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歌集萃4(3 / 3)

[注]①攝山:一名棲霞山,在今江蘇省江寧縣東北。②頻:多次,連續。③鬆門:用鬆枝搭成的柴門。空明:通明透徹。④天雞:古代傳說,大地的東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樹叫桃都,樹枝蔓延三千裏。樹上棲有天雞。每當太陽初升,照到這棵樹上,天雞就叫起來,天下的雞也跟著叫。

[鑒賞提示]屈大均,廣東番禺人,清兵陷廣州後,投身抗清鬥爭。失敗後,削發為僧。32歲還俗,兩次北遊,聯絡反清誌士,力圖恢複大明,但沒有結果。順治十六年(1659),為逃避清兵迫害,已削發為僧九年的屈大均在南京稽留時曾遊覽了攝山,寫下了本詩。首聯寫秋夜的山林很不安寧。頷聯繼續描寫極不寧靜的秋夕。頸聯描寫詩人由於不平靜的山林和不寧靜的心緒使自己整夜無法安睡,於是打開柴門,看到一汪通徹透明的潭水。末聯點明全詩主旨,天漸漸亮了,詩人心裏又掛念起遠行之事(聯絡反清誌士,密謀策劃反清)。這首詩具有氣韻聲色之美,雋妙圓轉,“天機自流”(沈德潛語)。

廣陵吊史閣部①

黃燮清

沿江烽火怒濤驚②,半壁青天一柱撐③。

群小已隳南渡局④,孤臣尚抗北來兵⑤。

宮中玉樹征歌舞,陣上靴刀決死生⑥。

留得歲寒真氣在,梅花如雪照蕪城⑦。

[注]①廣陵:揚州。史閣部:史可法。明崇禎時,官至兵部尚書,南明福王立,加武英殿大學士,受命督師揚州,抵抗清兵。他孤軍抗戰,後城破被俘,慷慨就義。明製,大學士入閣辦事,稱閣臣或閣部。②這句寫清軍南下,打到長江一線。③這句指史可法獨立支撐局麵。④群小:指把持南明朝政,破壞史可法抗清的馬士英、阮大铖等一幫權奸小人。隳:毀壞。南渡局:指南明政權。⑤孤臣:史可法。北來兵,指清軍。⑥靴刀:唐代名將李光弼平定安史之亂作戰時,常納短刀於靴中,表示決死之誌。⑦蕪城:揚州舊稱。

[鑒賞提示]1838年黃燮清赴京應試,途經揚州,憑吊史可法祠墓,寫了這首詩。這首詩的結構精嚴整飭,頗具特色。從直觀看去,前六句分成兩行排列,左邊的一、三、五三個出句(或奇句)為一類,寫當時的背景;右邊二、四、六三個對句(或偶句)為另一類,寫史可法。如果從左右兩邊縱向分別看,又各自依序遞進,極有層次。左邊從清軍南下,形勢危急→群小傾軋,大局己去→福王荒淫,追歌逐舞。右邊從“一柱撐” →“抗北兵”→“決死生”,寫史可法從支撐大局到英勇就義。全詩揭示了南明滅亡的內在原因,讚頌了史可法的英雄業跡。

[詩歌鑒賞練習]

閱讀下麵各詩歌,完成後麵各題。

漁家傲

範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無留意。四麵邊聲連角起,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裏,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將軍白發征夫淚。

[注]燕然:內蒙古的燕然山。漢和帝永元元年,大將軍竇憲大破北匈奴,曾采燕然山石,勒石記功而返。

1.試簡述“千嶂裏,長煙落日孤城閉”一句所寫景物的特點。

2.“將軍白發征夫淚”蘊含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蘭溪棹歌

戴叔倫

涼月如眉掛柳彎,越中山色鏡中看。

蘭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鯉魚來上灘。

3.試分析前兩句中修辭手法所起的作用。

4.本詩前兩句與後兩句均為寫景,在表現手法上有何不同點?

