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三十九 禮部中(3 / 3)

《毛詩》曰:鹿鳴,燕群臣嘉賓也,常棣,燕兄弟,湛露,天子燕諸侯也。

又曰:伐木,燕朋友故舊也,自天子至於庶人,未有不須友以成也,親親以睦,友賢不棄,故舊不遺,則民德歸厚矣。

《左傳》曰:魯文公即位,衛侯使大夫甯武子聘於魯,魯文公與武子燕,為賦湛露及彤弓之詩。

又曰:衛侯燕莒成叔,甯惠子相,莒成叔傲,甯子曰:莒成叔家其亡乎,古之為饗食也,以觀威儀,省禍福,今子傲,取禍之道也。

韓詩曰:不脫履而即度,《初學記》十四作席。謂之禮,下跣而止,《初學記》十四作上。謂之燕,能飲者飲,不能飲者,謂之醧,閉門不出客,謂之湎,禮記曰:奠酬而升歌,發德也,注雲,以詩之義,明賓主之禮。

又曰:諸侯宴禮,俎豆牲醴薦,皆有等差,所以明貴賤也。

《漢書》曰:高祖十二年,擊黥布,還,過沛,留置酒,悉召故人父老諸母樂飲,道舊故為笑樂,上留帳飲三日,召沛中兒百二十人,上擊築,歌大風。

《東觀漢記》曰:建武三年,幸舂陵,祠園廟,大置酒,與父老故人相樂,十九年,幸汝南頓正令舍,大置酒,賜吏民,複南頓田租一年。

魏書曰:文帝為魏王,南征次譙,大饗六軍及父老,設樂伎百戲。

《世說》曰:過江諸人,每至暇日,輒相要出新亭,藉卉飲宴,周侯中坐而歎曰:風景不殊,舉目有江河之異,皆相視流淚,唯丞相愀然作色曰:當共戮力王室,剋複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對泣耶。

沈約《宋書》曰:鄭鮮之為人通率,在高祖坐,言無所隱,時人甚憚焉,尤為高祖所狎,上嚐於內殿宴飲,朝貴畢集,唯不召鮮之,坐定,謂群臣曰:鄭鮮之必當自來,俄而外雲尚書郎鄭鮮之詣門,求啟事,高祖大笑,引入。

【詩】古詩曰:今日良宴會,歡樂難具陳,彈箏奮逸響,新詩妙入神,齊心同所原,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如飄塵,何不策高足,先據要路津,無為守窮賤,轗□稟長苦辛。

魏陳王曹植公宴詩曰:公子敬愛客,終宴不知疲,清夜遊西園,飛蓋相追隨,明月澄清景,列宿正參差,秋蘭被長阪,朱華冒綠池,潛魚躍清波,好鳥鳴高枝,神飆接丹轂,輕輦隨風移。

又侍太子坐詩曰:白日曜青春,時雨靜飛塵,寒冰辟炎景,涼風飄我身,清醴盈金觴,肴饌縱橫陳,齊人進奇樂,歌者出西秦,翩翩我公子,機巧忽若神。

又與丁廙詩曰:嘉賓填城闕,豐膳出中廚,吾與二三子,曲宴此城隅,秦箏發西氣,齊瑟揚東嘔,肴來不虛滿,觴至反無餘。

魏應瑒公宴詩曰:開館延群士,置酒於斯堂,辨論釋常結,援筆興文章,穆穆眾君子,好合同歡康,促坐褰重帷,傳滿騰羽觴。

魏劉楨公宴詩曰:永日行遊戲,歡樂猶未央,遺思在玄夜,相與複翱翔,輦車飛素蓋,從者盈路傍,月出照園中,珍樹鬱蒼蒼,清川過石渠,流波為魚防,芙蓉散其花,菡萏溢金塘,珍鳥宿水裔,仁獸遊飛梁,投翰長歎息,綺麗不可忘。

魏王粲公宴會詩曰:昊天降豐澤,百卉挺葳蕤,涼風徹蒸暑,青雲卻炎暉,高會君子堂,並坐蔭華榱,嘉肴充圓方,旨酒盈金罍,常聞詩人語,不醉且無歸,原我賢主人,與天享巍巍,克符周公業,弈世不可追。

