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腎虛牙痛
辨證:牙痛隱隱,時作時休,口不臭,或牙齒浮動,舌尖紅,脈細。
治則治法:補腎陰,瀉肝火,取手足陽明足少陰,足厥陰經穴為主,針用補瀉兼施法。
處方:太溪,行間,合穀,頰車,下關。
第二十節 近視
辨證:視力逐漸減弱,遠視模糊,久視則眼酸,頭暈,舌紅,脈細。
治則治法:滋補肝腎,益氣明目,宜取背俞和局部穴位為主,針用平補平瀉。
處方:晴明,攢竹,承泣,風池,肝俞,腎俞,光明。
附錄:中華針灸的曆史
幾乎所有的青少年朋友都有過閱讀武打小說和觀看功夫電影的經曆。其中最令人感到神奇的是武林高手順指輕輕一點,就使敵手呆立不動。而這並不是什麼無稽之談,因為在我國醫學之中,“經絡”、“腧穴”是重要的組成部分,發揮著無窮的魅力。
四大古代經典名著之中,有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三國演義》,在書中記載著一代名醫華佗,他先是為關羽刮骨療毒,隨後又為曹操治療頭痛。可謂大名遠揚,以至到了這種地步,如果你到醫院中在錦旗上,常在“妙手回春”之後,總是“華佗再世”。
在中國古代有這樣的名言:“不為良相,便為良醫”。意思是說如果不能成為封疆裂土的功臣,就要成為一名懸壺濟世的名醫。而且在現今社會中,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同樣也可以在社會交往,家庭生活中以為他人排憂解難,贏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
然而學習醫學知識,要求較高,同時必須循序漸進。“針灸”這種簡便易行的治療方法,以及它突出的治療效果,就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毛澤東當年就曾說過:“一根針,幾把草,就可以治病,什麼樣的文化程度都可以學習。”做為一名在中小學求學期間的學生,當然也可以學習。你也可以通過一段時間的學習,成為一個小華佗,一名小醫生。
和所有的學科一樣,針灸也有它的理論基礎,這就需要在掌握了這部分之後,才能躍居新的高峰,成為一名初學者最忌急功近利,浮於表麵,同時針灸是一門實踐的學科,需反複的練習,才能使自己的水準得到提高,中小學生朋友,隻要有信心,所有的困難都會克服,讓我們拭目以待,你定會成功。概論
針灸是以中醫的理論為指導,運用針刺和艾灸防治疾病的一門臨床學科。其內容包括經絡、腧穴、刺法、灸法以及臨床治療部分。針灸發源於我國,已有數千年的曆史,現將針灸學的發展概況簡述如下:
針灸的起源:針灸的曆史起源淵遠流長,遠在新舊石器時代,以及青銅器時代,由原始民族社會到奴隸社會,在這漫長的曆史過程中人們為了尋求棲息的生活環境和生產條件,開始創造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品,以與自然做鬥爭。這樣,在長期生活中不可避免地遭受各種創傷或發生各種疾病,為了尋求醫治各種疾病的方法,人們在創造各種生產工具的同時,也創造出醫治疾病的方法。針灸治療疾病的方法,就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及醫學家在長期與疾病鬥爭中創造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外治法。根據古代文獻的記載及出土文物的考證,都證實了這一曆史事實。在舊石器時代,就出現了以砭石治病的萌芽,雖然還沒有專用的針刺用具,但作為生產工具的刮削器、尖狀器,同時也被用來做切開痛腫,排膿或放血。到新石器時代,人們掌握了兩頭打製,控製和磨製技術,能夠用來製創出種類較多比較精細的石器,有的就是適用於醫療的砭石。如1963年在內蒙古出土的一根磨製石針,長4.5cm,一端扁平有半圓形刃可以切開膿腫,另一端呈錐體形,可以用做針刺之用,中間為手持的四棱形,經鑒定,被確認為針刺的原始工具——砭石。同樣,在不同年代的出土文物之中,也發現以獸類的骨骼磨製而成的針具。另外,也有用竹子削磨以後,做成竹針以治療疾病的。
在古代文獻中,也有許多關於砭石的記載,如《左傳》、《山海經》、《戰略策》等。《左傳》襄公二十三年記載有:“美災不如惡石”。指對疾病的治療,用火火芮治療不如用石治療。而石,砭石也,在古代醫學文獻中,對砭石的記載更為詳盡,如《黃帝內經》(簡稱《內經》,或《素問》、《靈樞》)中對砭石、微針的起源及應用,有較高論述。在內經時期,金屬針具有普通應用,砭石還應用於痛腫的切開排膿。
灸法的起源與火的發現與利用分不開。早在幾十萬年以前的原始人群即發現天然火,並逐漸人工取火。在1972年北京市房山縣周口店發現的“北京人”已長期用火。從利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和掌握火的規律和自然性能,火對人類衛生飲食保健起了很大的作用。在我國火的過程中,也發現以火燃烤熱的石器可以熨愈寒疾,向背取火可以驅散風寒,逐漸又利用樹皮或獸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成砂石,貼附在身體的某一局部,用作熱熨,這就形成了原始的熱熨療法。同時,也以樹枝或幹草做燃料,進行局部的熱刺激,以治療疾病,逐步形成了灸法。這在古代文獻中也有不少記載,如《左傳》魯成公十年,晉景公病,請秦國之醫令醫緩診治說:“疾不可為也,在育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於是有了“病刀膏肓”成語,而“攻”指艾灸,“達”指針刺。說朋灸法已較普遍的應用於臨床。1973年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中出土的醫學帛書中,有《足臂十一脈灸經》、《陰陽十一脈灸經》,都是用灸法來治病的。據考證認為帛書可能是春秋舊中國時期編著而成,而在《內經》中已將灸法做為重要的治療手段之一。總之,針灸治療方法是在漫長的曆史過程中形成的,並且逐漸積累了豐富經驗。
