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手足六陽經脈的經氣是以六腑的下合穴處別入於內而分屬六腑的,故六腑本身的疾患,可取六腑各自所屬的下合穴進行治療,其具體內容如下:
1.足三裏:治腹痛以中脘穴為中心,上至巨闕,下至下脘,兩旁至胃經內側,稱之為胃區。
2.陽陵泉:治腹痛範圍以脅和肋下為主,內至胃經內側的不容穴至太乙穴,外至季肋,下至帶脈,稱之為膽區。
3.上巨虛:治腹痛以六樞穴為主,上至滑內門,下至水道,離正中線一寸左右,稱之為大腸區。
4.下巨虛:治腹痛範圍以臍部為中心。上至水分,下至關元,兩側距離正中線一寸左右稱之為小腸區。
5.委中:治少腹痛以膀胱區中極、曲骨為主,其痛的性質是膀胱病引起的,若由別的器官,如盆腔附件、睾丸、精索等引起的少腹痛應取三陰交為主穴。
6.委陽:為三焦的下合穴。三焦者,上焦氣會膻中,中焦氣會中脘,下焦氣會關元,其募石門,分布較廣,所以臨床上常用委陽治療腹痛是以痛無定處,竄行無常者為有效。
三、原穴
十二經脈在腕踝關節附近各有一個重要經穴,是髒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稱為“原穴”,又名“十二原”。原含本原,原氣之義。原氣,又稱元氣,真元,真氣之氣。“原氣”稟受於先天,由先天之精所化生,發源於腎間命門,藏於臍下丹田,但又必須依賴後天之精氣的不斷滋養,才能有效的發揮其作用,它通過三焦通達全身,所有的髒腑經絡必須要得到原氣,才能發揮各自的功能,維持人體的正常生命活動。髒腑經絡之氣的產生也要根於原氣的滋養溫煦。因此,原氣的充沛是髒腑經絡功能旺盛的前提,是身體健康少病的原因。反之,如先天稟賦不足,或久病損傷原氣,或久病而後天失於濡養,則體弱多病。
在治療方麵,凡是髒腑疾病,都可以取相應的原穴來治療。如咳嗽,氣喘可取肺經的原穴太淵;腸鳴,泄瀉可取脾經原穴太白。在具體的應用上,可與某些特定穴配合使用,其方法如下:
1.髒腑原穴相配:為五髒原穴與六腑原穴上下的配穴法。適用於內髒有病而症狀主要反映在體表器官的病變。從部位上講,內為陰,外為陽。陰經經穴主治偏重內髒疾患,陽經經穴主治偏重於體表器官疾患,在內髒有病主要反映在體表器官的情況下,取陰經原穴的同時需要配以陽經原穴以增強療效。其配穴原則是:少陰配少陽,太陰配太陽,厥陰配陽明。取上下肢相應,是陰陽經同氣相求之意。
2.原絡相配,可分為表裏原絡相配及同經原絡相配,是取同一上肢或同一下肢的原絡相配的方法,表裏經原絡相配,適用於某些經有病,兼有表經或裏經的病症;具體方法是:某經的病症,先取該經的原穴為主,再配用有關表裏經的絡穴為輔,原為主,絡為客,故又稱之為主客原絡配穴法。如手太陰肺經發病,出現咳喘,氣急,兼見腹脹,腸鳴,大便失調等手陽明大腸經病候,可取肺經原穴太淵為主,輔以大腸經絡穴偏曆為客。
3.原俞相配:即分別將本髒腑的原穴與相應的背俞穴相配。這是取原穴與俞穴在主治上存在的共性,以相互協同增強療效的一種配法對陰性病證(包括裏證、虛證、寒證)較為適宜。如取肺的背俞穴與肺經的原穴太淵治療氣虛喘咳等。
4.原合相配:可分為表裏經原合相配,同經或異經原合相配等多種形式。表裏經原合相配,通常是取陰經(裏)原穴配以陽經(表)的合穴或下合穴。如脾胃失和所致的惡心、嘔吐、腹脹,可取脾經原穴太白,配胃經合穴足三裏以健脾和胃,升清降濁。此為表裏雙治之法。而同經原合相配如手陽明大腸經原穴合各配穴曲池,為雙調氣血,清理上焦,善治頭目疼痛、牙齦腫痛。總之,原穴的配伍很靈活,其主治範圍十分廣泛。
四、絡穴
