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經絡腧穴總論(2 / 3)

根據經絡學說的敘述,每條經脈上所分布的穴位,是這條經脈脈氣所發的部位。如果這條經脈發生了異常變化,即出現各種病候,就可以通過刺激這條經脈的穴位,調整經脈、髒腑的氣血而把疾病治愈。在經絡學說中常有“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論述,即指出經脈病候與穴位治療作用的密切關係。根據《內經》記載,經脈的病候的內容可以分為外經病候和髒腑病候兩個方麵,外經病候是指邪氣侵襲體表循行部位,導致經脈發生病變而反映出來的各種症狀和體征,故又稱本經體表病候;髒腑病候則為邪氣沿經脈體內循行所侵犯至所屬經絡及相關聯的髒腑所表現的症狀和體征。因此,每個經穴的治療作用都可以體現在本經的外經病候和髒腑病候兩個方麵。如手太陰肺經的尺澤、孔最、列缺、魚際等,均可以治療咳喘、氣逆等肺髒病候,同時有能主治肘臂腫痛、胸痛等外經病候。其他各條經脈的經穴也都有類似的情況。據此,則可以進一步總結出十四經穴的主治概要:

1.手三陰經經穴主治胸、心、肺疾患:手太陰肺經經穴主治胸、肺(包括氣管、咽喉鼻)疾患,手厥陰心包經經穴主治胸心(包括脈管,舌,神誌)、胃脘疾患;手少陰心經經穴主治病有胸心(包括舌,脈管,神誌)疾患。

2.手三陽經經穴主治頭麵、神誌及熱病:手陽明大腸經經穴主治頭額、麵、眼、耳、鼻、喉、上肢外側前緣、裏熱等疾患;手少陽三焦經經穴主治頭顳、耳、眼、咽喉、上肢外側中線及半表半裏熱等疾患;手太陽小腸經經穴主治頭項、眼、耳、喉、上肢、外側後緣、表熱及神誌疾患。

3.足三陽經經穴主治頭麵、神誌、軀幹六腑病、熱病;足陽明胃經經穴主治頭麵、口齒、喉、胃腸、軀幹及下肢前側、裏熱、神誌等疾患;足少陽膽經經穴主治頭顳、耳、眼、脅肋、膽、下肢外側、半表半裏熱等疾患;足太陽膀胱經主治頭項、眼、軀幹後側(腰背)、下肢後側、膀胱、表熱及神誌等疾患。

4.足三陰經經穴主治腰腹、肝、脾、腎疾患:足太陰脾經經穴主治臍腹、脾胃、腸、泌尿及生殖疾患;足厥陰肝經經穴主治脅腹、少腹、頸項、肝、生殖及泌尿疾患;足少陰腎經經穴主治腰腹、咽喉、腎、發育、生殖及泌尿疾患。

任脈的經穴主治胸腹,少腹部穴位均有強壯作用。督脈經穴主治腰、背、頭項部穴位均有治療神誌及一切風症的作用。

經穴的遠治作用,尤以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穴位最為明顯。在《內經》以四肢為根、為本,頭身為結,為標,十二經的“本”都在四肢下端部位,“根”即係四肢末端的井穴。扼要地說明了肘膝以下經穴對治療其遠隔部位疾患的重要作用,這些穴位對治療內髒以及全身疾病都具有重要意義。

三、特殊作用

腧穴的特殊治療作用主要指腧穴的相對特異性和雙重的良性調整作用兩個方麵而言。

腧穴的特異性,是指穴位與非穴位或這一腧穴與那一腧穴在治療上所具有的不同特點,也就是每一個腧穴對不同髒器與部位所發生的各種病變具有特殊作用。腧穴的特殊治療作用,首先表現在穴位與非穴位的明顯差別。大多數的研究資料證明,穴位的作用明顯,非穴位大多無作用或作用較差。這樣,取穴的準確與否就直接關係到療效的好壞,是十分重要的。其次是不同腧穴之間的治療作用差異顯著,如針刺合穀、頰車、地倉可以治療口眼口咼斜;刺環跳、風市、委中、陽陵泉可以治療下肢痹痛,但將兩種反過來用穴則基本無效。這說明腧穴主治的確有其特異性,經臨床實踐驗證療效是可靠的。

所謂的腧穴的雙重良性調整作用,即在機體不同狀態下,同一腧穴體現出兩種相反的治療作用,稱為“雙關性”、“雙相性”等,如自會穴,在清氣下陷時可以升提清氣,在肝陽上亢時可以平肝潛陽;內關可使心動過緩者加快心跳,心動過速者減緩心率;合穀穴在解表時可以發汗,在固表之時又能止汗等等。腧穴的這一治療特性,使針灸治療具有廣泛的適應性和一定的安全性。《灸法與保健》一書認為:“隻要掌握針灸的基本原則,即使對無病的人,或配穴欠妥,也不會發生不良反應。因為針灸是調整機體的異常現象,偶爾製之,對正常的生理功能影響不大,或者是短暫的改變,不久就恢複原來的狀態了”。因而認為:有關穴位對正常機能狀態下的髒器亦可不起明顯作用。

