籀文
籀文古漢字一種書體的名稱,又稱大篆。起於西周晚年,春秋戰國時期行於秦國。許慎、《說文解字》以小篆為正字,共9353字。又收兩類異體字,一類稱古文,指古文經中與小篆不同的字,這是地區性的差別;一類稱籀文,指《史籀篇》中與小篆不同的字,這是時代的差別。公元前220年,秦始皇帝按李斯的主張統一文字,首先是省改秦國自己的文字,然後再推行到各地。學者把省改前的稱為大篆,省改後的稱為小篆。籀文,即大篆,出於《史籀篇》。《漢書·藝文誌》說《史籀篇》是周時史官教學童的書,又著錄《史籀十五篇》,本注:周宣王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建武時(公元25~57)亡六篇矣。魏晉以下此書全失。段玉裁推測其書必四言成文,教學童誦之,《倉頡》、《爰曆》、《博學》實仿其體。王國維作《史籀篇疏證》,把《說文》所采籀文輯出加以解釋,他說史籀非人名,《史籀篇》是春秋戰國之間秦人作之以教學童。他的話有道理,可惜毫無證據。西周到秦的銅器銘文傳世很多,根據這些資料可以看出:①西周晚期,約周宣王時出現了一種新風氣,字體方正微長,行款整齊,筆劃勻稱,偏旁、結構有定,例如虢季子白盤(見彩圖虢季子白盤銘文)、宗婦鼎等銘文,和籀文(王國維說:作法大抵左右均一,稍涉繁複,象形象事之意少,而規旋矩折之意多。)十分相似,可認為是同一種書體。②秦繼承了這種書體,銅器如秦公秦公簋、秦公鍾、商鞅量、杜虎符、新虎符等銘文皆自相似,五六百年間的文字變化不很大,這在同時期其他各國不曾有過。原因何在?最好的解釋是當時有一個文字課本,嚴格教學。所以周宣王太史籀作大篆15篇之說不宜輕易否定。傳世《石鼓文》、《詛楚文》皆戰國中期秦的作品(見彩圖石鼓文)。前者關係國家禮儀,書法精美。後者是通行字體。兩者皆屬大篆,其中絕大部分和小篆相同,也有不少《說文》列舉的籀文。《史籀篇》收有多少字已不可知,許慎所見9篇,舉出了220個不同的字。如果按比例推測,全書15篇,和小篆不同的字約為《說文》正字的1/25。可以約略看出小篆和籀文的差異和李斯從事省改的成績。
中國諸民族文字
中國境內各民族的文字。
中國民族文字的種數
中國境內有56個民族。漢、回、滿3個民族通用漢文、蒙古、藏、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朝鮮、傣、拉祜、景頗、錫伯、俄羅斯12個民族各有自己的文字。這些文字多數都有較長的曆史。其中蒙古族使用一種豎寫的拚音文字。這種蒙古文通用於蒙古族地區。居住在新疆的蒙古族還使用一種以通用的蒙古文為基礎適合衛拉特方言特點的拚音文字。雲南傣族在不同地區使用4種傣文。西雙版納和附近孟連等地區使用傣仂文,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傣族大部分地區和景穀、雙江、耿馬、鎮康、滄源的一部分傣族地區使用傣哪文,在德宏地區的瑞麗、潞西、遮放和瀾滄、耿馬部分地區的傣族使用傣繃文,紅河哈尼族族自治州的傣族使用金平傣文。因為蒙古族使用兩種蒙文,傣族使用4種傣文,回族和滿族使用漢文,所以上述15個民族共使用17種文字。此外,傈僳族中大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眾,使用一種用大寫拉丁字母及其顛倒形式的字母拚寫傈僳語的文字,還有維西縣的一兩個區使用當地農民創製的傈僳音節文字竹書。雲南省東北部一部分信仰基督教的群眾使用一種把表示聲、韻、調的符號拚成方塊的苗文。雲南佤族中信仰基督教的少數群眾使用拉丁字母形式的佤文。壯族、白族和瑤族的群眾中,還有一部分人使用在漢字影響下創製的方塊壯字、方塊白文和方塊瑤字。