魏陳琳宴會詩曰:凱風飄陰雲,白日揚素暉,良友招我遊,高會宴中闈,玄鶴浮清泉,綺樹煥青蕤。

晉武帝華林園詩曰:習習春陽,帝出乎震,天施地生,以應仲春,思文聖皇,順時秉仁,欽若靈則,飲禦嘉賓,洪恩普暢,慶乃眾臣,其一。

其慶惟何,錫以帝祉,肆覲群後,有客戾止,外納要荒,內延卿士,簫管詠德,八音鹹理,凱樂飲酒,莫不宴喜,其二。

晉陸機擬今日良宴會詩曰:閑夜命歡友,置酒迎風館,齊童梁甫吟,秦娥張女彈,哀音繞棟宇,遺響入雲漢,人生無幾何,為樂常苦晏,譬彼司晨鳥,揚聲當及旦。

又皇太子賜宴詩曰:明明隆晉,茂德有赫,思媚上帝,配天光宅,誕育皇儲。儀形在昔,徽言時宣,福祿來格,勞謙降貴,肆敬下臣,肇彼先驅,翻成嘉賓。

又侍皇太子宣猷堂詩曰:篤生我後,克明克秀,體暉重光,承規景數,茂德衝深,天姿玉裕,三正迭紹,洪聖啟運,自昔哲王,先天而順,群辟崇替,降及近古,黃暉既渝,素靈承祜,三後始基,世武丕丞,協風傍駭,天晷仰澄,自彼河汾,奄齊七政,時文惟晉,世篤其聖,明明隆晉,茂德有赫。

晉王讚侍皇太子宴始平王詩曰:亹亹聖胤,繼明重體,樂此常棣,其甘如薺。我有嘉宴,以洽百禮,煌煌同族,藹藹王僚,惟中惟外,如瓊如瑤,湛湛朝雲。德靡不覆,玄黃所綴,文成采繡,政以神和,樂以安奏,一人有慶,萬邦是祐。

又侍皇太子祖道楚淮南二王詩曰:於明聖晉,仰統天緒,易以明險,簡以知阻,研彼群慮,俾侯授土,鬱鬱二王,祗承皇命,睹離鑒親,觀禮知盛,皇儲降會,延於公姓,瞻彼行役,並憩同林,分塗殊軌,靡不回心。

晉陸雲侍大將軍宴詩曰:茫茫宇宙,天地交泰,王在華堂,式宴嘉會,玄暉峻朗,翠雲崇靄,冕卉振纓,藻服垂帶,祁祁臣僚,有來雍雍,薄言載考,承顏下風,俯覿前客,仰瞻玉容,天錫難老,如嶽之崇。

宋鮑昭侍宴覆舟山應詔詩曰:繁霜飛玉闥,愛景麗皇州,清蹕式馳路,羽蓋佇宣遊,神居既崇盛,岩險信周流,禮俗陶德聲,昌會溢民謳。

梁王僧孺侍宴景陽樓詩曰:金鋪爍可鏡,桂棟儼臨雲,霑觴均飲德,服道驗朝聞,詎論禹無間,非恥堯為君,小臣亦何者,短翮屢追群。

又侍宴詩曰:麗景屬春餘,清陰澄夏首,交枝隱脩徑,回流影遙阜,徒為轢輕筠,移鑾拂高柳,去矣勞茂績,勉哉報嘉誘,小臣良不才,涓塵愧所守,何用勝彫斫,譬木良如朽。

又侍宴詩曰:回輿避暑宮,下輦迎風館,散漫輕煙轉,霏微商雲散,蔓草亙岩垂,高枝起天半,回風稍驚水,落光漸斜岸,妙舞駐行雲,清歌入曾漢,睟顏暢有懌,德音良已粲。

梁庾肩吾侍宴詩曰:沐道逢將聖,飛觴屬上賢,仁風開美景,瑞氣動非煙,秋樹翻黃葉,寒池墮黑蓮,承恩謝命淺,念報在身前。

又侍宴詩曰:副君時暇豫,曾城聊近遊,清池寫飛閣,疏樹出龍樓,北陸冰方壯,西園春欲周,梅心芳屢動,蒲節促難抽,徒然頒並命,無以廁應劉。

又侍宣猷堂宴湘東王詩曰:陳王驂駕反,副後西園遊,並命登飛閣,列坐對芳洲,桂岩逢暮序,菊水值窮秋,竹徑簫聲發,相門琴曲愁,徒奉文成誦,空知思若抽。

梁劉孝綽侍宴詩曰:清宴延多士,鴻漸濫微薄,臨猋出蕙樓,望辰躋菌閣,上征切雲漢,晚眺周京洛,城寺鬱參差,街衢紛漠漠,禁林寒氣晚,方秋未搖落,皇心重發誌,賦詩追並作,自昔承天寵,於茲被人爵,選言非綺綃,何以儼金雘。