在討論腧穴的雙重治療作用之時,有兩點是需要反複加以注意的。其一,補與瀉是針灸施術的基本法則,其方法,作用完全彼此相反。在治療時,腧穴處方既成,適應結合病情適當運用不同的補瀉手法,才能提高治療效果。其二,腧穴間的相互配伍加減可明顯改變處方的治療效應。而“病有增減,穴有抽添,方隨症移,效從穴轉”講的就是這個道理。

第八節 特定穴的分類及意義

特定穴是指十四經中具有特殊的治療作用,並有特定稱號的腧穴。包括四肢肘、膝關節以下的五輸穴、原穴、絡穴、鄰穴、八脈交公穴、下合穴;在胸腹,背腰部的背俞穴、募穴;在四肢軀幹部的八會穴以及全身經脈的交會穴。下麵將選擇其有重要意義的進行簡單介紹:

一、五輸穴

十二經脈在肘膝關節以下各有五個重要腧穴,分別各為井、滎、輸、經、合,並稱為“五輸”。五輸穴是一組具有重大意義、作用大、療效高、主治規律性強及運用範圍廣泛特點的腧穴,故為曆代醫家所重視。五輸穴按井、滎、輸、經、合的順序,以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體含義的,經氣是發於五輸,並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淺入深的狀況。也就是說,“井”穴多位於手足上端,喻作水的源頭,是經氣所出的部位;“滎”穴多位於掌指或蹠趾關節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尚未成大流,是終氣所出的部位;輸穴多位於掌指或蹠趾關節之後,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淺注深,是經氣漸盛的部位;“經”穴多位於腕踝關節以上,喻作水流寬大,暢通無阻,是經氣正盛的部位;合穴位於肘膝關節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入湖海,是經氣由此深入,進而彙合於髒腑的部位。

五輸穴這種經氣淺深出入的特點,尚有用自然界萬物的生長規律來進行比喻的。如將“井”穴喻為春天,東方是經氣初出和萌發的部位。

同時,為了在五行生克之中的方便應用,五輸穴一般和五行相互配合起來,凡屬於陰經井穴下皆加一木字,陽經井穴下均加一金字,並以此類推出現:“陰滎火,陽滎水;陰輸土,陽輸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這種按相生規律依次排列的,製中有生、剛柔相濟的關係,是符合陰陽交泰和陰陽互根的道理的。現將十二經的五輸穴按井、滎、輸、經、合的規律分別排列:手太陰肺經:少商、魚際、太淵、經渠、尺澤;手厥陰心經:中衝、勞宮、大陵、間便、曲澤;手少陰心經:少衝、少府、神門、靈道、少海;足太陰脾經:隱白、大都、太白、商丘、陰陵泉;足厥陰肝經:大敦、行間、太衝、中封、曲泉;足少陰腎經:湧泉、然穀、太溪、複溜、陰穀;手陽明大腸經:商陽、二間、三間、陽溪、曲池;手少陽三焦經:關衝、液門、中諸、支溝、天井;手太陽小腸經:少澤、前穀、後溪、陽穀、小海;足陽明胃經;厲兌、內庭、陷穀、後溪、足三裏;足少陽膽經:足竅陰、俠溪、足臨泣、陽輔、陽陵泉;足太陽膀胱經:至陰、通穀、束骨、昆侖、委中。

五輸穴的主治作用由於五輸穴在部位的依次分布和脈氣流注的深淺上體現著明顯的規律也就有共同的規律可循。在《難經·六十八難》:“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體垂節疼,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從而在治療疾病的方麵,有了大的準則:

1.井穴主治肝之疾患:“井主心下滿”是指心窩部痞滿,鬱悶而言。肝屬於木而主疏泄,如果疏泄不利,則肝氣橫逆可見“心下滿”,如胸脅脹滿、鬱鬱不樂、多疑善慮、急躁易怒、小兒驚風、乳蛾、癲狂、頭痛頭脹、呃逆、噯氣,這些都可以取用井穴,以疏肝理氣。

2.滎主治心之疾患:“滎主身熱”。心屬火,“身熱”為心火亢盛的主要病症之一。心與小腸相互表裏,其他由此而引起的病症,如熱傷神明,則心煩、心悸、失眠及神昏譫語、狂躁不寧等;熱傷津液,則口燥舌幹;熱移小腸,則小便短黃;熱傷麵絡,則吐血衄血;熱毒過盛,則舌紅,脈數等,均可取滎穴以清心安神,泄熱涼血。

3.輸穴主治脾之疾患:“輸主體重節痛”。脾屬土,“體重節痛”是脾失健運,水濕阻滯為患。脾與胃相表裏,其他由此而產生的病症,如脘腹脹滿,食欲不振,嘔吐惡心,肢體浮腫,大便溏稀,就可以健脾和胃,運化水濕。

4.經穴主治肺之疾患:“經主喘咳寒熱”。肺屬金,與大腸相表裏。“喘咳寒熱”,為邪襲肺王,肺失宣降所致。其他與此有關的病症,如咽幹咽喉癢,聲音嘶啞,鼻塞不通,氣喘少氣,小溲不利,大便失調,脈浮,則可以用經穴,以宣肺解表,止咳降氣。