絡脈在由經脈別出的部位各有一個腧穴,稱為絡穴。其中十二經脈各有一絡穴,皆位於肘膝關節以下,加上任脈之絡穴鳩尾,督脈之絡穴之長強,脾之大絡大包穴,共有十五穴,故稱之為“十五絡穴”。十二經的絡穴如下:肺經的列缺,心經的通裏,心包經的內關,大腸經的偏曆,小腸經的支正,三焦經的外關,胃經的豐隆,膀胱的飛揚,膽經的光明,脾經的公孫,腎經的大鍾,肝經的蠡溝。絡脈的主要功能是加強十二經脈中表裏兩經的聯係。絡脈雖然也進入胸腹裏麵聯係內髒,但沒有固定的絡屬聯係,它著重溝通分布於肢體的表經和裏經。陰陽經的絡脈相互交通連接,故有“一絡通兩經”之說,所以,絡穴不僅能夠治本經病,也能治療表裏之經的病症。
五、郤穴
十二經各有一個郤穴,分別布於各自經脈上,奇經八脈中的陰陽脈以及陰陽維脈也各有一個郤穴,共有十六個郤穴,除胃經的郤穴在膝上以外,其餘各穴均分布於肘膝關節以下。
一般認為郤穴是各經經氣所深聚部位的腧穴,也有的認為是經脈氣血曲折彙聚的孔隙。在臨床上,名稱如下:肺經的孔最,心經的陰郤,心包經的郤門,脾經的地機,腎經的水泉,肝經的中都,陰維和築賓,陰的交信,大腸經的溫溜,小腸經的養老,三焦經的會宗,胃經的梁丘,膽經的外丘,膀胱經金門,陽維陽交,陽的跗陽。在治療的時候,認為陰經郤穴多治療血症,陽經郤穴多治急性疼痛。
六、俞募穴
俞募穴是俞穴和募穴的總稱。俞穴均位於背腰部,故又稱背俞穴;募穴均位於胸腹部,故又稱腹募穴。
背俞穴位於背腰部足太陽膀胱經的第一側線上,大體依髒腑位置而上下排列,分別冠以髒腑之名,共十二穴,募穴的分布,有的在本經,有的在他經,其名稱以俞募順序如下:肺經的肺俞,中府,心經的心俞,巨闕,心包的闕陰俞,膻中,脾經的脾俞,章門,腎經的腎俞,京門,肝經的肝俞,期門,大腸經的大腸俞,天樞,小腸經的小腸俞,關元,三焦經的三焦俞,石門,胃經的胃俞,中脘,膀胱經的膀胱俞,中極,膽經的膽俞,日月。
俞募穴均為髒腑經脈之氣所輸注、結聚的部位。皆可治療相應髒腑的疾病,但二者的主治作用又各具特點。在《發揮》中有:“陰陽經絡,氣相交貫,髒腑腹背,氣相通應”。經氣可以由陽行陰,由陰行陽,陰陽互通,腹背前後相應,從而達到陰陽相對平衡和維持正常的生理功能。當機體發生病變,內髒或陰經的病邪常可由陰而出陽分的募穴。同樣,內腑或陰經的病邪,亦可由陽而入陰分的募穴。同時還有“陽病治陰,陰病治陽”。陰證,實合有髒病、寒證,虛證之義;陽證,則含有腑證、熱證、實證之上義。在臨床上,背俞穴偏於主治陰性病症,腹募穴偏於主治陽性病症。當髒腑器官發生病變時,相應的俞、募穴上可以表現出某些異常的變化,如皮膚變色,凹陷,突起,按壓有結節、條索狀,半球狀的異物。在治療之上,俞募穴不僅對髒腑病症有良好的治療作用,而且對各髒腑絡屬的器官及皮肉筋骨病亦有一定的治療作用。如肝俞,為肝髒之氣直接輸注之處,有疏肝養血之功,主治肝髒病變,因肝“開竅於目”,故取肝俞可以養肝明目,又因“肝在體為筋”,還可以治筋脈攣急病。
1.俞募相配:又稱腹背配穴。募穴在胸腹,與背俞相對,二者一前二後,一陰一陽,相互協同,對治療髒腑病症療效頗著,在臨床中應用得十分廣泛,尤其是症狀比較錯綜複雜的患者。
2.募合、俞原配合:即分別將本髒腑的募合穴相配,背俞穴與原穴相配,屬於遠近配穴法。由於募穴主治偏重陰性病症(包括腑病、實證、熱證),背俞穴主治偏重於陰性病症(包括髒證,虛證,寒證);合穴主治內腑,偏於通降;原穴主治內髒偏於扶正祛邪,故募穴與合穴相配對於治療腑證,實證,熱證效果較好,而俞穴與原穴相配則對髒證,虛證,寒證較為適宜。此外,臨床取用俞、募穴時,還可視不同病情,根據經絡理論結合各種配穴方法,靈活加以運用。
七、八會穴
八會穴,是指髒、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所會聚的腧穴。
1.腑會中脘:祖國醫學認為,胃屬土,為六腑之大源,“六腑之大源”,說明胃在六腑中居首要地位。中脘又為胃之募穴,當胃之部。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完穀不化,黃疸等各種腑病,尤為治療胃與大小腸病症的主穴。