又侍宴詩曰:茲堂乃峭嶠,伏檻臨曲池,樹中望流水,竹裏見攢枝,欄高景難蔽,岫隱雲易垂,邂逅逢休幸,朱蹕曳青規,丘山不可答,葵藿空自知。

又侍宴集賢堂應令詩曰:北閤時見啟,西園又已辟,官屬引鴻鷺,朝行命金碧,伊臣獨何取,隆恩徒自昔,布武登玉墀,委坐陪瑤席,綢繆參宴笑,淹留奉觴醳,壺人告漏晚,煙霞起將夕,反景入池林,餘光映泉石。

又陪徐仆射晚宴於兒宅詩曰:天君追宴憙,十日遞來過,築室華池上,開軒臨芰荷,方塘交密筍,對霤接繁柯,景移林改色,風去水餘波,洛城雖半日,愛客待驪歌。

梁江淹擬魏帝遊宴詩曰:置酒坐飛閣,逍遙臨華池,神飄自遠至,左右芙蓉披,綠竹夾清水,秋蘭被幽崖,月出照園中,冠佩相追隨,肅肅廣殿陰,雀聲愁北林,眾賓還城邑,何用慰我心,陳徐陵侍宴詩曰:園林才有熱,夏淺更勝春,嫩竹猶含粉,初荷未聚塵,承恩豫下席,應阮獨何人。

隋江總賦得置酒殿上詩曰:三清傳旨酒,柏梁奉歡宴,霜雲動玉葉,凍水疏金箭,羽籥響鍾石,流泉灌金殿,盛時不再得,光景馳如電。

封禪

《禮記》曰:昔先王因天事天,因地事地,因名山升中於天,中,成也,祭天告以成功也。

河圖真紀曰:王者封太山,禪梁甫,易姓奉度,繼崇功也。

河圖會昌符雲,漢太興之道,在九代之王,封於太山,刻石著紀,禪於梁甫,退考功。

春秋含孳曰:天子所以昭察,以從鬥樞,禁令天下,係體守文,宿思以合神,保長久,天子受符,以辛日立號。

《史記》曰:齊桓公欲封禪,管仲曰:古封太山,禪梁甫,七十二家,夷吾所記,十有二焉,無懷氏封泰山,禪雲雲,顓頊封泰山,禪雲雲,神農封泰山,禪雲雲,炎帝封泰山,禪雲雲,黃帝封泰山,禪亭亭,帝嚳封泰山,禪雲雲,堯封泰山,禪雲雲,舜封泰山,禪雲雲,禹封泰山,禪會稽,湯封泰山,禪雲雲,周成王封泰山,禪社首,皆受命,然後得封禪,古之封禪,鄗上之黍,北裏之禾,所以為盛,江淮之間,一茅三脊,所以為籍,東海致比目之魚,西海致比翼之鳥,然後有不召而自至者,十有五焉。

又曰:秦始皇既並天下,即帝位,徵齊魯儒士,博士七十人,至泰山下,議曰:古者封禪為蒲車,惡傷山之土石草木,始皇上泰山立石,頌始皇德,明其得封也,封藏皆秘,代不得而記也,始皇上泰山,中阪遇風雨,休於樹下,因封其樹為五大夫。

