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經絡腧穴總論(1 / 3)

第一章 經絡腧穴總論

第一節 氣血經絡概念

古人在宏觀的條件下,將氣之行、血之流視為同類生理現象。而“氣”則是古人對人類機體的生理功能與病理反應的命名。

“經絡”名詞的出現是在“筋脈”、“血脈”等詞之後,經指上下直行的主幹,而絡為網絡聯係的意思。

第二節 經絡係統的組成及概況

經絡係統是人體內溝通表裏,聯係上下左右,網絡周身前後,將髒腑、四肢、五官聯成統一的組織結構。其中以十二經脈為主體,包括奇經八脈、十二經別、十五絡脈,為人體氣血通道;還包括以十二經脈循行部位所劃分的十二經筋、十二皮部。簡單介紹如下:

一、十二經脈:在人體的體腔內經絡是屬於五髒六腑的;在人體的體腔外是網絡於四肢軀體的,而且相互之間相聯接,氣血依次流經其中。名稱是:手太陰肺經,手陽明大腸經,足陽明胃經,足太陰脾經,手少陰心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陰腎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三焦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陽膽經。

二、奇經八脈:所以稱為“奇經”是因為它與十二經不同,包括:督脈、任脈、衝脈、帶脈、陽、陰、陽維、陰維,奇經八脈與十二經脈相互貫通,循行的路線也是相互交會。其中督脈行於身後正中線;任脈行於身前正中線,各有本脈所轄的腧穴,故與十二經脈合稱作“十四經”。其餘衝帶、陰陽蹺、陰陽維等六脈均無本脈所屬的腧穴,它們的穴位均在十二經脈所轄穴中。

三、十二經別:是十二經脈中分出的,以補充十二正經循行分布的不足,其主要作用是在體腔內加強了髒腑之間的聯係,並在頭麵部加強了十二經脈之間的關係。

四、十五絡脈:絡脈是由經脈分出的行於淺層的支脈。凡小而淺的橫行支脈為絡脈,絡脈網絡於各經脈之間而布滿全身,有無以計數的大小分支,絡脈之所以稱作“十五大絡”,是因為除十二經脈各分出一絡之外,還有督之絡,任之絡,和脾的大絡。主要作用是在十二經脈循行部位的淺層,加強了表裏兩經的作用,其作用於四肢。

五、十二皮部:皮部指體表的皮膚而言,就是說按著十二經脈循行分布,將人體劃分為十二分位。而且將手足同名經,利用上下同法合為六個部分。

第三節 經絡的功用

在《靈樞·經別》中有“夫十二經脈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學之所始,工之所止也”。就是說人體的生成與經脈的密切關係,疾病的發生亦自經脈而來,醫生治療疾病宜從經脈而治,疾病的好轉也從經脈始見起色,習醫者要從經脈開始學習,醫生的高明也表現在動用經絡的理論指導實踐上。因此,對經絡係統的生理功能,病理變化,及其在防治疾病中的重大作用,曆代醫家均給以高度重視。

經絡係統將人體各部聯結成統一的整體,將髒腑所化生的氣血運送到身體各部,起到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作用。經絡有抗禦外邪侵襲的功能,在疾病發生的時候,致病因素侵入機體時,經絡首先受邪而出現由外到內,由表到裏的傳變過程,這種過程表現為經絡各層次的病症。當髒腑發病的時候也必定反映到外在經絡上而出現各種病症,在施以針灸治療時,那種沿經脈出現的“氣行”現象,即上下出入的變化,從而起到調整虛實,“瀉其有餘,補其不足”的作用。

第四節 腧穴的概念

腧穴是人體髒腑經絡氣血輸注於體表的部位,在《內經》中稱作“節”、“會”、“腧”是輸注之義,比喻脈氣如水一樣流動,而“穴”是“洞”“孔”的意思。在《千金翼方》論述穴位的意義時說:“凡孔穴者,是經絡所行往來處,引氣遠入抽病也。”可見,在體表的腧穴上施以針或灸的刺激,以調整經氣的運行,就能夠治療所屬髒腑的某些疾病。同樣,髒腑的某些疾病又能在相應的腧穴上有所反映。

