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鑒賞提示]這首詞一般認為是王安石罷相以後退居金陵時所作。上片描寫金陵的莊麗景色,下片通過懷古,揭露六朝統治階級 \\\"繁華競逐\\\"的腐朽生活。這首詞立意高遠,體氣剛健而渾厚,多處化用前人的詩句、詩意,以狀景抒懷,不見雕鏤痕跡,足見錘煉之功。同時,王安石在這首詞裏不是簡單地重複前人的詩意,客觀地感歎興亡。他對於六朝統治集團生活
上“繁華競逐”導致覆亡相繼的曆史事跡深表惋歎,是針對宋朝的政治現實而發的,他認為對於六朝興亡相繼的事實不能“漫嗟”,而要從政治上加以改革,汲取曆史教訓,免蹈覆轍。
浪淘沙令
王安石
伊、呂兩衰翁①,曆遍窮通。一為釣叟一耕傭。若使當時身不遇,老了英雄。
湯武偶相逢,風虎雲龍。興王隻在笑談中。直至如今千載後②,誰與爭功。
[注]①伊、呂兩衰翁:伊指伊尹,原是夏末有莘氏女的陪嫁奴隸,因才幹卓越,為成湯所識,湯任為國政,助湯滅夏桀而建商朝。呂指呂尚,又稱薑太公,早年貧寒,老來垂釣渭津,於渭水邊遇周文王,後輔佐武王完成滅紂興周大業。他倆是曆來為儒家所稱頌的著名賢相。②如今千載後:即千載後的今天。
[鑒賞提示]這是一首詠史詞。通過對伊、呂二人功業的歌詠,表現出作者自己既有著建功立業的強烈的事業心以及堅定的自信心,又渴望能為君王所重,獲得施展才能的機會。同時還揭示了傑出人物成功的必備才能和外因,也從側麵唱出了多少優秀人才埋沒於“釣叟”、“耕傭”而“老了英雄”的哀歌。
陽關曲 中秋月
蘇 軾
暮雲收盡溢清寒①,銀漢無聲轉玉盤②。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
[注]①溢:滿出來。②銀漢:銀河。由無數星星組成,夜間像銀白色的光帶,故稱銀河。玉盤:指月亮。中秋的月亮最圓。
[鑒賞提示]這首小令描繪了中秋月夜雲盡月出的情景,表達了作者對漂泊生活的感歎。
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
蘇 軾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①。誰見幽人獨往來②,縹緲孤鴻影③。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④。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注]①漏斷:漏壺裏水滴光了,指深夜。漏壺,古時用水計時的器具。②幽人:指下句的“孤鴻”。③縹緲:高遠貌。④省:了解、明白。
[鑒賞提示]這首詞作於元豐五年(1082)十二月。當時蘇軾謫居黃州。作者以孤鴻為喻,表示孤高自賞,不願與世俗同流的生活態度,實際上是反映在政治上失意的孤獨和寂寞。
江城子
蘇 軾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①
十年生死兩茫茫②。不思量,自難忘。千裏孤墳③,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麵,鬢如霜④。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⑤,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鬆岡⑥。
