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經絡與腧穴各論
第一節 手太陰肺經
本經的經穴分布在胸外上方,上肢的掌麵橈側和手掌及拇指的橈側,起於中府、止於少商,共有11個穴位(見附圖)。
1.中府Zhōng fǔ
取法:在胸壁外上部,平第1肋間隙,距胸骨正中線6寸,仰臥取穴。
刺灸法:向外斜刺0.5~0.8寸;可灸。
功能:肅降肺氣,和胃利水。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胸中煩熱,麵腹腫,肩背痛,皮膚痛。
2.雲門Yún mén
取法:距胸骨正中線旁開6寸,為鎖骨外端內下方,凹陷中。斜刺0.5~0.8分;可灸。
功能:肅降肺氣。
主治:咳嗽,氣喘,胸痛,喉痛,肩背痛。
3.天府 Tiān fǔ
取法:臂向前平舉,俯頭鼻尖接觸上臂內側取穴。
刺灸法:直刺0.2~0.5分;可灸。
功能:宣散肺邪,清肺涼血。
主治:喘咳、吐血,上臂內側痛。
4.俠白 Xiá bái
取法:在肱二頭肌橈側溝中,天府穴下1寸,肘橫紋上5寸。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宣肺理氣,寬胸散鬱。
主治:咳嗽、心痛、幹嘔、胸滿,上臂內刺痛。
5.尺澤 Chǐ zé
取法:微屈肘在肘橫紋上,肱二頭肌腱的橈側緣。
刺灸法:直刺0.5~0.8寸,或點刺放血;可灸。
功能:肅降肺氣,滋陰潤肺。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潮熱舌幹,心痛,嘔吐,小兒驚風,小便頻數。
6.孔最Kǒng zuì
取法:在尺澤與太淵的連線上,為橈骨的尺側邊上,距太淵7寸,仰掌取穴。
刺灸法:0.5~0.8寸;可灸。
功能:肅降肺氣,涼血止血。
主治:咳嗽、氣喘、咯血、失音、咽喉腫痛、頭痛、痔瘡。
7.列缺 Lie quē
取法:兩手虎口相交,一手指壓在另一手的橈骨莖突上,為食指尖到達的凹陷中是穴。
刺灸法:針刺0.5~0.8寸;可灸。
功能:宣肺散邪,通調任脈。
主治:咳嗽,氣喘,掌中熱,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項強,偏正頭痛,尿血。
8.經渠jīng qú
取法:仰掌,在腕橫紋上1寸,為橈骨莖突的高點掌麵骨邊與橈動脈之間的陷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2~0.3寸;不灸。
功能:止咳寧嗽,順氣平喘。
主治:咳嗽,氣喘,胸滿,掌熱。
9.太淵Tài yuān
取法:仰掌,腕橫紋上,於橈動脈橈側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功能:止咳止痰,扶正祛邪。
主治:咳嗽,氣喘,咳血,嘔血,喉痹。
10.魚際yú jì
取法:仰掌,在第一掌指關節後,掌骨中點,赤白肉際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肺心熱,利咽涼血。
主治:咳嗽,咳血,失音,身熱,肘攣。
11.少商Shào shāng
取法:在拇指橈側去指甲角0.1寸許取穴。
刺灸法:直刺0.1寸,或點刺放血;可灸。
功能:泄熱開竅,回陰救急。
主治:咳嗽,氣喘,中風昏迷,中暑,嘔吐,熱痛,小兒驚風。
本經刺灸注意事項:中府、雲門,不可深刺,以免刺傷肺髒造成氣胸;少商治實熱症時,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尺澤、經渠、太淵;穴在橈動脈與關節處,一般不宜直接灸。
第二節 手少陰心經
本經經穴分布在腋下,上肢掌側麵的尺側緣和小指橈側緣,起於極泉,止於少衝,共有左右各9穴。
1.極泉jí quán
取法:上臂外展,在腋窩正中,腋動脈跳動處。
刺灸法:避開動脈,直刺0.2寸~0.3寸;可灸。
功能:寬胸寧神。
主治:心痛,胸悶,心悸,目黃,脅痛。
2.青靈qīng líng
取法:舉臂,在少海與極泉的連線上,少海上3寸,肱二頭肌的尺側溝中。
功能:理血止痛。
主治:脅痛,目黃,頭痛,肩臂痛。