2.髒會章門:章門為脾之募,為脾之精氣結聚之處。由於“五髒稟於脾”,脾為後天之本,為精、氣、血、津液化生之源,故脾在五髒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可謂是“盛則可盛”。主治胃痛、腹脹、腸鳴、嘔吐、完穀不化脅痛、痞塊、溺多白濁等各種髒病,尤以主治肝、脾疾患為重點。
3.筋會陽陵泉:膝為眾筋會聚之所。《素問·經脈別論》說:“食氣入胃,散精於肝,淫氣於筋”,故又有“肝合筋”,肝為髒屬陰,肝與膽相表裏,膽為腑屬陽,膽為陽木,主春天少陽生發之氣,俗稱“一年之計在於春”,陽陵泉,又為足少陽合穴,主治下肢痿痹、麻木、膝伸不得屈,脅肋痛,口苦,主要有疏筋絡,利關節,清肝膽之功。
4.髓會絕骨:腎主藏精,而精能生髓,髓居於骨中,骨賴髓以充養,髓有骨髓和脊髓之分,脊髓上通於腦,腦為髓聚而成,所以,又稱腦為“髓海”。這就上有髓海,下有髓會絕骨主治中風,手足不遂,膝痛,胸脅脹等病症。因腦為髓之海,故髓會絕骨為治療腦病的主穴,有補腎健腦之功,多用於中風、半身不遂,還可防止複中。
5.骨會大杼:大杼穴是膀胱經穴位,大杼穴與骨的關係,首先體現在所處的部位上。因脊椎骨兩側有橫突隆出,形似織杼,故名大杼。其次,大杼穴為多條經脈相會處,而這些經脈均與腎有特殊關係,在祖國醫學認為“腎主骨”,大杼主治肩胛骨痛、頸項強痛不可俯仰。
6.血會膈俞:血液的正常循行,是各個內髒共同作用的結果。心主血脈,心氣是推動血液循行的基本動力;肺朝百脈,循行於周身的血脈,均要彙聚於肺,通過肺的作用,血液才能布散全身。除心肺的作用外,血液的循行,還有賴於脾氣的流攝,和肝藏血、主疏泄的功能的調節。因而其中任何一個髒器的功能失調,都可能引起血行失常的病變。心、肺、脾、肝四髒在經脈循行上均與膈膜直接相連,而膈俞的主要作用就是對膈膜產生。所以,是治療血病的總穴,具有和血理血之功,兼治心、肺、肝、脾、胃等有關的病症,近來用本穴配以脾俞、郤門、血海等穴治療貧血,有一定療效。
7.脈會太淵,太淵是手太陰肺經的原穴,當寸口部,因有肺朝百脈之說,所以當太淵定為脈會,主治胸痹、心痛、脈澀、喘息咳逆等心、肺二髒有關的疾病。因心主血脈、肺朝百脈,故本穴多用於脈管疾患,具有理氣、活血、通脈之功。
8.氣會膻中,因膻中位於上焦,積聚宗氣故稱為氣海。宗氣,是由自然界吸入之清氣和經由脾胃消化吸收得來的水穀精氣結合而起。宗氣形成於肺而積於胸中,出於喉嚨,以貫心脈,助心以行血,為諸氣之宗,膻中,又為心包募穴。主治胸悶氣喘,噎膈氣逆、咳嗽,具有調暢氣機,寬胸降逆之功。
八、八脈交會穴
奇經八脈與十二正經經氣相通的八個腧穴稱八脈交會穴,又叫交經八穴,均分布於肘膝關節以下。
八脈指奇經八脈,即任、督、衝、帶、陰維、陽維、陰、陽。八穴指八個特定的經穴,即公孫、內關、臨泣、外關、後溪、申脈、列缺、照海諸穴。交,有交通、交會的含義;會,是彙合、聚會。交會穴是指兩條或兩條以上的經脈相互交通、交會的穴位。即指脾經公孫穴與衝脈相交,心包經內關穴與陰維脈交通二者同會於胃,心,胸部位;小腸經後溪與督脈交通,膀胱經申脈穴與陽脈交通,共同會於目內眥,肩胛部位;膽經臨泣與帶脈交通,三焦經外關穴與陽維脈交通,共同會合於目外眥肩部;肺經列缺穴與任脈交通,腎經照海穴與陰交通,共同會合於咽喉、肺、胸膈部位。
由於八脈交會隻是由於奇經與正經的經氣以八穴相會通,所以此八穴即治奇經痛,又能治正經病。在臨床上應用十分廣泛,常將八穴分為四對,上、下配合以治療本經正經及有關奇經八脈的病症,具體的方法是公孫配內關,主治胸、心、肝、脾、胃疾患,如列缺配照海,主治胸、咽喉、肺、膈、肝、腎疾患,取後溪配申脈,主治目內眥、耳、頸項、腰背疾患;取外關與足臨泣相配,主治目外眥、耳後、頰頸肩、脅肋疾患。總之,陰經四穴偏主髒在裏之疾,陽經四穴偏治六腑及肢體頭麵之疾。固髒病多虛,腑病多實,故陰經相配為五行相生,而陰經兩對相配則為同氣相求。此外,通常用左右相配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