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譯的原則與技巧(1 / 2)

文言文翻譯的原則與技巧

從2002年起,高考加大了把文言文譯成現代漢語的考查力度,由客觀判斷轉變為主觀翻譯,通過此相考查學生掌握現代漢語的水平。2004年翻譯題將增加分值,由5分增到8分,這也給同學們帶來了壓力。因此,隻有掌握另外文言文翻譯的技巧才能盡可能多地得分。

翻譯要符合下麵三字原則:

1、 信。要忠實於原文意思。

2、 達。要合乎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3、 雅。要盡量作到美一些,能譯出原文的語言風格和藝術水準來。

高考對文言文語句翻譯的要求是“直譯為主,意譯為輔”,所謂直譯,就是要忠實於原文的內容和句子的含義,用現代漢語字字句句落實到譯文之中,甚至在表達方式上也要和原文保持一致。在難以直譯或直譯以後表達不了原文意蘊的時候,才酌情采用意譯作為輔助手段。因此,在翻譯時要注意以下幾點:

㈠、找準和譯準句中的關鍵詞。

所謂關鍵詞,就是指那些重要的實詞、虛詞和標誌句式的詞語,即考試中的“給分點”。

1、落實實詞

① 確定詞性

② 確定詞義

A、 語法結構分析法

如: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語

帝思其賢,乃令以物色訪之。 (《後漢書?嚴光轉 》)

“乃令以物色反之”是一個祈使句,承前省去主語“帝”,“令”後省略兼語“人”。翻譯難點是“物色”。如果“物色”理解為現代漢語中的“尋求”含義的話,它用在介詞“以”之後就說不通——介詞之後隻能跟賓語。由此可見,“物色”應是個名詞。它是什麼意思呢?根據上下文“少有高名,與光武同遊學。及光武即位,乃變名姓,隱身不見”和“有一男子,披羊裘釣澤中”分析,光武帝可能在讓人憑著長相尋找嚴光,所以“物色”作“形體相貌”講最合適。

B、句式結構分析法

古漢語十分講究對稱,在相似的語言結構中,處於相對應位置上的詞語,往往詞性相同,意思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對。文言文中排比句、對偶句等並列結構較多,這就為我們推斷詞義提供了方便。

如:“追亡逐北”中,“追”和“逐”同為動詞,動詞後隻能跟名詞作賓語,因而,“亡”和“北”為名詞,譯為敗北、潰敗的軍隊。

“據崤函之固,擁雍州之地”(賈宜《過秦論》),是個“正對”對偶句,根據對偶句特點可知,處於同一位置的“固”與“地”詞性相同(名詞),意思也接近,據此推知,“固”形容詞活用為名詞,作“堅固的地方”講。

C、 成語聯想法

現代漢語的成語,絕大部分來源於古詩文,故而有很多詞語的文言意義在成語中得到了保留;在解釋文言實詞時,我們可以聯係成語來推斷其意義。

如:2004年江蘇高考卷,15題: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

(1) 每曲意事二人,績不少降節。

此句關鍵詞“曲意”,成語中有“曲意逢迎”,意思是“違背自己的本心,千方百計迎合討好別人”,可以推斷“曲意”為違心的迎合、奉承。再聯係上下文,可知是蔡京為了討好徐績和何執中而巴結奉承他們,所以在翻譯時需補充主語。

整句譯為:(蔡京)常常違心地奉承二人,徐績並沒有稍稍降低自己的品節。

2、 落實虛詞

虛詞的意義與用法是無法分開的,因為虛詞的意義是它在句中所起的作用決定的。所以虛詞翻譯不能脫離語境。

虛詞,包括副詞、介詞、連詞、助詞,2003年《考試說明》圈定了18個虛詞:而、何、乎、乃、其、且、若、所、為、焉、也、以、因、於、與、則、者、之。課文中幾乎有每個常見虛詞的例句,在學習過程中要帶領學生掌握它們的用法,並整理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