小 鬆

杜荀鶴

自小刺頭深草裏,而今漸覺出蓬蒿。

時人不識淩雲木,直待淩雲始道高。

5.開頭兩句描寫了“小鬆”怎樣的特征?

6.從整體構思看,本詩采用了什麼的藝術手法?請說說你對本詩主題的理解。

[雙調]清江引

秋 懷

張可久

西風信來家萬裏,問我們歸期未?雁啼紅葉天,人醉黃花地,芭蕉雨聲秋夢裏。

7.“人醉”句中“醉”字的含義是什麼?

8.簡要分析這首詩的意境。

訴衷情

陸 遊

當年萬裏覓封侯,匹馬戍梁州。關河夢斷何處,塵暗舊貂裘。

胡未滅,鬢先秋,淚空流。此生認料,心在天山,身老滄州!

9.詞中“塵暗舊貂裘”的意思是什麼?

10.“心在天山,身老滄州”應是詞眼所在,請從結構和題旨兩方麵加以分析。

[雙調]折桂令

中 秋

張養浩

一輪飛鏡誰磨?照徹乾坤,印透山河。玉露泠泠,洗秋空銀漢無波,比常夜清光更多,盡無礙桂影婆娑。老子高歌,發問嫦娥,良夜懨懨,不醉如何?

11.“嫦娥”句用了典故,詩中指中秋之月,這樣寫的好處是什麼?

12.這首元曲重點寫的是中秋夜的月光,請你說出作者運用的兩種描寫方法並簡要分析。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

野曠天底樹,江清月近人。

13.詩中的“客”指的是__________,這首詩的詩眼是一個_______字。

14.詩的後兩句寫景,試分析其寫景與抒情的關係。

畫眉鳥

歐陽修

百囀千聲隨意移,山花紅紫樹高低。

始知鎖向金籠裏,不及人間自在啼。

15.這首詩運用了什麼手法?寫了畫眉鳥兩種生活狀態,分別是什麼?

16.這首詩所要表達的思想是什麼?

鷺 圖

劉 羽

芳草垂楊蔭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無人識,獨向斜陽歎白頭。

17.這是一首題畫詠物詩,詩人筆下的白鷺是一個怎樣的形象?

18.你最喜歡詩中的哪一句,說明你喜歡的理由?

湖上早秋偶興

汪 莘

坐臥芙蓉花上頭,青香長繞飲中浮。

金風玉露玻璃月,並作詩人富貴秋。

19.首句,詩人為什麼說坐臥花上,不說坐臥湖上?你的理解是什麼?

20.李景《浣溪沙》有“菡萏香消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句,同是寫荷花(芙蓉、菡萏都指荷花),李詩與汪詩的意境有什麼不同?

紫薇花

杜 牧

曉迎秋露一枝新,不占園中最上春。

桃李無言今何在?向風偏笑豔陽人。

21.“桃李無言”句在詩中的作用是什麼?

22.詩人筆下紫薇花的特點是什麼?

自 敘

杜荀鶴

灑甕琴書伴病身,熟諳時事樂於貧。

寧為宇宙閑吟客,怕作乾坤竊祿人。

詩旨未能忘救物,世情奈值不容真。

平生肺腑無言處,白發吾唐一逸人。

23.詩中“閑吟客”,“吟”的內容是____________;“不容真”,“真”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此詩描寫了一個什麼形象?

月上瓜洲

南徐多景樓作

[南宋]張輯

江頭又見新秋,幾多愁?塞草連天何處是神州?

英雄恨,古今淚,水東流。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

[注]南徐,古州名,治所在京口(今江蘇鎮江)。多景樓,為南徐勝跡,在鎮江北固山上。

25.請結合詞的上闋,簡要分析“幾多愁”中詞人“愁”的具體原因。

26.詞的下闋中“惟有漁竿明月上瓜洲”一句,通過塑造“漁翁”這一形象,寄托了詞人怎樣的情懷。請作簡要分析。

社 日

王駕

鵝湖山下稻粱肥,豚柵雞棲半掩扉。

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歸。

27.“社日”是古代農村祭禮土神的日子,每年春秋兩次。本詩通過春社情景的描繪,表現了什麼?