3.少海Shào hǎi
取法:屈肘,在肘橫紋尺側頭陷凹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寧心安神。
主治:心痛,暴喑,健忘,癇症,頭痛,臂麻,手顫。
4.靈道Líng dào
取法:仰掌,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1.5寸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寬胸理氣。
主治:心痛,悲恐,幹嘔,抽搐。
5.通裏Tōng lǐ
取法:仰掌,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紋上1寸。
刺灸法:直刺0.2~0.5寸;可灸。
功能:寧誌安神,益陰清心。
主治:心痛,盜汗,麵紅,月經過量。
6.陰郤:Yīn xī
取法:在尺側腕屈肌腱的橈側緣,腕橫紋上0.5寸。
刺灸法:直刺0.2~0.5寸;可灸。
功能:寧心涼血。
主治:心痛,盜汗,吐血,失音。
7.神門Shén mén
取法:仰掌,腕豆骨的橈側緣,掌後橫紋上。
刺灸法:直刺0.2~0.4寸;可灸。
功能:扶正祛邪,寧心安神。
主治:心痛,心煩,失眠,健忘,嘔血。
8.少府shào fǔ
取法:在四五掌骨後方,仰掌屈指,為小指端與無名指端之間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寧心安神。
主治:心煩,小便不利,手小指拘攣。
9.少衝shào chōng
取法:在小指橈側,手指甲角橈側部,離指甲0.1寸許取穴。
刺灸法:斜刺0.1~0.3寸,或點刺出血;可灸。
功能:清熱熄風,寧神醒腦。
主治:心痛,熱病昏厥,手臂痛。
本經的刺灸注意事項:極泉穴針刺時,上肢向外展,避開腋動脈,向肩方向刺;青靈穴針刺時要緩慢進行,避免刺傷血管,引起血腫;少海,陰郤,神門,少府位於肘,腕掌指關節處,不宜直接灸,避免燙傷和影響關節活動。
第三節 手厥陰心包經
本經經穴分布在乳旁,上肢掌麵中間及掌心和中指端,起於天池,止於中衝,左右各有9穴。
1.天池Tiān chí
取法:在乳頭外1寸,為第四肋間隙。
刺灸法:斜刺0.3~0.5寸;可灸。
功能:寬胸理氣,止痛消腫。
主治:胸悶,心煩,咳嗽,氣喘,胸痛。
2.天泉Tiān quán
取法:腋紋頭下2寸,在肱二頭肌的短頭分歧之間,伸臂仰掌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寬胸理氣,止咳寧嗽。
主治:心痛,咳嗽,胸脅脹滿。
3.曲澤Qū zé
取法:仰掌,肘部微曲,在肘橫紋上,肱頭肌腱的尺側緣取穴。
刺灸法:直刺0.8~1.0寸,或用三棱針放血;可灸。
功能:清心鎮痛,和胃降逆。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肘臂痛。
4.郤門xī mén
取法:仰掌,於腕橫紋上5寸,為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間取穴。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功能:清心鎮咳,涼血止血。
主治:心痛,心悸,心煩,嘔血。
5.間使jiān shǐ
取法:仰掌,於腕橫紋上3寸,為掌長肌腱與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功能:寬胸解鬱,寧心降逆。
主治:心痛,心悸,幹嘔,煩躁。
6.內關Nèi guān
取法:仰掌,腕橫紋上2寸,為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功能:寧神鎮痛,疏肝和中。
主治:心痛,心悸,胃痛,嘔吐,熱病。
7.大陵Dà líng
取法:仰掌,腕橫紋正中,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7寸;可灸。
功能:寧心安神,寬胸和胃。
主治:心痛,善笑,口臭,吐清涎,咳喘。