針灸理論體係的形成:曆史在前進,科學文化水平也在發展和提高。至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生產力較以前有很大提高,各種學術思想也有長足進步,各種學派也在形成,特別是古代的哲學思想得到迅速發展,這為中醫,針灸形成理論體係,創造了良好的條件。劃時代的醫學著作《內經》出現,標誌著中醫理論,針灸形成體係。據文獻記載,當時還有其他的中醫書籍,如《黃帝脈書》、《黃帝外經》、《經脈上》、《經脈下》等,可惜都已佚失。因此,《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而完整的中醫經典著作。在《內經》中已形成完整的經絡係統,即有十二經脈,十五絡脈,十二經筋,十二經別,以及標誌,根節,氣街,四海等。在經脈的病侯也有非常具體的論述。而經絡係統是構成針灸理論體係的主要部分。在腧穴方麵也有比較完整的論述,如《素問·六節藏象論》中說:“天以六六之節,……人以九九製會,計人亦有三百六十五節……”,所謂“三百六十五節”即腧穴而言。《內經》中除了散在各篇之治病讓的腧穴之外,還有專篇論述,對腧穴的數目、部位及功能的闡述,為後世的腧穴學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刺灸法方麵,也有係統的論述,特別是對刺法的論述十分詳盡。同時還出現了所謂的“官刺”,是指官方所規定的針具及常規刺法,使刺灸學成為規範化。在取穴配穴方麵,也有了較為完整的理論和具體方法,基本上包括了臨床常用的取穴法。在補瀉手法上,也初步提出了迎隨針瀉,呼吸補瀉等法,同時對提插撚轉手法也有所涉及。在針灸治療方麵,也提出了“盛則瀉之,虛則補之,熱則疾之,寒則留之,陷下則灸之,不盛不虛,以經取之”,以及“陰病治陽,陽病治陰”等治療原則。在《內經》之後,晉代有針灸專著《甲乙經》。是由晉代皇甫溢及其門人和子弟,經過20年的艱苦工作而完成的針灸專著,係根據《內經》等書,加以分類纂編而成,使針灸的理論體係更加係統化,便於針灸的臨床應用,而使針灸成為一個獨立的臨床學科,對針灸理論的發展有深遠意義,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唐宗兩代,都把《甲乙經》列為太醫署學習和考試針灸醫生的主要著作,對國內影響也較大。
隋唐時期是針灸學向深廣發展的階段,不但針灸理論有所發展,而且臨床治療也有豐富的積累,從而又出現了許多針灸著人,如《黃帝內經朋堂》等。尤其是被後世稱為“藥王”的孫思邈的《千金方》和《千金翼方》中有關於針灸治療方麵的大量論述。而《外台秘要》中全麵介紹了灸法,充實了灸法內容,為灸法的推廣起了積極的作用。
宋元時期針灸比較盛行,不論在理論和實踐上都有所發展。公元1057年宋朝設立了校正醫書局,集中了一批影響較大的醫家和學者,對中醫書籍進行了校正和理論研究。如北宋的王維一編撰了《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論述了經絡、腧穴,並考證了345個腧穴,將全書刻在石碑上,以供學習者拓印和閱讀,以後又造了兩具銅人針灸模型,以便於學習和考試用。
明代是針灸學發展的冒盛時期,出現了大量針灸專著,如《針灸大全》,《針灸聚英》特別是《針灸大成》,彙集了明以前的針灸著作總結了臨床的經驗,內容豐富,是為後世學習針灸的重要參考書。金元以來出現了大量的針灸歌賦,如《金針賦》,《標幽賦》等各具特色即有較高的學術價值,又便於記憶與誦讀。
清代針灸處於冷落時期,但於人民群眾之中,還是有所發展,即使在官方編輯的《醫宋金鑒》中也有“刺灸心法”專章,說明在民間仍得到廣泛的應用和流傳。
建國以後,針灸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使這個古老的學科煥發了新的生機,而且隨著世界的自然醫學的發展針灸在全球範圍之內掀起了一股熱潮,眾多國家的實驗室都對經絡進行著研究,借助於現代學科,形成了橫斷學科。涉及組織解剖學、生理、生化等。在50年代發現的經穴所具有的電學特異性,穴位具有低電阻特性,利用交流和脈衝電測儀進行測定。
從60年代激光技術的發展,70年代臨床出現氦氖激光器、二氧化碳激光器,除此之外,以電流代替針來刺激穴位,將毫針磁化為磁針作用於穴位上,尚有微波針灸儀、超聲波、水氣射流等結合經穴進行治療。1971年,我國的針刺麻醉的成功,引起了世界的普遍注意,產生了較大震動,有近30個國家應用不使用麻醉劑的針刺麻醉下進行手術,小的如撥牙,大的如心髒手術。而且實驗手段也進一步提高,利用放射性元素置於穴位,利用照像,發現放射性元素沿經絡的走向運行,再一次證實了經絡現象的存在。
目前隨著開放政策的實施,國際的學術交流也會日益頻繁,世界針灸聯合會的總部沒在中國,對中國針灸事業的發展,將會有一定的促進作用。同時由於針灸效果的提高,科研成果的不斷出現,對世界的影響將會越來越大。目前已有一百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應用針灸治病,隨著世界自然藥物療法的開展,康複事業的發展,對針灸的需求也會越來越大,展望未來,針灸事業的發展,將是前景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