28.試分析本詩藝術上的特點。

孤 桐

王安石

天質自森森,孤高幾百尋。

淩霄不屈己,得地本虛心。

歲老根彌壯,陽驕葉更陰。

明時思解慍,願斫五弦琴。

[注]明時:政治清明的時代;慍:疾苦、怨憤;桐木是造琴的上好材料。據《孔子家語》記載:帝舜曾一麵彈著五弦琴,一麵唱“南風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慍兮”。

29.前六句表現了桐樹怎樣的特點?

30.對本詩表達的思想感情作簡要評價。

鹿 柴

王 維

空山不見人,但聞人語響。

返影入深林,複照青苔上。

注:返影:太陽的餘暉。

31.詩歌前兩句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_(回答須具體,1分)手法,寫出了“空山”____________(2分)的特點。

32.詩歌三四句以光亮(返影)反襯深林的幽暗,對這一反襯手法,應如何理解體會?(3分)

尋隱者不遇

宋?魏野

尋真誤入蓬萊島,香風不動鬆花老。

采芝何處未歸來,白雲滿地無人掃。

注:真:即“真人”,指得道成仙的道士。

33.隱者所居之地有何特點?

34.詩中“風”“鬆”“雲”的描寫有何作用?

別 滁

歐陽修

花光濃爛柳輕明,酌酒花前送我們行。

我們亦且如常日醉,莫叫弦管作離聲。

35.詩歌前兩句對餞別場景作了怎樣的描繪?氣氛怎麼樣?

36.怎樣理解第三句的“且”字?它透露了詩人怎樣的感情?

淮中晚泊犢頭

蘇舜欽

唇陰垂野草青青,時有幽花一樹陰。

晚泊孤舟古祠下,滿川風雨看潮生。

37.請用自己的話描述詩人舟行水上所見的兩岸景色。

38.寫出你對詩人“滿川風雨看潮生”心情的理解。

江 上

王安石

江北秋陰一半開,晚雲含雨卻低徊。

青山繚繞疑無路,忽見千帆隱映來。

39.前兩句勾勒了一幅秋江暮雲圖,這幅圖畫的基調如何?

40.若說這兩首詩也以天象與江上景物的變化暗寫了船上人心情的變化,請你簡要說明心情變化的情況。

村 居

張舜民

水饒陂田水饒籬,榆錢落盡槿花稀。

夕陽牛背無人臥,帶得寒鴉兩兩歸。

41.詩的後兩句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42.整首詩描繪的秋日村居圖風格怎樣?

夜發分寧寄杜澗叟

黃庭堅

陽關一曲水東流,燈火旌陽一釣舟。

我們自隻如常日醉,滿川風月替人愁。

43.首句給全詩定下了怎樣的感情基調?

44.怎樣理解後兩句中的“醉”與“愁”?

梅花絕句

陸 遊

低空銀一鉤,糝野玉三尺。

愁絕水邊花,無人問消息。

45.首兩句為梅花的出現展示了一個怎樣的背景?

46.你對詩中的梅花形象怎麼認識?

新 涼

徐 璣

水滿田疇稻葉齊,日光穿樹曉煙低。

黃鶯也愛新涼秋,飛過青山影裏蹄。

47.首兩句用了什麼手法來寫“涼”?這樣寫有什麼效果?試做簡要分析。

48.尾兩句又用什麼手法來表現“新涼”?在表達上有什麼好處?

山 雨

翁 卷

一夜滿林星月白,亦無雲氣亦無雷。

平明忽見溪流急,知是他山落雨來。

49.本詩描寫的是山間之雨,為表現其特點,手法特別新穎。寫雨而不從“雨”字正麵著筆,前兩句寫了什麼現象?後兩句寫了什麼現象?

悟道詩

某 尼

盡日尋春不見春,芒鞋踏遍隴頭雲。

歸來笑拈梅花嗅,春在枝頭已十分。

50.從這首詩看,詩人悟出了什麼道理?生活中有類似的現象嗎?試舉一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