[注]①乙卯:宋神宗熙寧八年(1075,蘇軾四十歲,當時任密州(今山東諸城縣)知州。②十年生死兩茫茫:十年來,生死雙方隔絕,什麼都不知道了。茫茫,不明貌。作者寫這首詞的時候,他的妻子王弗恰恰死去十年。③千裏孤墳:作者妻子的墳墓在四川彭山縣,和他當時所在地的密州東西相距數千裏。④ “塵滿麵”兩句:兩鬢已經白如秋霜,哀傷自己奔走勞碌和衰老。⑤軒窗:門窗。⑥短鬆岡:指墓地。在遍植鬆樹的小山岡上。
[鑒賞提示]這首詞是為悼念妻子王弗而寫的。王弗十六歲與蘇軾結婚,她聰明賢惠,又有識見,夫妻感情一向篤厚,但不幸於宋英宗治平二年 (1065)二十七歲時便在汴京 (今開封)謝世,次年歸葬於故鄉四川祖塋。經過十年宦悔沉浮的蘇軾,在這首詞中表達了對亡妻深摯的思念之情。
水調歌頭
黃州快哉亭贈張偓佺①
蘇 軾
落日繡簾卷,亭下水連空。知君為我們新作,窗戶濕青紅②。長記平山堂上③,欹枕江南煙雨,渺渺沒孤鴻④。認得醉翁語⑤,山色有無中。
一千頃,都鏡淨,倒碧峰⑥。忽然浪起,掀舞一葉白頭翁⑦。堪笑蘭台公子⑧,未解莊生天籟⑨,剛道有雌雄⑩。一點浩然氣,千裏快哉風。
[注]①黃州:今湖北黃岡縣。張偓佺:蘇軾的友人張懷民,字偓佺,又字夢得。他在黃州宅舍西南長江邊建築一所亭台。蘇軾為這個亭起名為“快哉亭”。②濕青紅:塗上青漆和紅漆。③平山堂:坐落在江蘇省揚州市西北蜀岡法淨寺內,是宋慶曆八年歐陽修為揚州太守時所建。平山堂居高臨下,舉目即可眺望江南秀麗的山光水色。④渺渺:幽遠的樣子。孤鴻:失群的大雁。⑤認得:是說曾記得。醉翁:指歐陽修,他是蘇軾的老師。⑥ “一千頃”三句:寫廣闊的江麵,風平浪靜,猶如明鏡一般,清澈見底;碧綠的山峰,倒映在江中。⑦白頭翁:指操舟的白發老人。⑧蘭台公子:指宋玉。蘭台故址在今湖北鍾祥縣境內,宋玉曾陪同楚囊王遊覽蘭台宮。⑨莊生天籟:莊生,即莊周,“籟”是古代的一種樂器。“天籟”是大自然演奏的樂曲,這裏指風。⑩雌雄:是指宋玉寫的一篇《風賦》。宋玉向楚王解釋說“大王之風”能“發明耳目,寧體便人”,所以稱為“雄風”,“庶人之風”會使人“生病造熱”,所以稱之為“雌風”。
[鑒賞提示]這首詞寫於蘇軾謫居黃州時所作。描寫作者在快哉亭上所見到的山光水色,並流露了對現實社會不滿的情緒。從寫作上說,一是以議論入詞;二是下片以“風”字作筋骨,一貫到底,結構嚴謹,環環相扣。
清平樂 (春歸何處)
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①。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②?除非問取黃鸝③,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④。
[注]①無行路:沒有地方可供遊玩。一說春天沒有留下回去的行蹤。②春無蹤跡誰知:春天一去無蹤,有誰知道它什麼地方去了呢?③問取黃鸝:黃鸝鳴於春夏之間,該知道春天的去處。④飛:一作吹。
[鑒賞提示]黃庭堅(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穀道人,晚號涪翁,洪州分寧 (今江西修水縣)人。進士出身,做過秘書省校書郎。晚年兩次受到貶謫,死在西南荒僻的貶所。他以
詩文受知於蘇軾,為蘇門四學士之一。他的詩成為江西派的開山大師。詞和秦觀齊名。
這首詞是一首惜春之作。詞人以細膩清新的筆觸,表現了對美好事物熱切而執著的追求。