8.勞宮láo gōng
取法:屈指握拳時,中指指尖所點處。
刺灸法:直刺0.4~0.8寸;可灸。
功能:安心寧神,消腫止癢。
主治:心痛,癇症,嘔噦,便血,口瘡。
9.中衝zhōng chōng
取法:在手中指尖端之中央取穴。
刺灸法:直刺0.1~0.2寸,或用三棱針放血。
功能:開竅醒腦,泄熱清心。
主治:中風,中暑,熱病,吐瀉,耳鳴。
本經內關、間使等穴,針刺如出現觸電樣麻感向中指端走竄,應立即將針提出,轉變針刺角度,避開正中神經。
第四節 手太陽小腸經
本經經穴分布在第五手指端及掌指關節尺側,前臂尺側緣,上臂手背麵的尺側緣,肩胛及麵部。起於少澤,止於聽宮,左右各19穴。
1.少澤Shào zé
取法:在小指尺側爪甲根部,去指甲0.1寸。
刺灸法:斜刺0.1~0.2寸;可灸,點刺出血。
功能:增液通乳,清熱開竅。
主治:熱病,汗不出,中風昏迷,頭痛。
2.前穀Qián gǔ
取法:在第五掌握指關節前尺側,握拳時為掌握關節前之橫紋赤白肉際取穴。
刺灸法:直刺0.2~0.4寸;可灸。
功能:疏肝清心,明目聰耳。
主治:癲狂,小便赤難,目痛,泣出,頰腫,手指麻木。
3.後溪Hòu xī
取法:第五掌握關節尺側後方,第五掌骨小頭後緣,赤白肉際處取穴,握拳時,穴在掌指關節後的橫紋頭處。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心解鬱,清熱截瘧。
主治:癲狂,盜汗,目眩,疥瘡,頭項強痛,肘臂及手指攣急。
4.腕骨wàn gǔ
取法:腕骨前方,三角骨的前緣,赤白肉際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6寸;可灸。
功能:增液止渴,利膽退黃。
主治:熱病汗不出,消渴,驚風,耳鳴,目流冷淚,頭痛項強,臂痛指攣。
5.陽穀Yáng gǔ
取法:在腕關節的尺側,為三角骨與尺骨莖突之間凹陷中。
刺灸法:0.3~0.5寸;可灸。
功能:清心寧神,明目聰耳。
主治:熱病汗不出,頭眩目痛,腰項急,耳聾鳴,痔漏,齒痛。
6.養老Yǎng lǎo
取法:掌心向下時,在尺骨莖突高點處,掌心向上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增液養筋,清上明目。
主治:目視不明,肩背肘臂痛,急性腰痛。
7.支正zhī zhèng
取法:腕骨陽穀上5寸,尺骨掌側緣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疏肝寧神,清熱解表。
主治:癲狂,易驚,善忘,消渴,頭痛,熱痛。
8.小海xiǎo hǎi
取法:屈肘,為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踝之間取穴。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功能:疏肝安神,清熱消腫。
主治:癲狂,頭痛目眩,耳聾耳鳴,瘍腫頰腫,頸項肩臂外後側痛。
9.肩貞jiān zhēn
取法:肩關節後下方,為上臂內收時,在腋縱紋頭上1寸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4~1寸;可灸。
功能:化痰消腫,清熱聰耳。
主治:熱病瘰鬁,耳聾耳鳴,肩胛痛,手臂痛麻。
10.月需俞Nào shū
取法:正坐,上臂內收,從肩貞直上,肩胛岡下緣取穴。
刺灸法:直刺0.6~1寸;可灸。
功能:化痰消腫,舒筋活絡。
主治:頸項瘰鬁,肩臂痛無力。
11.天宗Tiān zōng
取法:正坐,在岡下窩中,為肩胛岡中點之下緣1寸處,與秉風直對。
刺灸法:直刺0.4~0.7寸;可灸。
功能:肅降肺氣,舒筋活絡。
主治:氣喘,頰頜腫痛,肩胛疼痛。
12.秉風Bǐng fēng
取法:正坐,在肩胛岡上窩中號,為天宗穴直上,約在肩胛岡中點上緣上1寸。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舒筋散風。
主治:肩胛疼痛不舉,上肢酸痛。
13.曲垣Qū yuán
取法:在肩胛岡內上端凹陷處,約當月需俞與第二胸椎棘突連線的中點取穴。
