔。
把音樂投入教學,主要是由老師用形象性語言描述,在學生的頭腦中把課文描寫的藝術形象還原為一幅幅圖畫,可直接采用畫麵賞析法教學。例如,我們在講朱自清的《綠》、《河塘月色》時,就把朱自清描繪的風景比作一幅幅的圖畫。
把音樂投入語文教學的可能性更大。如果精選一些優美的音樂,配合教學,在課堂上給學生聽,會使效果更好。例如:我們在講海倫.
凱勒的《假如給我們三天光明》時,課前課後聽《命運交響曲》,欣賞激昂的旋律,感知作者堅強樂觀,積極進取的生活態度。一位語文老師在作文之前讓學生靜聽幾首優美的歌曲,然後出示作文題目《我們最喜歡的一支歌》。這樣做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在形象啟迪的基礎上,搭起聯想、想象的橋梁。文學,這種語言藝術以形象性描寫訴諸學生,從而引起聯想、想象,文學作品的審美特點要求作家在創造時能留下一些“空間”,讓學生想象和聯想。因此,課堂教學始終伴隨著聯想和想象的思維活動。但是,教師和學生對於文學作品就不是被動地消極地接受,而是通過聯想和想象能動的積極再創造,師生雙方都需要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情感、記憶,按照自己的審美習慣和願望,給作品形象以補充,使作品形象更加具體,更加豐富,並使之活起來。有了師生雙方的聯想和想象,語文教學過程中便會出現各種奇跡:呆板的語言文字變成栩栩如生的形象;筆直的白楊樹變得有生命,想到北方的抗日軍民……
二、用情感打動學生
文章不是無情物,文學作品之所以具有審美教育作用,主要在於文學能把從人民當中所體驗的情感傳達出來,以感染、影響讀者。在語文教學中應用文字進行審美教育必須“動之以情”,用情感打動學生,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語文教學中情感的紐帶,首先應由教師拋向學生。教師應用自己活的激情,火的熱情,美的感情去感染學生,去撥動學生胸中的情弦,讓學生由一種“如坐春風”的心曠神怡之感使他們在教師情感的春風中,情趣得以陶冶。
能不能激起學生情感的浪花,一堂課的開場白十分重要。語文教師應精心設計富有美感的“開場白”或引起懸念,或撥動情旋,或無疑處設疑。用這些方法激起學生好奇的漣漪,蕩起想象的浪花,使學生很快進入研究思考問題的境界。這種開場白的效果猶如“春色滿院關不住”的“一支紅杏”,讓學生在內容展現前先感到生機勃勃的“春天”。從心理上講,學生每學習一篇課文,都要產生一種新鮮好奇感,教師可以利用這種覺悟,精心設計開場白,以便使下麵的整個教學進程左右逢源,水到渠成。
三、創造合作交流的氣氛
創造合作交流的氣氛是衡量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的試金石,也是解決當前學生厭學的突破口。語文教學,隻有師生創造合作交流的氣氛,學生才會積極參與,興趣濃厚,變被動為主動,成為學習的主體,而不是教師控製下的客體。師生的交流,很大程度上是對知識美感的交流。教師對知識的審美喜悅,會以各種形式表露出來,並產生強烈感染力,激起學生濃厚學興趣。這種以知識為紐帶的交流,不僅能溝通師生雙方感情,也能使雙方相互理解、相互熱愛、相互信任,從而有效地減輕學生心理壓力,明顯提高教學效果。要創造交流氣氛,教師應注意選擇教材,圍繞大綱的要求,並在大綱允許的範圍,大膽合理取舍。
要創造交流的氣氛,要精心選擇傳播知識的形式。選擇的形式應該遵循形式美的法則,經過教師藝術加工,經常給學生以新鮮感、回味感、滿足感。如:應用一個有疑意的實例,一個恰到好處的設問,一個生動的比喻等,都會立刻引起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起到意想不到效果。此外,還在課堂上多留給學生一些表演和展示才華的機會,創造科學探索的氣氛。
實施語文美育教學藝術化的方式有多種多樣,在教學研究中,不可淺嚐輒止,應大膽探索實施美育新形式,不斷為語文教學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