第五節 腧穴的分類及命名

人體上的腧穴大體上可以分為經穴、奇穴和阿是穴。經穴是指歸屬於十二經脈與任督二脈的腧穴,稱為“十四經穴”。因為其分布在十四經脈的循行路線上,所以與經脈關係密切,現共有腧穴361個,其中有主要和次要之分,常用和不常用的區別。古代的醫家為了強調某些穴位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在分經的基礎上,又將經穴分為不同類別的特定穴,將在以後的內容進行專門介紹。“奇穴”指沒有歸屬於十四經的腧穴,因其有奇效,故稱“奇穴”,其中有一些是有明確位置且有名稱的稱為“有名奇穴”,一些僅有明確位置而尚未定名的則稱為“無名奇穴”。在數量最大時達1007個,奇穴的分布較為分散、零亂,其中有些雖名為奇穴,其實就是經穴,如胞門、子戶,實際就是水道穴。“阿是穴”,就“阿”字而言,是“痛”的意思,因按壓痛處,病人會“啊”的一聲,故名為“阿是”。這類腧穴既無具體名稱,也無具體部位,而是以痛處為穴,直接進行針刺或艾灸,效果往往較已固定之經穴明顯。阿是穴的確定常用痛感作為取穴標準,但也有用舒適感和熱感的,一般常分布於病灶局部,也可以在距離較遠的部位。在尋找阿是穴時,首先要精神集中,具體的檢查方法是應用指腹或側麵進行按壓,推移搓循。指力的輕重均勻,手法應輕便。使用的力量一般應以患者對指壓痛能忍受為度,切忌用力過猛,以避免出現假象,影響檢查和定位。當局部出現壓痛等感應,或發現皮疹、結節、凹陷等異常現象,均可作為阿是穴的依據。阿是穴在治療常見病時應用十分廣泛。它不僅適用於一切痛症,而且對某些內部髒器的疾患也有較好療效,又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機體的功能障礙。在這個意義上,阿是穴是疾病的反應點,同時也是治療時的最佳刺激點。

腧穴的名稱是腧穴學名詞術語的重要內容,了解腧穴命名的含義,對記取穴位、經脈流注、腧穴功能均有很大幫助。同時,可增加對中華民族曆史文化,哲學知識的了解,以及對古典文學、古文字的興趣,從而更加熱愛針灸的學習。腧穴名的釋義,涉及知識麵廣泛,諸如中醫理論,文字考證,天文地理,樂器音律,物象形態等,都有密切關係。如“列缺”穴,在《針灸穴名解》中:“古稱雷電之神為列缺。雷電在大氣中有通上徹下之能。人或巔頂有陰沉之疾,則頭重目眩。刺本穴可以使清爽,猶霹靂行穴陰消散,而天氣清朗矣,故名為雷電之神——列缺。”而在《經穴釋義彙解》中:“列缺,列:分解也。缺,器破也;去也。”現將十四經腧穴的命名擇類說明如下:

1.以天文學上日月星辰而命名:如上星、璿璣、華蓋、太乙等。

2.以山陵丘地來命名的:承山、大陵、梁丘。

3.以海、泉、溪、穀來命名的:後溪、陽溪、水溝、少海、曲泉、合穀等。

4.以動物名稱來命名的有:魚際、伏兔、鶴頂、犢鼻等。

5.以物品來命名的有:頰車、缺盆、地機、天鼎、懸鍾等。

第六節 腧穴的定位方法

腧穴的定位方法可分為骨度分寸法,體表標誌法,手指比量法和簡便取法4種。骨度分寸法,古稱“骨度法”,即以骨節為主要標誌測量周身各部位的大小、長短,並依其比例尺算成尺寸做為定穴標準的方法,此法最早載於《靈樞·骨度》篇,其所測的人體高度為七尺五寸,其橫度(以兩手外展與肩平齊,以中指為準)也為七尺五寸,因每個人的長短胖瘦不同,故分部折寸的具體長度應按比例尺而有所伸縮,一般在頭麵部規定:前發際至後發際為12寸,耳後兩乳突之間為9寸,頭圍為26寸,額前至頸項根部為10寸。頸項部:後發際至大椎為2.5寸,喉結至胸骨上切跡為4.0寸。胸腹部:胸骨上切跡至劍突為9.0寸。臍水平至恥骨為6.5寸,胸肋角至臍水平為8.0寸,胸圍45寸,兩乳之間9.5寸,頸項根至腋窩4.0寸,腋以下至季脅12寸,季脅至股骨大轉子為6.0寸。背腰部:肩至肘17寸,肘至腕12.5寸,腕至中指指尖為4.0寸,指長為4.5寸。下肢部:恥骨上緣至股骨內上髁為18寸,膝以下到外踝為16寸,外踝至第五蹠骨頭3.0寸,足長12寸,足寬4.5寸。體表標誌可分為固定標誌和法動標誌兩類。固定標誌是指以五官、毛發、爪甲、乳頭、臍窩以及骨節凸起的凹陷,肌肉隆起部位作為取穴標誌而言。常用的明顯標誌:如鼻尖取素;兩眉中間取印堂;兩乳之間取瞳中;頭麵部的標誌有:前後發際、鼻根、鼻尖、眉心、眉頭、內外眼角、瞳孔、額、顴骨、腮、口角、下頜骨、耳屏、耳後骨性突起、耳輪等。頸項部:喉頭胸鎮乳突肌、斜方肌、鎖骨、頸椎棘突等。胸腹部:胸骨劍突、胸骨角、胸肋、乳頭、臍窩恥骨、腹股溝等。背腰部:肩胛骨、脊椎棘突。上肢部:肩峰、三角肌、肱二頭肌、肱骨、腋前線、腋後紋、肱骨內上踝、尺骨鷹嘴、掌長肌腱、橈骨、橈骨莖突、尺骨、尺骨莖突、腕橫紋、指掌關節部、指甲等。下肢部:股骨、長收肌、股四頭肌、脛骨、脛骨內側踝、腓骨、跟骨、舟骨等。活動標誌是指利用關節、肌肉皮膚,隨運動而出現的孔隙、凹陷、皺紋等作為取穴標誌而言。如耳門、聽宮、聽會等當張口時出現空陷處取,取陽溪穴時,將翹起為拇長,伸短肌腱之間的凹陷中取穴等等,這些都是在動態情況下作為取穴定位標誌的,故稱為活動標誌。手指比量法是在分部折寸的基礎上,醫者用手指比量取穴的方法,又稱“指寸法”。因為人的手指與身體其他部分存在著一定的比例,故而醫者須以自己的手指比量外,還要參照患者身材的高矮情況適當增減比例。有三種量法:第一種是以中指的第二指節為一寸,第二種是以拇指的寬度為一寸,第三種是四指並攏後的寬度為3寸。簡便取穴法是臨床上常用的一種簡便易行的方法。如列缺,以病人的左右虎口交叉,一手指壓在另一手腕後高骨的正中央,當食指凹陷之處即為本穴。又如勞宮穴,半握拳,以中指指尖切壓在掌心的第一橫紋上,就是本穴。再如風市,患者兩手臂自然下垂,於股外側中指尖到達處就是本穴等。這些方法都是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總結出來的。