功能:舒筋活絡。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主治:肩胛周圍疼痛。
14.肩外俞jiān wài shū
取法:正坐,在一胸椎棘突下,即陶道旁開3寸,為肩胛骨脊柱緣的垂直線上取穴。
刺灸法:斜刺0.3~0.6寸;可灸。
功能:舒筋活絡。
主治:肩背酸痛,頸項強急,上肢冷痛。
15.肩中俞jiān zhōng shū
取法:正坐,在第七頸椎棘突下,即大椎穴旁開2寸取穴。
刺灸法:斜刺0.3~0.6寸;可灸。
功能:解表宣肺。
主治:惡寒發熱,咳嗽,唾血,目視不明。
16.天窗Tiān chuāng
取法:正坐,平喉法,平胸頸肌後緣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聰耳利竅,熄風安神。
主治:耳聾耳鳴,咽喉痛,頸項強痛,中風,狂症。
17.天容Tián róng
取法:在耳下方頜角與胸鎖乳突肌之前緣凹陷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利咽消腫,聰耳降逆。
主治:耳聾耳鳴,咽喉腫痛,頰腫。
18.顴Quán liáo
取法:目外角直下,顴骨高點下緣凹陷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清熱消腫,牽正鎮痙。
主治:口眼口咼斜,齒痛,目黃,麵赤。
19.聽宮Tīng gōng
取法:在耳屏與下頜角之間,微張口呈凹陷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聰耳消腫。
主治:耳聾,耳鳴,齒痛,癇症。
本經的刺灸注意事項:肩貞、月需俞不宜向胸側深刺,秉風、曲垣宜向鎖骨上窩上方刺,不宜向胸部深刺,肩外俞、肩中俞慎勿深刺,以免損傷肺髒,引起氣胸;前穀、後溪、腕骨、陽穀、顴、聽宮均不宜直接灸,因直接灸易引起灸瘡,會影響麵部容貌。
第五節 手陽明大腸經
本經經穴分布在食指橈側,上肢背麵的橈側及頸、麵部,起於商陽,止於迎香,左右各20穴。
1.商陽Shāng yáng
取法:在食指橈側,指甲旁0.1寸取穴。
刺灸法:直刺0.1~0.2分,可灸,點刺出血。
功能:泄熱消腫,開竅醒神。
主治:咽喉腫痛,下齒痛,耳聾,耳鳴,喘咳,熱病汗不出,昏厥,中風昏迷。
2.二間Er jiān
取法:微握拳,在第二掌指關節前緣橈側為赤白肉際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
功能:清熱消腫。
主治:喉痹,目痛,目黃,口幹,口眼歪斜,耳熱。
3.三間Sān jiān
取法:在第二掌指關節後方,第二掌骨小頭上緣。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清熱消腫,消滿止泄。
主治:目痛,咽喉腫痛,衄血,腹滿,手指及手背腫痛。
4.合穀Hégǔ
取法:在第一、二掌骨之間,約為第二掌骨中點取穴。
刺灸法:0.5~0.8寸;可灸。
功能:清熱解表,明目聰耳。
主治:頭痛,眩暈,半身不遂,便秘,咳嗽,經閉,口眼歪斜,胃痛,痢疾。
5.陽溪yáng xī
取法:在腕背橈側,拇指翹起時,為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之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清熱安神,明目利咽。
主治:頭痛,耳聾耳鳴,咽喉腫痛,齒痛心煩,臂腕痛。
6.偏曆Piān lì
取法:側腕屈時,陽溪上3寸,橈骨外側為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
刺灸法:直刺0.3~0.7寸;可灸。
功能:明目聰耳。
主治:目赤,耳鳴耳聾,口眼歪斜,喉痛。
7.溫溜Wēn liū
取法:側腕屈肘,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陽溪上5寸,橈骨外側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熱消腫,安神通腑。
