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語文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我們越來越感覺到人才數量的匱乏,人才素質的低弱。要想改變這種局麵,就需要跨世紀的一代教師教好書,育好人,為建設新世紀而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審美教育就是提高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質的基本途徑。教師的一切教學過程(尤其是語文課教學),都與審美有著不解之緣,布魯納說:“傳統教學方法很明顯的一個缺陷,就是沒有向學生展示出藝術的隻有藝術才具有的那些寶藏——美”。正因為這樣,許多學生對語文課不感興趣,語文教學成了傳統的說教,成了教師的“獨角戲”,我們在抱怨學生語文素質降低,語文水平下降的同時,應該反省自己在語文教學中有沒有用審美教育來激發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語文教材中大部分是古今中外的優秀作品,這些文質兼美,膾炙人口的篇章,思想內容深邃,藝術形式完美,有很高的美學價值,這為語文教師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資源。教師的責任在於義不容辭的挖掘文本中美的因素,用美的方法重新組織教學內容,用藝術化的手法啟發受教育者在符合美的規律的行動中主動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質和心理結構。教師隻有充分體味每一篇課文的美,把知識理論容納在生動活潑、輕鬆愉快、和諧新穎的創造性的學習環境中,才能使語文教學滿堂生輝。學生受到美的感染才會對自然、社會、人類現實生活中所呈現出來的種種美的現象和事物產生震動、驚異、讚歎、仰慕、熱愛、振奮等美好的情感,從而激發他們強烈的向往和探索熱情。由此看來,語文教學中必須重視審美教育。
那麼該如何在語文教學中對學生實施審美教育呢?我認為要做到以下幾點:
一、美讀。美讀,“就是通過口、眼、耳等各種感官,全身心進入文本,從而產生審美愉悅、激發審美創造、陶冶心誌的一種審美閱讀活動”。通過美讀,變無聲為有聲,利用音韻美把教材中美的內容充分表現出來,使朗讀成為一種美的享受。有人說朗讀是培養學生欣賞能力的主要途徑。此話可能有點誇大,但也說出了朗讀的重要性。朗讀是對課文語言和課文內容最直接和最真切的感知,是進入課文情境,體會作者思想感情的最有效途徑。指導學生對篇篇課文都美讀,帶著美好的情懷、美好的想象、用優美的聲調抑揚頓挫地朗讀課文,就會收到美的效果。
美讀包括:教師示範美讀、講讀型美讀、背誦型美讀、競賽型美讀等。
二、通過想象再現教材中美的情景。讀優美的詩文,就是體驗語言文字所創造的優美意境,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對文學作品的感悟,最重要的一種心智活動就是審美想象,作品的語言文字,要還原為讀者腦海中的藝術形象,需要想象,作品的原有畫麵、情境、意象、要衍生、迭生出新的內容,也需要想象。“想象是一種心理行為,是在已有的感性材料的基礎上,經過新的組合而創造出新形象的思維過程,雖具有虛構性和創造性特點,但不是無中生有。想象是感情熾烈時的產物,總是出現在某種情境之中,常將自我融入其中,生出詩的意境美,陶情冶性”。可見,想象可以使審美對象不斷具體、鮮明、生動,使審美活動更加豐富、活躍,文學作品通過想象而呈現出的優美意境,更增添了作品的韻致美、情境美、詩意美。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信息集成技術。文學作為語言藝術,它的形象具有間接性,給欣賞者帶來諸多不便,而電教媒體的運用,不僅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加快了學生掌握知識的速度,提高了學習效率,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審美能力。
以上三點是語文教學中進行審美教育的三種方法,隻要教師能恰當運用就能達到審美教育的目的。一個稱職的語文教師應該既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水平,又有一定的藝術修養和審美感悟能力,這樣既可以給學生傳授豐富的文化知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教師要用自己的全部感情去指導學生體驗課文中所表現出來的藝術美、自然美、精神美,用發自靈魂的真情實感去撥動學生的情感之弦,達到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和知識教育的目的。在語文課堂中進行審美教育,既可以啟真、又可以儲美;既可以培養塑造人的情感,造就全麵和諧發展的共性、健康的心靈,又可使受教育者獲得豐富的知識,使他們擺脫一切低級趣味的東西,從而滿懷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總之,沒有審美和藝術的人生就不是完整的人生;沒有審美教育的學校教育則不是健全的教育;不具備審美素養的教師也不是完全合格的教師;缺乏審美教育的語文課就不是成功的語文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