5.合穴主治腎之疾患:“合主逆氣而泄”,腎屬水,與膀胱為表裏。“逆氣”,是指氣機上逆的病症,如腎不納氣之上氣喘咳等;泄指二陰病變,如遺尿、遺精,大便失調等,均屬腎氣虛衰,真元虧損而引起的病症,陽痿,可取用合穴以補腎育陽。又因為“逆氣而泄”的病症不僅與腎,而且與胃有關。合穴主治腎髒疾患,也可以治療胃的疾患。

五輸穴在應用於治病中,有辨證運用,是在經絡學說的指導下,以循環取穴為原則,以手太陰肺經說明:

1.症候表現

1) 外經病症:主要是胸部疼痛、外感咳嗽咽喉痛、肩背痛而發冷,或發熱汗出、橈側臂痛、手掌發熱等經脈分布處的病變。

2) 內髒病症,主要是內傷咳嗽、氣喘少氣、咳血、肺部脹滿、心煩、小便不利、尿色改變、大便溏泄等。

2.辯證選穴

1) 本經外經病實證,治取滎穴魚際;虛證治取輸穴太淵。

2) 本經內髒病症治取經穴經渠。

在上述病症中,伴有心下滿,或雖不伴有心下滿,但寓有肝髒病機參與者,加取井穴少商;身熱或雖不伴有身熱,但寓有心髒病機參與者,加取滎穴魚際;體重節痛,或雖不伴有體重節痛,但寓有脾髒病機參與者,加取輸穴太淵;逆氣而泄,或雖不伴有逆氣而泄,但寓有腎髒病機參與者,加取合穴尺澤。其餘十一經也是同理。總之,通過先定其經,次選其穴,後行補瀉的次序,初步形成一種“專病、專經、專穴”的診治方法,擬定一種比較完整、比較係統的十二經五輸穴辨症運用程序。這種診治方法的特點,是抱“經脈所過,主治所及”的治療原則與五輸穴所具有的特定作用結合起來以經脈病症縱向定經,以五輸的主治橫向定位,擴大了五輸穴的治療範圍,所以進行比較規範和比較靈活的辨證治療。從而對五輸穴的應用和療效的提高有所裨益。

五輸穴的補母瀉子法:五輸穴補母瀉子法的主要內容,是根據五輸穴五行配屬中的生克規律,按“生我”、“我生”的關係,製定出“虛則補其母,實則瀉其子”的補瀉法則,在臨床中有廣泛應用。五行生克關係如下: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輸穴的生克規律有兩種,一既是本經病症以本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進行補瀉的方法。例如,肺屬金肺虛之症,則取本經之母,輸土穴太淵補之(土為金母);肺實之症,則取本經之子,合水穴尺澤瀉之(水為金之子),餘可類推。另一是異經補瀉法,本經病症以它經五輸穴的五行屬性進行補瀉的方法。仍以肺之虛實為例:肺虛之症,除本經補瀉外,尚可取其母經母穴,那脾經之輸土穴太白補之(土為金之母),肺實之症,則瀉其子經子穴,即腎經合水穴陰穀瀉之(水為金之子)。餘可類推。刺井以瀉滎,補井當補合;這是五輸穴子母補瀉的又一種用法,推其原意,井穴均在四肢末端。因為井為木,滎為火,滎為井之子,故在需要用井穴行瀉法時,可用滎穴代之,作了進一步說明:“井為木,是火之母;滎為火,是木之子。故肝木實瀉其滎,肝木氣慮不足,補其合。瀉之複不能補,古言不可以補也”。故為臨床需要瀉井時可瀉其滎穴,需要補井時則補其合穴,五輸穴結合四季五髒,古人根據“天人合一”的觀點,將五輸穴氣血流注特點,結合四時氣候變化時五髒生理功能的影響而加以運用,並以此作為分類治療的準則。

二、下合穴

下合穴,又稱六腑下合穴。它是根據《靈樞·邪氣髒腑病形》中“合治內府”的理論提出來的,即“胃合於三裏,大腸合入於巨虛上廉,小腸合入於巨虛下廉,三焦合於委陽,膀胱合於委中央,膽合於陽陵泉”。因大腸、小腸、三焦三經在上肢原有合穴,而以上六穴泉都在下肢為了區別,故以“下合穴”命名。

六腑的下合穴,除了足三陽經的胃、膽、膀胱三腑與本經五輸穴中的合穴相等外,其手三陽經均與本經五輸穴中的合穴有所不同。大小腸的下合穴上巨虛、下巨虛分別排列在胃經合穴足三裏之下,三焦經的下合穴委陽則位於膀胱經合穴委中之上,手三陽經下合穴的這種分布和排列是有一定理論依據的,因為大腸、小腸的下合穴皆布列於胃經,三焦手少陽經,為中瀆之府,水道所出,而膀胱為洲都之官,主藏津液。二者均參與水液的調節,所以三焦與膀胱的關係尤為密切,便將三焦的下合穴列在膀胱經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