主治:頭痛,麵腫,口舌腫痛,吐舌,肩背酸痛。
8.下廉xià lián
取法:側腕屈肘,陽溪與曲池之連線上,曲池下4寸,橈骨外側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理氣通腑。
主治:頭風,眩暈,目痛,肘臂痛。
9.上廉Shàng lián
取法: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下3寸,橈骨內側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理氣通腑。
主治:頭痛,偏癱,腹痛,腸鳴,泄瀉。
10.手三裏Shuǒ sān lí
取法: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橈骨內方,曲池下2寸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熱明目,理氣通肺。
主治:腹脹,吐瀉,齒痛,偏癱,中風。
11.曲池Qū chí
取法:側腕屈肘,在肘橫紋橈側凹陷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功能:散風止癢,清熱消腫。
主治:熱病,咽喉腫痛,手臂腫痛,上肢不遂,腹痛吐瀉,目赤痛,目不明,癲狂,善驚,痢疾。
12.肘zhǒu liáo
取法:屈肘,在曲池外上方1寸,肱骨邊緣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疏經通絡。
主治:肘臂痛,拘攣,麻木。
13.手五裏shuǒ wǔ lǐ
取法:在曲池上3寸,曲池與肩骨禺的連線。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寧嗽止血,化痰消腫。
主治:肘臂攣急,疼痛,咳嗽吐血,瘧疾。
14.臂月需Bì nào
取法:屈肘在曲池與肩禺頁的連線上,曲池上7寸。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
功能:化痰消腫,清熱明目。
主治:頸項拘急,肩臂疼重,目疾。
15.肩骨禺jiān yú
取法:在頸骨肩峰前下方,為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取穴。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功能:散風清熱,消痰止癢。
主治:風熱癮疹,肩臂疼痛,半身不遂。
16.巨骨jù gǔ
取法:在肩端上,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凹陷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4~0.6寸,不可深刺,可灸。
功能:理氣消痰,鎮驚寧神。
主治:瘰鬁,驚癇,吐血,肩背手臂疼痛。
17.天鼎Tiān dǐng
取法:正坐,微仰頭,在扶突直下1寸。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清熱消腫,理氣化痰。
主治:咽喉腫痛,氣梗,瘰鬁。
18.扶突fú tū
取法:正坐,微仰頭,在頸部側麵,結喉旁開3寸,為胸鎖乳突肌的肌腹中。
刺灸法:直刺0.3~0.8寸;可灸。
功能:平喘寧嗽,理氣化痰。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瘰鬁。
19.禾Hé liáo
取法: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處。
刺灸法:直刺0.2寸;禁灸。
功能:清肺利鼻。
主治:鼻瘡息肉,鼻塞,鼻流清涕,口。
20.迎香yíng xiāng
取法:在鼻唇溝中,鼻翼外緣中點旁開。
刺灸法:直刺0.2~0.4寸;不宜灸。
功能:散風清熱,通利鼻腔。
主治:鼻塞,鼻淵,口眼歪斜,麵浮腫。