第七節 腧穴的治療作用

腧穴不僅是氣血輸注的部位,也是邪氣所犯的處所,又是針灸治療疾病的刺激點。腧穴治療疾病的關鍵就是接受適當的刺激以通其經脈,調其氣血,使陰陽歸於平衡,髒腑趨於和調,從而達到祛除病邪的目的。針灸治療的原理,就是通過刺激局部的腧穴,發揮經絡的調整和傳導作用,給髒腑甚至於機體以整體影響,腧穴的治療作用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麵加以論述:

一、近治作用

這是所有腧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作用,凡是腧穴均能治療該穴所在部位及鄰近組織器官的病症,如懸顱,頜厭治偏頭痛;麵目浮腫,取水溝,前頂;耳聾氣閉,取聽會、翳風;如上肢病可以肩,曲池,合穀;下肢可取環跳、委中等;取肺俞、風門、天突等穴治療肺部疾患;取心俞、巨闕、章門等治療心脾胸脅疾患;取中脘、天樞、大腸俞等穴治療胃腸疾患;以及取腎俞、關元、中極、維道等穴治療泌尿,生殖疾患等等,都是腧穴治療局部體表或鄰近內髒疾患的例子。

如是以少陰腎經腧穴為例:足底的湧泉可治足心熱;足跟的大鍾可治療足跟痛;腓腸肌下端的築賓可治小腿內側痛;少腹部的橫骨、大赫可治生殖,泌尿係病;上腹部的幽門,通穀可治胃腸病;胸腸部的俞府、神藏可治肺髒病。餘脈皆如此。也就是說,每個經穴隨著經脈循行部位的不同,其主治重點也隨之轉移,由於每條經脈的經穴都存在這個共性,因此,應用經穴治療局部體表或鄰近內髒疾患,往往可不受經脈所循線路的約製,而體現出橫向的階段性的分部主治規律。

二、遠治作用

這是十四經腧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規律。在十四經腧穴中,尤其是十二經脈在四肢肘脈以下的腧穴,不僅能治局部病症,而且能治本經循行所涉及的遠隔部位的組織、器官、髒腑的病症,甚至具有治療全身病患的作用。如《大全》載:“三裏,內庭穴,肚腹妙中訣;曲池與合穀,頭麵痛可撤;腰背痛相連,委中、昆侖穴。”《聚英》也有類似記載:“肚腹三裏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麵口合穀收”。又“頭麵之疾尋至陰,腿腳有疾風府尋,心胸有病少府瀉,臍腹有病曲泉針”,等等。

經穴的遠治作用與經絡的循行分布是緊密相連的。經穴,顧名思義是經絡之穴。這也指明了經穴主治與經絡之間的關係。例如手太陰肺經肘以下的穴位,一般都能主治肺髒、氣管咽喉及相應體表部位的疾病,而手太陰肺經所出現的病候,又同該條經脈的穴位主治基本一致。又如臨床上常取合穀治療牙痛,內關治療胃脘痛,後溪中諸治療頸項扭傷,足三裏,上巨虛治療胃腸疾患等,都是根據經絡循行進取遠道穴位。其他如上病下取、下病正取、中病旁取,左右交叉及前後對刺等,同樣是基於經絡學說的原理。經絡的循環有表裏相合,交區交會、根結、標本、氣街等多種聯係的特性,這種特性也反應在腧穴的遠治作用上。如取大椎穴退熱,遺尿可以取三陰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