綜上所述,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已使用文字的民族有21個,文字種類有24種。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以後,又有壯、布依、苗、侗、哈尼、傈僳、佤、黎、納西、白、土、瑤共12個民族和景頗族中說載瓦語的人使用新創製的以拉丁字母為基礎的拚音文字。其中苗族因方言差別大,分別給黔東、湘西和川黔滇3個方言創製了文字,給滇東北次方言也設計了一種文字方案。因此,現在共有16種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見表中國民族文字一覽表)。使用漢文的少數民族除回族和滿族外,還有其他一些民族的部分人(沒有列入表內)。除以上列舉的文字以外,還有一些在曆史上使用過,後來停止使用的文字。這些文字是突厥文、回鶻文、察合台文、於闐文、焉耆-龜茲文、粟特文、八思巴字、契丹大字、契丹小字、西夏文、女真文、東巴圖畫文字、沙巴圖畫文字、東巴象形文字、哥巴文、水書、滿文等17種文字。這17種在曆史上曾經使用過的文字,加上現在使用的40種文字,共有57種文字。中國民族文字結構的分類中國不但語言類型較多,文字類型也很豐富。從類型上看中國文字有非字母文字和字母文字兩大類。非字母文字屬於這一類的文字還可以細分為4類。圖畫文字在中國發現的圖畫文字有兩種。一種是雲南省納西族的東巴圖畫文字,另一種是四川省涼山族自治州爾蘇人的爾蘇沙巴圖畫文字。這兩種文字共同的特點是:①尚未形成固定的行款,有從左向右的,也有由右到左的。既有由上到下的,也有由下到上的。②常常利用字組構成的形象來表達比較複雜的意思。③讀出來的經文中的詞語,一般都比寫出來的字多。盡管這兩種圖畫文字還各自有些特點,它們的共同點說明,這類圖畫文字代表著從圖畫發展到文字的第一個階段。東巴圖畫文字經書的冊數很多,僅雲南社會科學院東巴文化研究室和北京圖書館就收藏了8000多冊,再加上其他單位收藏的,總數在1萬冊以上。在國外有些圖書館也收藏了一些。例如美國國會圖書館收藏了3000多冊,哈佛大學哈佛燕京圖書館收藏了500多冊。關於納西族圖畫文字的創始,現存納西族石刻《木氏曆代宗譜》中有十六世祖牟保阿琮(約在12世紀下半葉至13世紀上半葉之間)且製本方文字的記載。有些學者認為這種文字的創始時代應當在11世紀或者更早。象形文字主要是指文字形體的來源說的。它不隻包括整體象某事物形體或狀態的字和以象形字為基礎構成的指事字,而且也包括由單體象形字結合構成的會意字和形聲字。根據這個意見來看上古漢字,如商周時代甲骨、鍾鼎上的文字,也都是象形文字。在大多數詞根是單音節的漢藏語係語言中使用這種象形文字,基本上都是一個字讀一個音節。雲南納西族的象形文字和貴州水族的水書中的大部分字,都是一個字讀一個音節。納西族的象形文字有以下3個特點:①一個字隻能讀一個音節;②以單體象形字為主,也有形聲字、會意字;③就文字的作用說,已經由表意發展到表音。因此,隻要兩個字同音或語音相近就可以互相借用,同音和音近假借的情況特別多。用這種象形文字寫的東巴經還很少。它可能是在音節文字哥巴文的影響下產生的。納西族由使用原始的圖畫文字進到一字一音的象形文字,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楷書化漢字和在漢字影響下創製的幾種文字中國現在通用的楷書漢字,即使從晉初算起,也已經有1700多年了。它大體上是古代象形字、指事字、會意字和形聲字通過隸書的楷體化。其中以形聲字占絕大多數,其次是會意字。這兩種造字法至今還是孳生新字的主要方法。