本經刺灸注意事項:合穀透勞宮時,要手指呈半握拳,針尖向掌心時,要緩慢向深部進針,以防止刺破動脈,引起內出血;巨骨穴不可深刺,以防造成氣胸;扶突,天鼎位於頸部,進針必須緩慢,防止刺破頸動脈;前臂取穴時均需屈肘,側腕取穴;上臂與肘部取穴,宜屈肘取,以便於取穴準確及進針得氣。
第六節 手少陽三焦經
本經經穴分布在無名指外側,手背第四指掌指關節尺側,上肢手背側麵中間,肩部,頸部,耳翼後上緣,眉毛外端,起於關衝,止於絲竹空,共23穴。
1.關衝Guān chōng
取法:在無名指尺側指甲旁0.1寸取穴。
刺灸法:淺刺0.1寸,或三棱針放血,可灸。
功能:清熱解表,清心聰耳。
主治:頭痛,目赤,目聾,舌強,心煩。
2.液門yè mén
取法:在第四、五掌指關節前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清頭聰耳,和解表裏。
主治:頭痛,目赤,耳聾,瘧疾,臂痛。
3.中渚Zhōng zhǔ
取法:在掌指關節後,第四、五掌骨小頭後緣間陷中。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清熱利咽,明目聰耳。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耳聾,耳鳴。
4.陽池yáng chí
取法:在第四指直上,腕橫紋中,為指總伸肌腱與小指固有肌腱之間凹陷處。
刺灸法:直刺0.3~0.5寸;可灸。
功能:利喉聰耳,和解表裏。
主治:耳聾,消渴,口幹,腕痛,肩背痛。
5.外關wài guān
取法:陽池正2寸,為橈、尺兩骨間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9寸;可灸。
功能:解表清熱,聰耳明目。
主治:傷寒,熱痛,頰痛,耳聾,耳鳴,肩背痛,手顫。
6.支溝zhí gōu
取法:陰池穴上3寸,橈、尺骨間取穴。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功能:清熱聰耳,降潤腸胃。
主治:耳聾,耳鳴,熱病,嘔吐,便秘。
7.會宗Huìzhōng
取法:在陽池上3寸,支溝穴在尺側旁開約5分,為尺骨之橈側緣取穴。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功能:聰耳鎮痙。
主治:耳聾,癇症,上肢肌膚痛。
8.三陽絡sān yáng luò
取法:支溝穴上1寸,尺、橈骨之間取穴。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功能:聰耳利咽。
主治:耳聾,暴啞,齲齒痛,手臂痛。
9.四瀆Shì dǔ
取法:肘尖下方5寸,尺,橈骨之間取穴。
刺灸法:直刺0.7~1.3寸,可灸。
功能:聰耳利咽。
主治:暴聾,齲齒痛,手臂痛。
10.天井Tiān jǐng
取法:在尺骨鷹嘴後上方1寸凹陷中。
刺灸法:直刺0.3~0.7寸;可灸。
功能:聰耳寧神,理氣消痰。
主治:耳聾,瘰鬁,偏頭痛,頸項強痛等。
11.清冷淵qīng lěng yuān
取法:天井穴上1寸凹陷處,伸肘取穴。
刺灸法:直刺0.5~1.2寸;可灸。
功能:溫經散寒。
主治:頭痛,振寒,肩臂痛不能舉。
12.消濼xiáo lùo
取法:在肩穴與天井穴的連線上,當月需會與清冷淵中點取穴。
刺灸法:直刺0.7~1.2寸;可灸。
功能:清熱散風,清心寧神。
主治:風痹,頭痛,癲疾,項背急。
13.月需會Náo huì
取法:在肩與天井連線上,肩穴下3寸,為肱骨尺側緣,三角肌後緣取穴。
刺灸法:直刺0.8~1.3寸;可灸。
功能:理氣消痰。
主治:癭氣,瘰鬁,肩腫肩臂痛。
14.肩jiān liáo
取法:在肩峰後下際,上臂外展水平,於肩骨禺後約1寸之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0.7~1.3寸;可灸。
功能:止痛利節。
主治:臂痛,肩重不能上舉。
15.天tiāu liáo
取法:在肩井穴與曲垣穴連線的中點,為肩胛骨上角端凹陷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4~0.6寸;可灸。
功能:清熱解表,寬胸理氣。