又曰:封禪則不死,黃帝是也,儒者皮弁薦紳,射牛,封太山,如郊太一之禮。

又曰:李少君上言雲,縱遠方奇獸飛禽及白雉以加祀,皆至太山,其夜若有光。晝有白雲起封中。

《白虎通》曰:天以高為尊,地以厚為德,故增太山之高以報天,附梁父之厚以報地也。

又曰:易姓而王,必升封太山,報告成。

又曰:或封禪,金泥銀繩,或曰石泥金繩,封之金印,或曰:封禪封之以金印。

孝經序金《太平禦覽》五百三十六作鉤命。決曰:封乎太山,考績燔燎,禪乎梁父,刻石紀功。

《尚書中候》曰:昔古聖王,功成道洽,符瑞出,乃封太山,今比目之魚不至,鳳皇不臻,未可以封,鄭玄注雲,比目東方異氣所生,名鰈。

司馬相如封禪書曰:然猶躡梁父,登太山,建昭號,施尊名,俾萬代得激清流,揚微波,飛英聲,騰茂實。

封禪儀注曰:持禮三十人,上發壇上十石函蓋,尚書令北向跪,藏玉牒畢,持禮覆石函,尚書令封上石撿,亦治以金繩,泥雜用四方土,各依其色。

張華議曰:海內符瑞之應,備物之盛,未有若今之盛,宜禮中嶽,封泰山,發德號。

《漢官儀》曰:封禪太山,既漢官儀作即。武帝封處,累其石,登壇,置玉牒書封石此中,複封石撿。

又曰:元封封禪,書按當作晝。有白氣,夜有光,下天關石門。

又曰:有玉龜。

又曰:建武二十二年,東巡狩,二月九日,到魯,十九日,國家居亭,百官布野,此日上山,雲氣成宮闕,百姓皆見。

《漢書》曰:元封元年四月癸卯,上遷,漢書武帝紀作還。登封太山,應劭雲,成功治定,告成於天,有金策石函,金泥玉撿之封。

又曰:倪寬對策雲,其封太山,禪梁父,昭姓考功,此帝王之盛節。

《續漢書》曰:上以用石功難。又欲及二月封,故詔梁鬆,因故封石空撿,更加封而已,鬆上疏爭之,以為承天之敬,尤宜章明,今因舊封,竄寄玉牒故石下,恐非重命之義。

又曰:建武二十二年,上許梁鬆等奏,方求元封時故事,議封禪所施用,有司奏當刻玉璽一枚,方寸三分,玉版方五寸。

又曰:上禦輦升山,日中後到山上,即位於壇南北,《太平禦覽》五百三十六北下有麵字。帝升壇,尚書令奉玉牒撿,皇帝以寸二分璽親封之。

《吳誌》曰:孫皓天璽元年,陽羨山有石室,所石吳誌三作在所。表為天瑞,乃遣司空董朝周處等,封禪國山。

《宋書》曰:江夏王義恭表雲,氣於宮樹珍露味於林,句有訛脫,宜修封太山,瘞玉岱趾。

《太康地記》曰:奉高者,以事東嶽,帝王禪代之處也,故明堂在縣南四裏,漢武立太壇於東山,以登《太平禦覽》五百三十六作祭。天下,禦覽下字無。示增高。

親蠶

《禮記祭義》曰:古者天子諸侯,必有公桑蠶室,近川而為之,築宮仞有三尺,棘牆而外閉之。

《祭統》曰:王後蠶於北郊,以供純服,夫人蠶於北郊,以供冕服,純音緇也。

《五禮先蠶儀注》曰:親蠶前二日,太祝令,質明,以太牢祀先蠶。

《皇後親蠶儀注》曰:皇後躬桑,始將一條,執筐受桑。

周遷《古今輿服雜事》曰:蠶始生,後食之,三灑而止。

晉元康義曰:皇後采桑壇,蠶宮西南。

董巴《輿服誌》曰:漢皇後桑於東郊苑中者。

又曰:太皇太後入廟服,紺上皂下,蠶,青上縹下,簪以玳瑁,長一尺,端為華勝,上為鳳皇。

《禮記》曰:季春之月,後妃齋戒躬桑,以勸蠶事,孟夏之月,蠶事既畢,後妃獻繭。

又曰:蠶事既登,分繭稱絲,以供郊廟之服。

又曰:後妃獻繭,乃收繭稅,以桑為均,貴賤長幼如一。

《東觀漢記》曰:明德馬皇後,置織室蠶於濯龍中,數往來觀視。

《漢書》曰:孝元王皇後為太後,幸蠶館,率皇後及列侯夫人桑北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