後來創造的新字,主要是形聲字,也有少量的會意字,在楷書漢字影響下創製的少數民族文字可分兩類。①字形結構雖受漢字的影響,但有自己的特點,借用漢字不太多。屬這一類的有契丹大字、西夏文和女真文。契丹大字是在漢字影響下創製的一種表意文字,漢語借詞一般照漢字書寫。據曆史記載,女真文本有大字和小字兩種,但是現在發現的女真文資料,從文字體係上看不出區別,不能斷定是大字還是小字。這種女真字是參考漢字和契丹字創製的方塊字,構成女真字的基本字。一部分來自漢字,一部分來自契丹大字和小字。來自漢字的基本字大半省去一部分筆畫。契丹大字和女真字雖然都受漢字形體的影響,但是都有自己的造字方法。西夏文主要使用會意和形聲兩種方法,這顯然是漢字的影響。西夏字一直沒有形成像漢字那樣有規則的偏旁體係,並且使用把一個字裏的兩部分互換位置來構成新字的造字法。西夏文和女真文還大量使用省筆構字法,可能也受漢字省筆構字的影響。②大量使用音讀漢字和訓讀漢字的方法表達自己的語言,也用形聲或其他方法創製表達本族語詞的新字。方塊壯字、方塊白文和方塊瑤字,都屬於這一類。其中方塊白文使用音讀和訓讀法比較多。方塊瑤字的構字法,各地不大一致。有的地方自創了不少字形,有的地方使用漢字比較多。這類方塊文字是在較早時期產生的。例如:在廣西壯族自治區發現的唐代用漢字寫的碑文中,就夾用了一些方塊壯字,在唐代樊綽的《蠻書》中,也有少量用方塊白文寫的字。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內還有明代白族用方塊白文寫的一些碑文。音節文字音節文字的共同特點是每個字表示一個音節,筆畫比較簡單。其中少數字來源於稍加變化的漢字,自己創製的象形字和指事字為了與其他字體協調一致,相當大的一部分已經不容易看出原來的形象。相當多的字體不能分析。這一類文字,目前發現的有3種,即文、納西族的哥巴文和雲南迪慶藏族自治州維西縣部分地區的傈僳族使用的竹書。這3種音節文字創製的時代以文最早,現存文獻有明嘉靖年間的碑銘。現在涼山族正在推廣規範文。雲南和貴州的文也正在進行規範化的研究工作。哥巴文產生時代比較晚,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已經不使用了。納西族現在教學中使用1957年設計、1982年又經過修訂的拉丁字母拚音文字。傈僳族的竹書是當地一位農民在20世紀20年代開始創製的,其中有些字的筆畫較多。現在這種音節文字還有一部分群眾使用。以上是屬第1大類非字母文字的4類文字。第1類圖畫文字包括納西族東巴圖畫文字和爾蘇人沙巴圖畫文字兩種;第2類是象形文字,包括納西族的象形文字和水族的水書兩種文字;第3類楷書化漢字和在漢字影響下創製的契丹大字、西夏文、女真文、方塊壯字、方塊瑤字和方塊白文7種文字;第4類音節文字包括文、納西族的哥巴文和傈僳族的音節文字竹書。總括起來,屬於第一大類的非字母文字,共有14種。字母文字也稱拚音文字。中國民族的字母文字可按字母形式的來源和其他情況,分成以下7類:藏文、八思巴字、傣文、於闐文、焉耆龜茲文這些文字的字母都是直接或間接參考印度的某種字母創製的。藏文是7世紀時參考梵文字母製訂的。有30個輔音字母和4個表示元音的符號。由左向右橫行書寫。八思巴字是參考藏文字母設計的,但書寫行款不像藏文而是仿照蒙古文,由上向下豎寫,由左向右移行。1269年開始推行時,有41個字母,以後增加到57個字母。其中有7個元音字母。傣文是13世紀仿照印度南部的某種字母創製的。西雙版納的傣仂文和金平傣文的字母都分高低兩組,每組表示3個聲調。德宏傣哪文和傣繃文都不分高低音組,原來在文字上都不能區別聲調,50年代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