主治:胸中煩悶,肩臂酸痛,缺盆中痛,身熱汗不出。
16.天牖Tiān yǒu
取法:胸鎖乳突肌後緣,平下頜角,即約在天容穴與天柱穴之間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功能:通利七竅,消痰截瘧。
主治:暴聾,目不明,頭眩,肩背痛。
17.翳風Yí fēng
取法:耳垂下緣,為胸鎖乳突肌與下頜骨之間的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17寸;可灸。
功能:牽正口僻,聰耳消腫。
主治:耳聾,耳鳴,口眼歪斜,牙關緊閉。
18.脈Qīmài
取法:耳後,為翳風與角孫沿耳沿連線的下1/3折點處取穴。
刺灸法:平刺0.3~0.5寸,或點刺靜脈出血。
功能:聰耳定驚。
主治:耳聾,耳鳴,頭痛,小兒驚癇,嘔吐。
19.顱息lú xī
取法:耳後,為翳風與角孫沿耳沿連線的上1/3折點處取穴。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功能:散風清熱,鎮痙聰耳。
主治:頭痛,身熱,耳鳴,耳腫,喘息,小兒驚癇,嘔吐涎沫。
20.角孫jiǎo sūn
取法:折耳翼在耳尖端的發際處取穴。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功能:明目退翳。
主治:頭項強,目翳,齒痛,唇吻強。
21.耳門Er mén
取法:耳屏上切跡前方,下頜骨髁狀突後緣凹陷中,張口取穴。
刺灸法:直刺0.5~0.7寸;可灸。
功能:聰耳消腫。
主治:耳聾,耳鳴,齒痛,唇吻強,頭頜痛。
22.和Hé liáo
取法:在耳門前上方,平耳廓根前,鬢發後際,為顳淺動脈處取穴。
刺灸法:平刺0.5~0.7寸;可灸。
功能:消腫止痛,聰耳寧神。
主治:耳鳴,牙關拘急,口,頭重痛,頜腫,鼻尖腫痛。
23.絲竹空Sí Zhú Kōng
取法:眉毛外端凹陷中取穴。
刺灸法:平刺0.5~1.2寸。
功能:散風清熱,寧神鎮痙。
主治:頭痛,眩暈,目赤痛,眼瞼動,齒痛,癲癇。
本經刺灸注意事項:治熱病時,取關衝穴,采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天牖、翳風針刺手法不宜過強,避免後遺感,耳門要微張口取穴,避開耳前動脈。
第七節 足太陽膀胱經
本經經穴分布在眼、頭、項、腰背部的脊柱兩側,下肢後側及小趾末端。起於睛明,止於至陰,左右各67穴。
1.睛明jīng míng
取法:於目內眥的外上0.1寸陷中取穴。
刺灸法:囑病人閉目,左手將眼球推向外側,針沿眼眶邊緣緩緩刺入0.2~0.5寸,不宜作大幅度提插;禁灸。
功能:散風清熱,明目退翳。
主治:目赤腫痛,見風流淚,目視不明,近視,夜盲,色盲。
2.攢竹Cuán Zhú
取法:在眉毛尖側端,眶下切跡處取穴。
刺灸法:平刺0.2~0.5寸;禁灸。
功能:散風鎮痙,清熱明目。
主治:頭痛,眉棱骨痛,目眩,目視不明,目赤腫痛,迎風流淚月,眼瞼動。
3.眉衝Méi chōng
取法:從眉頭直上,入發際0.5寸,為神庭與曲差之間取穴。
刺灸法:平刺0.2~0.5寸;禁灸。
功能:散風清熱,鎮痙寧神。
主治:癇症,頭痛,眩暈,目視不明。
4.曲差Qū Chā
取法:在神庭旁開1.5寸。
刺灸法:平刺0.2~0.5寸;禁灸。
功能:定喘降氣,明目安神。
主治:頭痛,目眩,目痛,目視不明,鼻塞,喘息,心煩滿。
5.五處Wǔ chù
取法:從曲差直上,入發際1寸,平上星穴。
功能:散風清熱,明目鎮痙。
刺灸法:平刺0.2~0.5寸。
主治:頭痛,目眩,目視不明,小兒驚風。
6.承光Chéng guáng
取法:在五處後1.5寸,五處與通天間取穴。
刺灸法:平刺0.2~0.5寸;可灸。
功能:祛風清熱,明目降逆。
主治:頭痛,目眩,煩心嘔吐,目視不明,鼻塞多涕,熱病無汗。
7.通天Tōng tiān
取法:在承光後1.5寸,距頭正中線1.5寸。
刺灸法:平刺0.2~0.5寸;可灸。
功能:散風清熱,宣肺利鼻。
主治:頭重頭痛,眩暈,口,鼻流清涕,鼻塞,鼻淵,鼻疙 ,頸項轉側難。
8.絡卻Luò què