水調歌頭 (瑤草一何碧)
黃庭堅
瑤草一何碧①,春入武陵溪②。溪上桃花無數,枝上有黃鸝③。我們欲穿花尋路,直上白雲深處,浩氣展虹霓④。隻恐花深裏,紅露濕大衣⑤。
坐玉石,倚玉枕,拂金徽⑥。謫仙何處⑦,無人伴我們白螺杯⑧,我們為靈芝仙草⑨,不為朱唇丹臉⑩,長嘯亦何為,醉舞下山去,明月逐人歸。
[注]①瑤草:仙草,指山裏的香草。一何:何其,多麼。②武陵溪:用陶淵明《桃花源記》之意。武陵,今湖南常德市一帶。③枝上:一作“花上”。④浩氣展紅霓:一股豪邁之氣和天空裏的彩虹相接。這句寫胸懷開闊,舒暢自如。⑤紅露:花上的露水。⑥金徽:即琴徽,這裏指瑤琴。⑦謫仙:世稱李白為謫仙。這裏是作為嗜酒傲世的詩人來提他。⑧白螺杯:用螺殼做的酒杯。這裏代指喝酒。⑨我們為靈芝仙草:作者以山中不同凡俗的香草自比。靈芝,紫芝草。⑩不為朱唇丹臉:不願做一個塗脂抹粉、隨俗媚世的小人。
[鑒賞提示]這首詞反映了作者孤芳自賞、不肯媚世求榮的性格及其出世和人世矛盾的世界觀。
定風波
黃庭堅
萬裏黔中一漏天①,屋居終日似乘船②。及至重陽天也霽,催醉,鬼門關外蜀江前。
莫笑老翁猶氣岸,君看,幾人黃菊上華顛③?戲馬台南追兩謝④,馳射,風流猶拍古人肩。
[注]①萬裏:指黔州與京城距離之遠。黔:黔州,今重慶市彭水縣一帶。一漏天:言當地天氣惡劣,連綿陰雨,似乎天整個漏了。②屋居終日似乘船:小屋如漁舟,蒙蒙水雲裏。③華顛:即白頭。④ “戲馬台”句:台為項羽所築,在今江蘇銅山縣南,晉時劉裕北征至徐州彭城,九月九日會將佐群僚於戲馬台,賦詩而樂。當時著名詩人謝瞻、謝靈運各賦詩一首。
[鑒賞提示]黃庭堅於宋哲宗紹聖二年(1095)被貶涪州別駕、黔州安置。這首《定風波》就寫於謫居黔州寓所。全詞表現作者雖然謫居生活惡劣淒涼,但依然曠達豪爽。雖在貶謫之中,卻氣岸淩人,風流不減。詞的風格清壯疏雋,造語不蹈襲前人,用典而能出新。
清平樂 (春歸何處)
黃庭堅
春歸何處?寂寞無行路。若有人知春去處,喚取歸來同住。
春無蹤跡誰知?除非問取黃鸝,百囀無人能解,因風飛過薔薇。
清乎樂 (留春不住)
王安國
留春不住,費盡鶯兒語。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①。
小憐初上琵琶②,曉來思繞天涯,不肯畫堂朱戶③,春風自在楊花。
[注]①滿地殘紅宮錦汙,昨夜南園風雨:這句是倒裝句。一夜風雨,殘紅落地,猶如玷汙的宮錦。②小憐初上琵琶:這是從李賀馮小憐》詩“灣頭見小憐,請上琵琶弦”之句轉化而來,意思惜春惜花之情由歌女小憐托之琵琶訴出。③畫堂朱戶:指達官貴人的宅邸。
[鑒賞提示]黃庭堅的《清平樂(春歸何處)》見前篇提示。
王安國(1030—1076),字平甫,江西臨川人,王安石之弟。宋神宗熙寧元年 (1068)經韓絳推薦,召試,賜進士及第,曆任西京國子教授。崇文院校書,秘閣校理。他反對新法,多次力諫安石。後王安石罷相,呂惠卿執政,因鄭俠上疏反對新法、攻擊執政者一事牽連。於熙寧八年被罷大理寺丞、集賢校理,放歸田裏。《清平樂 (留春不住)》通過惜春惜花寫人品的高潔。
小重山
嶽 飛
昨夜寒蛩不住嗚①。驚回千裏夢,己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朧明。
白首為功名。舊山鬆竹老,阻歸程②。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有誰聽③?
