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軍易得,一將難求
“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是中國的一個識人的古語,它說明在人才不易識的情況下,相對一般人才而言,千軍易得,一將就更難求了。在作為社會生活一個特殊組成部分的軍事領域裏,統帥的決心具有重大作用。軍事領導人才是統禦部隊的人才。作為一支部隊,一個組織,沒有領導人才的控製、駕馭之意,必然是一盤散沙,缺乏戰鬥力,遇有困難和敵情,定將一觸即潰。俗話說,蛇無頭不行,講的正是此理。
在我國曆史上,曆代思想家、政治家都認識到“為政之要,惟在得人”,發出了“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的感歎。這不僅是看重軍事人才在決定戰爭勝敗、國家興亡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同時也是對決策人才不易尋找的感慨。
**注重在識人中選將
我國最早的傑出軍事家和思想家呂尚在《六韜·龍韜》篇中說“故兵者,國之大事,存亡之道,命在於將。將者,國之輔,先王之所重也,故置將不可不察也。故曰:兵不兩勝,亦不兩敗。兵出23境,期不十日,不有亡國,必有破軍殺將。”意思是說,兩軍交戰,必有一勝一敗,其中不是亡國,就是覆軍殺將。他還強調:“故曰將不仁,則三軍不親。將不勇,則三軍不銳。將不智,則三軍大疑,將不明,則三軍大傾。將不精微,則三軍失其機。將不常戒,則三軍失其備。將不強力,則三軍失其職。”這些都說明軍事領導人才是關係到整個軍隊命運的。因此,選將是十分重要的。孫武在其《孫子·謀攻》篇中說道:“夫將者,國之輔也,輔周,則國必強,輔隙,則國必弱。”又說:“故知兵之將,生民之司命,國家安危之主也。”吳起在《吳子·圖國第一》中認為,關鍵的將領對於作戰的勝敗是至為重要的,他說:“若以備進戰退守,而不求能用者,譬猶伏雞之狸,乳犬之犯虎,雖有鬥心,隨之死矣。”意思是,沒有合格的軍事人才去打仗,隻能是自取滅亡。因此他說:“凡戰之要必先占其將而察其才。因形用權,則不勞而功舉。”就是說,對待對方的將領,也要看其才幹而定出對付的方法。在怎樣對待軍事人才地位的問題上,吳起主張要“加其爵列”、“厚其父母妻子”,實行優厚待遇。他說:“一軍之中,必有虎賁之士,力輕扛鼎,足輕戎馬,搴旗取將,必有能者。若此之等,選而別之,愛而貴之,是謂軍命。其有工用五兵,材力健疾,誌在吞敵者,必加其爵列,可以決勝。厚其父母妻子,勸賞畏罰。此堅陳之士,可與持久。能審料此,可以擊倍。“對“能者”實行“愛而貴之”的政策。孫武、吳起作為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家,自身就是傑出的軍事人才,他們的軍事人才思想反映了他們本人的切身體驗,因而是十分可貴的。
在封建社會裏,曹操既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又堪稱三國時代人才思想的集大成者。他不僅在實踐中廣招賢才,形成謀士如雲、戰將如林的鼎盛局麵,而且他對人才問題進行了較係統的研究和總結,對我國古代的人才思想有所建樹。曹操崇尚周公“一沐三握發,一飯三吐哺,起以待中述誌”;“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我有佳賓,鼓瑟吹笙”。並說“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表示對賢才的愛慕與思念之情,也體現了當時封建社會明君賢臣對人才地位的重視程度。
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四十年革命生涯中,始終把人才問題視為關係社會興衰與事業成敗的重要問題。他在1894年致李鴻章書中提出:“深維歐洲富強之本。不盡在於船堅炮利、壘固兵強,而在於人能盡其才,地能盡其利,物能盡其用,貨能暢其流。此四事者,富強之大經,治國之大本也。”
縱觀中國曆史,大凡社會動亂、戰火四起、軍事鬥爭集中而又突出的時候,軍事人才就特別受到國家和社會的重視。在中國曆史上流傳的“黃金台”、“招賢榜”、“求賢令”、“三顧茅廬”等人才佳話,都是這一思想的生動體現。
古人雲:“若非先主垂三顧,誰識茅廬一臥龍”。這就是說,若不是先主劉備三顧茅廬,誰能認識隱居茅廬的“臥龍“諸葛亮。正因為劉備慧眼識賢才,曾三次到諸葛亮隱居處請他出山輔佐自己打天下,諸葛亮出山輔佐劉備打天下中更顯出英雄的本色。
劉備“三顧茅廬”,力請諸葛亮的故事人人皆知。台灣企業家王永慶效先人之行,五訪“茅廬”,方請得當今台塑集團的主席顧問丁瑞鐵先生。丁瑞鐵在台灣金融界頗有地位。1964年,台化公司成立前夕,資金短缺,經企業家陳逢源介紹,王永慶認識了丁瑞鐵。當時丁瑞鐵任大同公司協理,因而婉言謝絕了王永慶邀他到台塑的誠意。但是王永慶沒有放棄,他深深知道人才難得,於是效劉備之法,先後五次盛情邀請丁瑞鐵。在真誠的感動下,丁瑞鐵終於答應了王永慶,決定赴台塑效力。丁赴任後,就創下了民營企業直接向國外取得長期低息貸款的先例,台塑所需要的資金就此解決。目前,在丁瑞鐵的鼎力相助下,台塑創下了台灣化纖紡織第一位、民營製造業第三位的成績。