取法:通天後1.5寸,距頭中線1.5寸取穴。
刺灸法:平刺0.2~0.5寸;可灸。
功能:熄風平肝,清心安神。
主治:眩暈,耳鳴,鼻塞,口,癲狂,目視不明,項腫,頭旋耳鳴。
9.玉枕 Yù zhěn
取法:腦戶旁1.3寸,為枕外粗隆上緣外側。
刺灸法:平刺0.3~0.5寸;可灸。
功能:解表清熱,明目降逆。
主治:惡風寒,頭痛,嘔吐,目痛,鼻塞。
10.天柱Tiān zhù
取法:在啞門旁1.3寸,為項後發際內,斜方肌之外緣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17寸;可灸。
功能:熄風寧神,祛風散寒。
主治:頭痛項強,眩暈,目赤腫痛,鼻塞咽腫,肩背痛,癲狂。
11.大杼Dà zhù
取法:俯伏位,在第一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法:斜刺0.3~0.8寸;可灸。
功能:解表清熱,宣肺止咳。
主治:發熱,咳嗽,鼻塞,頭痛,喉痹。
12.風門Fēng mén
取法:俯伏位,在第二棘突下,正中線旁1.5寸。
刺灸法:斜刺0.3~0.8寸;可灸。
功能:解表宣肺,護衛固表。
主治:傷風咳嗽,發熱頭痛,目眩,多涕鼻塞,胸中熱,項強,肩背痛。
13.肺俞Fèi shù
取法:俯伏位,於第三棘突下,耳柱旁開1.5處取穴。
刺灸法:斜刺0.3~0.8寸;可灸。
功能:解表宣肺,肅降肺氣。
主治:咳嗽氣喘,吐血,胸滿,盜汗。
14.厥陰俞jué yī shù
取法:俯伏位,於第四椎下,兩旁相去0.5寸。
刺灸法:斜刺0.3~0.8寸;可灸。
功能:寬胸降逆,寧心止痛。
主治:心痛,心悸,胸悶,咳嗽,嘔吐。
15.心俞Xin shù
取法:俯伏位,在第五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法:0.3~0.8寸;可灸。
功能:寬胸降氣,寧神安心。
主治:癲狂,驚悸,心悸,健忘,心煩,失眠,咳嗽,吐血,心痛。
16.督俞Dū Shù
取法:俯位,在第六胸椎棘突下,督脈(靈台)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法:斜刺0.3~0.8寸;可灸。
功能:寬胸止痛,理氣消脹。
主治:心痛,腹脹,腹痛,腸鳴逆氣。
17.膈俞Gé shù
取法:俯位,在第七胸椎棘突下,督脈(至陽)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法:斜刺0.3~0.8寸;可灸。
功能:和血止血,寬胸降逆。
主治:胃腹脹痛,嘔吐,呃逆,氣喘,咳嗽,潮熱盜汗,與各種出血有關疾病。
18.肝俞Gan shū
取法:俯統,第九胸椎棘突下,督脈(筋縮)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功能:疏肝利膽,安神明目。
主治:癲狂,少腹痛,多怒,黃疸,目疾。
19.膽俞Dǎn shù
取法:在第十胸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功能:清熱化濕,利膽止痛。
主治:黃疸,口苦,嘔吐,飲食不下。
20.脾俞pì shù
取法:俯位,在第十一椎棘突下,督脈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法:斜刺0.5~0.8寸;可灸。
功能:健脾利濕,升清止泄。
主治:黃疸,腹脹,泄瀉,完穀不化,水腫。
21.胃俞Wèi shù
取法:俯位,在第十二胸椎突下,督脈旁1.5寸處取穴。
刺灸法:直刺0.3~0.6寸;可灸。
功能:和胃健脾,理中降逆。
主治:胃脘痛,腹脹,翻胃,霍亂。
22.三焦俞Sān jiā shù
取法:俯位,在第1腰椎棘突下,督脈(懸樞)旁開1.5寸處取穴。
刺灸法:0.6~0.8寸;可灸。
功能:調理三焦,健脾利水。
主治:腹腰痛,腸鳴,嘔吐,小便不利。
23.腎俞Shèn Shǔ
取法:俯位,在第二腰椎棘突下,督脈(命門)旁開1.5寸處取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