[注]①寒蛩:蟋蟀。②阻歸程:並非指山高水深,道路遙遠,難以歸去,而是暗喻對投降派屈辱求和,阻撓抗金鬥爭的不滿和譴責。③ “欲將心事”三句:用俞伯牙與鍾子期的典故,表達自己處境孤危,缺少知音,深感寂寞的心情。
[鑒賞提示]嶽飛 (1103—1142),字鵬舉,相州湯陰 (今河南湯陰縣)人。出身貧寒,二十歲應募為“敢戰士”,身經百戰,屢建奇功。是南宋初期抗金名將。紹興十年 (1140)統率嶽家軍大破金兵於郾城,進軍朱仙鎮,準備渡河收複中原失地。但朝廷執行投降政策,勒令其退兵。後被高宗趙構、奸臣秦檜以“莫須有”的罪名殺害。這首詞很可能是紹興八年秦檜任宰相以後寫的,表現作者不滿“和議”、反對投降的憂憤心情。上片寓情於景,寫作者思念中原,憂慮國事的心情。下片抒寫收複失地受阻,心事無人理解的苦悶。
如夢令 (昨夜雨疏風驟)
李清照
昨夜雨疏風驟,濃睡不消殘酒①。試問卷簾人②,卻道海棠依舊,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③。
[注]①濃睡不消殘酒:睡得很好,但還有殘餘的酒意末消。②卷簾人:指侍女。這時她正在卷簾。③ “知否”三句:女主人糾正侍女的話說:“你知道嗎?海棠不是‘依舊’,該是綠葉多,紅花少了”
[鑒賞提示]李清照 (1084一?),號易安居士,生於濟南(今山東濟南市)曆城西南的柳絮泉。她生活在一個學術文藝氣息非常濃厚的家庭裏,而且自己十分認真地參加研究和創作工作。靖康之難,毀滅了她的美滿生活。南渡不久,丈夫趙明誠病死。她在顛沛流離中,流落到浙江蘭溪才定居下來,她的後期生活十分孤單淒苦。李清照前後期作品有顯著的區別。前期作品的反映麵比較狹隘,限於閨情一類。後期由於淒涼的身世之感深刻地影響了她的創作思想,風格突變,大都反映南渡人士辭鄉別土、破國亡家的共同哀愁,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這首詞以寥寥數語的對話,曲折地表達出主人翁惜花的心情,寫得那麼傳神。\\\"綠肥紅瘦\\\",用語簡練,又很形象化。
如夢令 (常記溪亭日暮①)
李清照
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入藕花②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
[注]①溪亭:臨水的亭台。②藕花:荷花。
[鑒賞提示]這是一首追憶一次十分有趣的郊遊生活的小令。詞中顯現出一位活潑率真、熱愛生活的女詞人形象,以及她那深美的內心世界和高雅的生活情趣。這首詞形象生動逼真,語言自然優美,表現了李清照早期詞用白描法引出新思,取尋常語度入音律的藝術特色。
霜天曉角 題采石娥眉亭①
韓元吉
倚天絕壁②,直下江千尺。天際兩娥凝黛,愁與恨③,幾時極④?
暮潮風正急,灑闌聞塞笛⑤。試問謫仙何處⑥?青山外⑦,遠煙碧。
[注]①采石娥眉亭:采石磯,在安徽當塗縣西北牛渚山下突出於江中處。娥眉亭建立在絕壁上。②倚天:靠著天空。③兩娥凝黛:把長江兩岸東西對峙的梁山比作美人的黛眉。愁與恨:古代文人往往把美人的娥眉描繪成為含愁凝恨的樣子。④極:窮盡,消失。⑤塞笛:邊笛,邊防軍隊裏吹奏的笛聲。當時采石磯就是邊防的軍事重鎮。⑥謫仙:指李白,唐人稱他為謫仙。他晚年住在當塗,並且死在那裏。⑦青山:在當塗東南,山北麓有李白墓。
[鑒賞提示]韓元吉 (1118一1183),字元咎,號南澗,許昌(今河南許昌市)人,寓居信州(江西上饒市)。宋孝宗初年,做過吏部尚書,他主張恢複中原,但反對輕舉妄動。這首詞雖名為題詠之作,但顯然寓有作者對時局的感慨,流露出他對祖國河山和曆史的無限熱愛,向來被認作是詠采石磯的名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